大般涅槃經,巴利語Mahāparinibbäna sutta。

其中,“mahã”有偉大的、宏偉的、崇高的、豪華的等意思,但作為經典名稱時,通常並不具有特別含義,例如:本經Mahāparinibbāna sutta大般涅槃經、Mahasatipatthäna sutta大念處經等。不過,若遇到兩篇同名的經文時,則其中一篇會冠以mahā大,另一篇冠以cūļa或culla小,以示區別。但這也僅僅是經名上的區分,在內容和法義等方面並無高低勝劣之分別。例如:收錄於《經藏中部》的Mahäsīhanäda sutta大獅子吼經、Culasihanäda sutta小獅子吼經、Mahädukkhakkhandha sutta大苦蘊經、Cüladukkhakkhandha sutta小苦蘊經等。

 

Parinibbāna,“般涅槃”的巴利語古代音譯,梵語為parinirvana。如前面文章所敘述,其意思為完全地涅槃。

 

Sutta,梵語sūtra,意思為“經”。sutta本義是線,即木工匠用來劃直線的線,或把花朵、珍珠等串聯成花鬘、珍珠串的線,由此引申為指示智者們修行的準則,或者是把佛陀所教導的種種法義貫穿在一起的彙集。因此,“經”即是用線來比喻佛教經典。

另外,諸義註採用音義法(saddattha)解釋了“經sutta還有指示sucana、善說suvutta、能生savana、能流出sūdana、善守護suttānā等含義。(V.A.1.p.15; D.A.1.p.18; Dhs.A.p.20)

不過,在巴利語典籍中,同樣意為佛教經典的“經sutta”一詞,通常會根據上下文而代表不同的範疇或內容。

1.經”是指收進巴利三藏中的所有佛語(Tasma sutteti tepitake buddhavacane otäretabbāni),或者是在三次聖典結集中所收錄的律、經、論三藏(suttam nāma tisso sańgitiyo arūļhāni tini pitakani)。

例如:本經〈四大引據>節所說的“應比對經和比較律”(sutte osä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中的“經”即是。(D.2.188)

2.“經”是專指經藏(Suttantapitaka)。例如:律、經、論三藏中的“經”。

3. 九分教的“經”。早期佛教把佛陀的一切教法依體系和內容分為九類,其中第一類即是“經”。由於其體系類似散文,古德Gupta皇朝時期又翻譯為“長行”“契經”,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講經紀要”。

《律藏》義註解釋:“當知兩部分別、義釋、篇章、附隨,經集中的吉祥經、寶經、那喇經、迅速經,和其它以經來命名的如來之語為經。”(V.A.1.p.22; D.A.1.p.24; Dhs.A.p.27)

按照這種分類,包括兩部《經分別〉、〈篇章〉和〈附隨〉的整部《律藏》都屬於“經”的範疇,但收錄於《經藏》中的《法句》、《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等卻不屬於“經”。

4. 單篇或若干篇的佛語教導。例如:《梵網經》、《沙門果經》、《根本法門經》等經文的“經”。

本經《大般涅槃經》的“經”即是此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