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想要達到涅槃卻不願意踏上解脫之道
如今我當老師已經好幾年了,也經歷過許多困難的考驗。現在巴蓬寺大約有四十座分院①,但至今我仍有難以教化的信徒。有些人知道如何修行而不願意修行,有些人不知道也不想辨法尋找,我真拿他們沒有辦法。爲甚麼會有這種人?無知就已經夠糟糕了,即使我告訴他們他們也不願意聽,我不知道還能夠怎麼做。
人們對他們的修行充滿著困惑,一直都在懷疑,都想達到涅槃卻不願踏上解脫道,那是矛盾的。當我告知要禪修時,他們若不是會恐慌就是想睡覺,大都只想做我不教的事。當我告訴其他法師時,原來他們的弟子也是如此,這是身爲老師的痛苦。
我今天送給你們的教導,是能在此世、當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人說他們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沒有時間修行。「我能夠做甚麼呢?」他們問。我告訴他們禪修就如同呼吸,工作時呼吸,睡覺時呼吸,坐下來時也呼吸。我們有時間呼吸,因爲我們瞭解呼吸的重要性。同樣地,如果瞭解禪修的重要,我們就會找到時間修行。
知道滅苦之道就能解決問題
你們曾經痛苦嗎?曾經快樂嗎?實相就在其中,那裡就是你們要修行的地方。是誰在快樂?是心在快樂;是誰在痛苦?是心在痛苦。它們從哪裡生起就在那裡消失。這些事物的因是甚麼?這是我們的問題。若我們知道苦、苦因、苦滅與滅苦之道就能解決問題。
有兩種苦:一般的苦與特別的苦。一般的苦,是諸行本具的苦──站著是苦,坐著是苦,躺著也是苦,即使佛陀也經歷這些事。他經歷舒適與痛苦,但是知道它們本質上是諸行無常,知道如何透過瞭解它們的真實本質,以克服這些自然的苦受與樂受。因爲瞭解這「自然之苦」,所以那些感受不會擾亂他。
最重要的苦是第二種苦──特別的苦,是從外在衍生而來的苦。若我們生病可能必須找醫生打針,當針刺進皮膚時會有點痛,那很自然。當針拔出來後疼痛就消失了。這就如一般的苦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會經歷它。特別的苦是從「取」②當中生起,就如以充滿毒液的針頭注射,它不再是一般的疼痛,而是種會致命的痛苦。
不知道「諸行無常」的邪見,是另一個問題。有爲法③是輪迴的領域,不希望事情改變──若我們這樣想就一定會痛苦。如果認爲身體是「我們」或是「我們的」,當看到它改變時我們就會害怕。假如失去某樣東西,如果認爲它真的是我們的,就會爲此而憂傷。若我們不瞭解它是遵循自然法則的有爲法就會感到痛苦。
但是你們如果只吸氣而不吐氣能活得了嗎?有爲法一定如此自然的改變。看見這點就是看見「法」,看見無常、變化。我們依賴這變化而活著,當知道事情的實相時就能放下它們。
「法」的修行是發展對實相的瞭解
「法」的修行是發展對實相的瞭解,以使痛苦不再生起。如果我們錯誤地的思考,就是在和世界、「法」、實相作對。假設你生病必須住院,多數人想的是:「請別讓我死,我希望趕快好起來。」這是錯誤的想法,它會帶來痛苦。
你必須這樣想:「若我康復就康復;若會死亡就死亡。」這才是正確的想法,因爲你無法完全控制諸行。若如此想,無論你將死亡或康復都不會走錯路,不需要擔心。一心渴望康復與恐懼死亡──這是不瞭解諸行的心。你應該想:「如果我康復那很好;如果沒有康復那也沒關係。」我們就如此的讓自己瞭解實相。
佛陀清楚的看見這一切,他的教導一直都切合時宜永遠不會過時,至今仍然和過去一樣真實。只要講這教導謹記在心,我們就能獲得平靜與喜悅的回報。
他的教導中有對「無我」的省察:「這既非我自己也非屬於我所有。」但是人們因爲貪婪自我的概念而不喜歡這種教導。這就是痛苦的起因。
無論心是快樂或悲傷都別上當
一位婦女問我如何對治憤怒。我告訴她,下次生起時將鬧鐘轉上發條放在面前,然後給自己兩個小時,讓憤怒離開。若那真的是「她的」憤怒,也許就能如此的叫它離開:「兩小時之內給我滾蛋!」
但它並不真的聽令於我們。有時過了兩個小時它還在那裡;有時不到一小時它就不見了。執著憤怒爲個人所有會造成痛苦,如果它真的屬於我們,它就必須服從我們。它不服從我們就表示它是無我,就表示那只是個騙局不要上當。無論心是快樂或悲傷、愛或恨都別上當。一切都是騙人的!
當你憤怒時,那個感覺是好的或不好的?如果感覺不好,爲甚麼不把它拋開?當它執著時你怎麼說自己是明智的?從你出生那天起,這顆心騙你生氣了幾次?有時它甚至可能引起全家爭吵或傷害你整晚哭泣。但你仍持續憤怒,依然陷入執著與痛苦,如果沒有看見痛苦你就會繼續痛苦下去。若你看見憤怒的痛苦那就拋棄它。如果你不這麼做,它就會繼續無限期的引起痛苦,輪迴的世界就是如此。如果我們知道真相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佛陀的教導裡說,沒有比看見「這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更好的解決痛苦的方法。這是最棒的方法,但我們通常都不關心這一點。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只會哭,而從沒有從它的身上學到任何東西,我們必須好好的看看這些事,以滋養覺性――「覺知者Buddho」。
你無法在書架上找到「法」
現在,我打算給你們一些經典之外的「法」。多數人讀經典卻沒有見到「法」,可能是誤解或者是不瞭解。
假設兩個人一起走看見一隻雞與一隻鴨。其中一人說:「爲甚麼雞不能像鴨而鴨不能像雞。」他們的希望是不可能的。他們可能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雞都變成鴨鴨都變成雞,而這永遠無法實現,因爲雞就是雞鴨就是鴨。只要他們如果這樣想就一定會痛苦。另一個人瞭解雞就是雞鴨就是鴨,事實就是如此,沒有問題。
同樣地,無常是指一切事物都無法持久。若希望事物永遠不變,你就會痛苦。瞭解事物「理所當然是無常」的人會比較自在,與世無爭。反之,希望事情永恆的人則容易起衝突,甚至可能爲此而憂心失眠。
如果你希望覺知「法」,會往哪裡尋找?你必須往身心內去觀察,你無法在書架上找到。真的想見到「法」,必須向內觀察身與心──只有這兩樣事物。心是肉眼看不見的,它必須用「心眼」去看,「法」在身內,只有在身內才能看見。
我們以甚麼看身體呢?以心去看身體。你看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法」,因爲苦與樂都從這裡出生。或你曾經看過快樂在樹上出生?或從河流或天氣?快樂與痛苦,都是在我們身與心之內出生與感受。
「法」只存在於我們的身與心之中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就在此覺知「法」。有人可能告訴你們從書本中去找「法」,若你們真的以爲「法」在書本中,將永遠找不到它。若你在書本中尋找一定要向內省察那些教導。唯有如此才可能瞭解「法」,因爲它只存在於我們的身與心之內。
當我們這樣做時智慧就會在心中生起。此時無論看哪裡都有「法」,隨時都能看見無常、苦、無我。但我們不瞭解這一點,一直將事情看作是「我們」或「我們的」,這意味著我們不瞭解世俗諦。
例如:在座所有的人都有名字,名字是世俗法,有名字當然很有用。甲、乙、丙、丁四個人,每個人都一定要有個名字,以方便溝通與做事。如果我們對甲先生說話可以稱呼甲先生,他就會過來而不會是別人,這就是世俗法的方便。但是當我們深入檢視這件事時就會瞭解其實沒有任何人在那裡。我們將看到超越的一面(聖義諦),只有地、火、水、風四界,這身體就是如此而已。
每個人都只是地、火、水、風的組合罷了
但我們因爲「我語取」④的原因,並不如此瞭解。如果我們仔細看就會瞭解並沒有真實不變的「人」。固體的部份是地界,液體的部份是水界,和能量一起循環全身的空氣與氣體的部份是風界,提供熱能的部份則是火界。當地、火、水、風聚集時,它們就被「人」。當我們解析事物,瞭解只有這四界時哪裡找得到「人」?
所以,佛陀說沒有比瞭解「這既不是我,亦不是我的」更高的修行。「我」與「我的」都只是世俗法,若我們如此清楚的瞭解每件事就會平靜下來。若能在當下瞭解無常與我,則當事物分崩離析時我們就能平靜以對,它們只是地、火、水、風四界而已。
要瞭解這一點很困難,不過它並沒有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如果我們成功就能夠知足,貪、瞋、癡將會減少,心中一直都會有「法」,沒必要嫉妒與憤怒,因爲每個人都只是地、火、水、風罷了,如此而已。當接受這事實之後,我們就會看見佛陀教導的實相。
如果能看見佛陀教導的實相,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老師,也不需要每天聽法!當我們瞭解時只做需要做的事。當讓人難以接受教導的原因,是他們不接受教法,並且和老師與教法爭辯。在老師面前他們表現得還可以,但在他的背後就變得像賊一樣!在泰國,人們就是如此,所以他們需要那麼多的老師。
看見無常、苦、無我,痛苦就會止息
如果你們不注意就見不到「法」。你們一定要謹慎,秉持教法並且好好思惟。這朵花漂亮嗎?看得見它內在的醜陋嗎?它的漂亮能持續多久?之後它看起來如何?它爲甚麼會有如此的轉變?三、四天後當它失去美麗時,你們還會喜歡它嗎?人們都貪愛美麗與美好的事物,無可救藥的迷戀美好的事物。
佛陀告訴我們,看美麗的事物就只是美麗,別執著它們;若有舒適感就不應該貪戀。美好與美麗都是不確定的,這是實相。事物都不是真實的,都會變化,如同美麗。美麗擁有的唯一實相,就是它的經常變異性。若我們相信事物真是美麗的,當美麗消失時心也失去它的美;當事物不再美好時心就失去它的美好。
我們就是如此,將自己的心「投資」在物質的事物上。當它們毀壞或破滅時就會感到痛苦,因爲我們執著它們是自己的。佛陀告訴我們,應該瞭解這些事都只是本質的概念,美麗出現後很快就會消失,瞭解這點就是擁有智慧。
如果認爲某樣東西很漂亮應該告訴自己它不是;若認爲某樣東西很醜也應該告訴自己它不是。試著如此看事物,經常如此省察,我們就會在不真實的事物裡看見真實,在不確定的事物裡看見確定。
今天我已經解釋了瞭解苦、苦因、苦滅與滅苦之道的方法。當你們覺知苦時應該拋開它;覺知苦因也應該拋棄它;修行,以看見苦滅。只要看見無常、苦與無我,痛苦就會止熄。
只要你想覺悟就永遠無法覺悟
修行是爲了甚麼?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捨棄,而不是爲了獲得。一位婦女告訴我她很痛苦,當問她想要甚麼時,她說她想要覺悟。「只要妳想覺悟,」我回答,「妳就永遠無法覺悟,別想得到任何東西。」
當知道痛苦的實相時就會拋開痛苦;當知道痛苦的原因時就不會去造那個因,反而會修行去除痛苦的因。導致苦滅的修行就是瞭解「這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如此的瞭解有助於苦的止熄。就如抵達目的地然後停止,那就是「滅」――趨入涅槃。
換句話說前進是苦、後退是苦、停止也是苦;若不前進、不後退也不停止,此時還有甚麼東西留下?身與心都在此止熄,這就是苦滅。很難瞭解,不是嗎?但若精進不懈怠的修行這個教法就能超越困難,達到瞭解,那裡就有滅。這是佛陀究竟的教導,是終點,他的教導結束於完全捨棄的那一點。
別急著判斷教法是對或錯,只要先聆聽它
不要急著判斷教法是對或錯,只要先聆聽它。如果我給你們一顆水果並且說它很好吃。你們應該注意我的話,但別毫不懷疑的相信我,因爲你們還沒品嚐。如果想知道水果是甜或酸,你們應該切下一片嚐嚐看,然後就會知道。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給你們的教導上,不要拋棄這水果,保留它並品嚐它,親自體會它的味道。
你們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老師。某位苦行者曾經問佛陀他的老師是誰,佛陀回答說他沒有老師,苦行者就搖頭離開了。佛陀太誠實了,他正在對一個不知道或不接受實相的人說話。所以我要告訴你們,不要相信我。
佛陀說,一味相信別人是愚蠢的,因爲其中缺乏清楚的認知。因此佛陀說:「我沒有老師。」這是實話,但是你們應該正確的瞭解這一點,不能輕視你們的老師,別隨便說:「我沒有老師。」你們必須依賴老師來告訴你們甚麼是對或甚麼是錯,然後依教奉行。
在佛陀時代有些弟子並不喜歡他,因爲佛陀經常告誡他們要精進、不放逸。那些懶惰者很怕佛陀並憎恨他。當他去世時,有一群弟子因爲失去佛陀的指導而哭泣、悲傷,另一群弟子則爲了不必再聽到佛陀的嘮叨而感到高興、輕鬆,第三群弟子則平靜地思惟有生就有滅的實相。你們認同哪一群弟子呢?
到了現在事情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有些弟子會憎恨他們的老師,他們可能不會表現在外,而是隱藏在心中。對於仍有煩惱的人而言,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即使佛陀也有人恨他。我也有憎恨我們的弟子,我告訴他們要放棄不善行,但由於他們愛不善行,所以憎恨我。有許多人就是如此,只有明智者才會堅定的修行「法」。
[註釋]
①這是阿姜.查在一九、七、七年所作的演講,到了二〇〇二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總共超過兩百座。
②取(upadana):執取、執著,是十二緣起的第九支,指執著於所對之境。有四種取:
(一)慾取――對世間欲樂強烈的渴望。
(二)見取――即執著邪見,如斷見、常見等等。
(三)戒禁取――認爲持種種禁戒,如狗戒、牛戒等等錯誤的修行方式,能引導至解脫。
(四)有身取──執著身見,認爲五蘊的任何一蘊是「我」或「我所有」。
有爲法(sankhata dhamma):泛指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是世間認同的實相,與無爲法(asankhata dhamma)相對應。無爲法是指不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即指涅槃,它是脫離有爲法之苦,而達到最終解脫之法。
參考註釋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