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如果我們覺知這一顆心,但是不熟練禪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覺知,從外面覺知它。
覺知這顆心並不難,哪一個人不認識快樂,你認識嗎?快樂生起正在快樂,覺知快樂,就是這樣而已,不難。快樂失去了,知道快樂失去。苦來了,知道苦來了,苦消失了,知道苦消失了,就是這樣而已。貪、嗔、癡呈現要覺知,它們消失了也覺知,就是這樣而已。
觀照著這顆心不是深奧的事,但是它是根據對照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的心念處所說:【諸比庫,當心裡有貪,覺知貪】看到嗎?很簡單。佛陀不需要多加的解釋,只是這樣而已,心有貪覺知有貪。
諸比庫,心裡有嗔恨,覺知有嗔恨,心有愚癡,覺知有愚癡,心沒有愚癡了,覺知沒有愚癡了。
諸比庫,心散亂時覺知散亂,心不能集中精神也覺知它,全部都是很容易的。
我們不斷的觀照這一顆心,不要注視著這一顆心,觀照心的秘密就是不要注視著這顆心,不要在等待著它說這顆心有甚麼給我們看。讓感覺先呈現,然後覺知有甚麼樣的感覺。不要等待它,如果等待是專注,它只是空白而沒有甚麼讓我們看。只是空白,空白是在專注目標,做的到了能投生到無色梵天去,在無色梵天裡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我們是瞎子你要嗎?應該是不要吧!不能接觸這個世界,不能學習甚麼東西,除非已經對這顆心熟練了,才到那裡繼續修行,但是沒有身體。
我們很容易的覺知自己,一般人的一顆心每天都一直在改變,一陣子快樂一陣子苦,一陣子好一陣子壞。
我們的心一直在改變,是甚麼原因呢?因爲有了接觸,就是接觸到目標。我們從眼睛接觸目標,眼睛看到滿意的目標心裡就快樂,一但心快樂了,接下來就有了滿意,就是貪呈現了。眼睛看到不滿意的目標,苦就生起了,嗔恨就呈現了。
耳朵聽到滿意的聲音,喜歡的聲音也許不是好聽的。舉一個例子:有人的聲音是不好聽的,但是我們正在想念著她,是我們的朋友,但是沙啞的聲音不好聽,一但是聽到沙啞的聲音就開心,因爲是我們喜歡的聲音,可能是好聽的或不好聽的,是甜蜜的聲音或者不是,不重要。因爲是喜歡的聲音,一但聽到喜歡聽到的聲音,快樂就呈現在心裡了。我們知道有快樂,一但有快樂了就有了滿意,對於這個聲音就有了貪,知道貪愛生起了。
這樣的修行是很容易,讓眼睛接觸到色、耳朵接觸到聲音、鼻子接觸到香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接觸到感覺,意識就在想和跟隨著大自然在造作,沒有一點阻止它,眼睛看見目標心裡生起快樂,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碰觸到,心裡生起了苦與樂,都要具備正念與覺知,意識在想或是在造作,苦與樂也在心裡生起,具備正念與覺知,覺知了就看到樂和苦生起只是暫時性的,之後就熄滅了,這就是叫做開發智慧,看到快樂來臨了等一下就消失,苦來了等一下也消失,不斷的這樣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