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sãsadukkhaü):指的是跋格瓦晚年因爲遭遇亡國而感到頭痛。
據說,我們的果德瑪菩薩過去有一世曾經投生爲漁村裡的一位漁夫。有一天,他和漁夫們到了殺魚的地方,當天漁夫捕了很多魚,菩薩看見那些魚被殺的時候感到很高興,一同去的人們也感到很高興。[20]
菩薩因爲這個不善業而在以後的輪迴中墮落三惡界受了很多苦。到了最後這一世,菩薩和當時的那些漁夫一起投生爲釋迦國人。即使成爲佛陀,仍然因爲那個時候的惡業,在將近八十歲的時候,遭遇自己的母國釋迦國被滅亡、自己的母國釋迦國人被屠殺而感到頭痛。
關於佛陀的故鄉釋迦國遭到滅亡的故事,還得追溯到佛陀年輕的時代……。
在沙瓦提城,大高思喇王的兒子名字叫做巴謝那地國王子(Pasenadikumàra),因爲想要學習技能而到答格西喇(Takkasilà)拜師。學成回國之後,父王看見兒子學藝有成而感到高興,把他灌頂立爲國王。
有一次,巴謝那地國王聽了導師說法,想和釋迦國聯姻,心裡想:我想要讓比庫僧團和我建立親密的關係,我該怎麼做呢?對了,可以讓正自覺者親戚家的女兒嫁給我,當我們生育有兒女後,他們會因爲我的那些女孩和將出家成爲沙馬內拉(sàmaõera)的兒子而說:這一位國王是正自覺者的親戚,這樣那些比庫就有機會經常到我這裡來了。
於是,巴謝那地國王派人送信到釋迦國那裡:請把一位女孩嫁給我。
釋迦國人問:要娶哪一位釋迦國女孩?
國王派遣使者說:你們選中之後迎請過來。於是使者前去釋迦國尋找女孩。
因爲釋迦國的祖先曾經留下一個國家規定:爲了保持釋迦國血統的純潔性,釋迦國人不娶外國的女子,本國的女子也一律不外嫁。所以,左右爲難的釋迦國人聚會商量:巴謝那地國王是我們的對手,如果不送一位女子給他,他將會來消滅我們,但是他又不屬於我們釋迦國人,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釋迦國王大名(Mahànàma)說:我那裡有一位我和女僕生的女孩,名字叫做瓦思帕公主(Vàsabhakhattiyà),長得很美麗,我們可以把她嫁給巴謝那地國王。
釋迦國人商量決定後,對使者說:很好,我們將會把國王的女兒送過去。
是哪一位女孩?
她是正自覺者叔叔的兒子大名釋迦國王的女兒,名字叫做瓦思帕公主。
使者們回去報告巴謝那地國王,國王吩咐說:如果是這樣很好,應該趕快娶過來。不過,公主有很多也是假的,甚至可能會把女僕的女兒也送過來。你們再去一趟吧,讓她和她父親一起使用同一個容器進餐。
巴謝那地國王爲甚麼會這樣要求呢?難道父親不會和自己的女兒一起用餐嗎?這和印度的種姓制度有關。
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執行極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的國家,婆羅門貴族把社會劃分爲從高到低的四個種姓:
1.婆羅門(梵 bràhmaõa):即指的是祭司和學者階層,掌握宗教、祭祀、文化教育和各種知識學問。
2.剎帝利(梵文 kùatriya):皇族和武士階層,掌握國家領導權和軍權。
3.吠舍(梵文 vai÷ya):普通民眾、廣大的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4.首陀羅(梵文÷ådra):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地位低下,主要從事農、牧、漁、獵等等被認爲是低賤的行業。
不同種姓之間的等級嚴格,不能互相通婚、一起用餐等等。如果不同種姓的人通婚所生的孩子,將被認爲是賤民(Dalit),是不可接觸的人,他們毫無社會地位,被排除於種姓以外。
大致瞭解了印度的種姓制度,我們知道作爲剎帝利大名國王和女僕所生的這個瓦思帕公主其實是屬於賤民。
話說使者又到了釋迦國,對大名國王說:國王,我們的國王想請您和您的女兒一起吃飯。
大名國王說:好的,親愛的。
大名國王把瓦思帕公主化妝打扮一番後,在自己吃飯時叫她來坐在一起吃並有意讓使者們看見之後,才把公主交給他們。
使者們帶著瓦思帕公主回到沙瓦提城並把所看到的事情報告國王。國王感到很滿意,專門安排了五百位宮女給瓦思帕公主並把她立為第一皇后。不久之後,她就生了一個金色的兒子。
到了孩子命名儀式那天,巴謝那地國王把孩子送到他爺爺太上皇那裡說:這是釋迦國王的女兒瓦思帕公主所生的兒子,我們想給他命個名字。
不過,接受這件事的大臣有點耳聾,他去到後把國王的意思報告給太上皇,太上皇聽了說:瓦思帕公主即使不生兒子也勝過所有人,現在她將成為國王的最寵愛。
耳聾的大臣把寵愛vallabhà誤聽爲維毒噠跋vióåóabha,viñañåbho,於是回去報告國王:國王,我們的王子命名叫維毒噠跋。
巴謝那地國王心裡想:自古以來我們家族的血統都很高貴,就以這個作爲名字吧!於是將小王子命名爲維毒噠跋。
後來,巴謝那地國王爲了讓導師喜歡小王子,就在他還是小孩的時候就立爲將軍。他從小就受到王子應該受到的尊貴待遇。小王子長到七歲時,見到其他王子的外公家都會送來大象玩具、馬玩具等等的禮物,於是問母親說:媽媽,其他王子的外公家都會送來禮物,爲甚麼我甚麼東西都沒有呢?你是不是沒有母親、沒有父親?
瓦思帕公主欺騙他說:親愛的,你的外公釋迦國王住得很遠,所以他們沒有送任何東西來。
到十六歲時,王子又吵著說:媽媽,我想去外公家看看。
夠了,親愛的,爲甚麼要去那裡呢?
即使瓦思帕公主一再阻止,王子還是堅持要去,最後母親不得不答應說:好吧,那你就去吧!
王子報告父親與皇后,和一大群隨從離開。
瓦思帕公主在他們到達之前就送信給釋迦國說:我在這裡住得很快樂,請不要給小王子遇到任何障礙。
釋迦國人得知維毒噠跋要過來之後,商量說:我們不能禮遇他。
於是把比他年輕的王子全部派到各地去。
釋迦國人聚集在咖畢叻瓦土城(Kapilavatthu) 的聚會廳,王子到了之後站在那裡。
他們對王子說: 親愛的,這是你的外公,這是你的舅舅。並叫他禮敬。
他走過去逐一禮敬了所有人,卻不見有一個人禮敬自己,問說:爲甚麼沒有人禮敬我呢?
釋迦國人說:親愛的,比你年輕的王子都到外地去了。並叫他恭敬比他年長的。
維毒噠跋王子在釋迦國住了一些日子後,和一大群隨從離開了。
他們離開之後,有個女僕在聚會廳裡一邊用牛奶水清洗王子坐過的坐椅,一邊詛咒痛罵說:這是瓦思帕公主女僕的兒子的坐椅。
當時正好有個人忘了拿自己的武器,折回去取時聽到詛咒維毒噠跋王子的罵聲,問明原因之後得知原來瓦思帕公主是大名釋迦國王和女僕所生的。他回去將此事告訴軍隊中的士兵,於是瓦思帕公主是女僕的女兒的消息就在軍隊中迅速傳揚開來。
維毒噠跋聽了之後非常憤怒,發毒誓說:他們竟然用牛奶水清洗我的坐椅,等我登基做國王之後,我將要用他們喉嚨的血來清洗我的坐椅!
到了沙瓦提城後,大臣們把這件事的經過報告給巴謝那地國王。國王開始憎恨釋迦國人:你們竟然把女僕的女兒嫁給我!並且把對瓦思帕公主和她兒子的待遇收回,只用女僕和奴隸的待遇來對待。
過了好幾天,導師來到國王的住處,坐在敷設好的座位上。巴謝那地國王前來頂禮之後抱怨說:尊者,據說您的親戚把女僕的女兒嫁給我,我把她連同兒子的待遇都收回了,只用女僕和奴隸的待遇對待他們。
導師說:國王,釋迦國人這樣做是不適合的,他們應該把相同出身的女子嫁給你。但是國王,我說那位瓦思帕公主仍然是皇族的女兒,她也曾經在皇族的家裡獲得灌頂。維毒噠跋也是由皇族所生的,爲甚麼要以母親的種姓來對待他,只應該以父親的種姓作爲標準。
過去很久以前有位名字叫做咖特哈莉(Kaññhahàrikà) 的貧窮女子,因爲有智慧而被封爲第一皇后,而由她所生的王子後來做了統治十二由旬的巴拉納西國(Bàràõasã)名字叫做咖特瓦訶那(Kaññhavàhana)的國王。並講了《咖特哈莉本生》。
巴謝那地國王聽了導師說法之後,對只應該以父親的種姓作爲標準感到滿意,於是把瓦思帕公主和她的兒子恢復到原先的待遇來對待。後來,由於一個宮廷陰謀,巴謝那地國王把他的軍隊統帥般圖叻將軍(Bandhulasenàpati)以背叛國王罪誤殺了,事後才發現這位將軍是無辜的。也許是爲了彌補這個過失,國王把般圖叻將軍的外甥長作行(Dãghakàràyana)立爲將軍,接掌他舅舅的職位。沒想到長作行卻是個猜疑心和報復心極強的人,他因爲其舅舅被處死而耿耿於懷,一直尋找機會報復。國王也自從得知般圖叻將軍被無辜處死時開始,一直懊惱不已、悶悶不樂,感受不到國王之樂。
有一天,導師住在一個名字叫做美達魯巴(Medàëupa) 的釋迦國小鎮。巴謝那地國王去到那附近一處安靜的地方後想起了佛陀,於是帶著長作行在日暮時分前往拜訪佛陀。到達佛陀居住的僧園後,國王把五種國王的象徵(皇冠、寶劍、華蓋、拖鞋、犛牛尾拂)交給長作行,然後獨自走進佛陀所住的香室,充滿敬意的用頭頂禮、用嘴親吻、用手撫摸跋格瓦的雙足,一切如《中部·法潔地經Dhammacetiya sutta》中所說。
長作行在巴謝那地國王進入香室和佛陀談話時,看到報復的時機成熟,於是拿了那五種國王的象徵物之後,回去沙瓦提城扶正維毒噠跋爲國王,只留下一匹馬和一個隨侍的婦女給巴謝那地國王。
巴謝那地國王和導師愉快的談話之後,禮敬導師出來,卻不見長作行和軍隊,問了那位婦女,聽了事情經過之後說:現在我只有一個人,不適合回去自己的國家,我要去王舍城我外甥那裡,到時再一起回去奪回我的王位。
於是巴謝那地國王前往王舍城,準備向他的外甥未生怨國王求助。可是當他到達王舍城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城門已經關閉,只能在城外的一間廳堂裡過夜。由於一路風吹日曬、奔波勞累,加上飲食不適,結果巴謝那地國王半夜在那廳堂裡過世了。
到天亮時,那個婦女看到巴謝那地國王已經去世,悲痛的哭泣說:國王,高思喇國的人主啊,您竟然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客死他鄉!
民眾聽到那位婦女的哭喊聲之後報告未生怨國王,未生怨國王以盛大的葬禮處理了自己舅舅的喪事。
維毒噠跋登上皇位後,想起了他的怨敵,於是帶領大軍離開,浩浩蕩蕩向釋迦國前進,準備殺死所有的釋迦國人。
當天淩晨,導師在觀察世間的時候見到親戚族群的滅亡,心想:我要為親戚族群做些適當的事情。
導師在上午像往常一樣去托缽,托缽回來後在香室中做獅子臥休息,到傍晚時刻飛到空中,在靠近咖畢叻瓦土城的一棵無樹陰的樹下坐著。而在維毒噠跋國境的那邊,有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榕樹。
行走在軍隊前面的維毒噠跋看見導師之後,走上前去禮敬說:尊者,您爲甚麼要在這麼熱的時候坐在這棵無樹陰的樹下?您坐到那棵枝葉茂密的大榕樹下吧!尊者。
國王,願親族的蔭庇變得清涼!
維毒噠跋心想:導師爲了保護親族才來這裡。
維毒噠跋國王禮敬導師之後班師回去沙瓦提城,導師也回去揭德林。
不久,維毒噠跋又想起了釋迦國的侮辱,第二次帶兵前往,又在那裡見到導師後回師。
維毒噠跋第三次出師前往時,又在那裡見到導師後再次回師。
維毒噠跋仍然對釋迦國的侮辱懷恨在心,在第四次帶兵前往時,導師觀察了釋迦國人過去世的業,知道他們過去世有一天在河中投毒殺魚的惡業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逃脫的,於是第四次就沒有再去阻止了。
維毒噠跋決定消滅掉釋迦國而率領大軍前往。但正自覺者的親族是不殺生的,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殺害其他的生命。
釋迦國人想:我們都是練就一身好武藝、好箭術的弓箭手,但是我們不可能爲了自己而奪去其他的生命,現在就讓我們展現自己的身手來擊退他們。
釋迦國人在當時的印度是以精湛的射箭術著稱。他們帶上武器前往迎接戰鬥。他們把箭射向維毒噠跋的軍隊中間,但是箭只是從他們的盾牌和耳邊的縫隙中間穿過,卻不會傷到任何一個人,可見釋迦國人的射箭術是多麼的高明。
維毒噠跋見到如雨點般的箭射過來後大吃一驚:不是說釋迦國人不殺生的嗎?他們怎麼還是射殺我們的人?回頭想撤退。
當時有個人問:主人,您爲甚麼撤退呢?
釋迦國人在射殺我們的人。
我們的人一個都沒有被射殺,不信您就數一數吧。
維毒噠跋數過後,發現真的沒有一個人被殺。
他從那裡又掉頭回去並下令說:凡是承認自己是釋迦國的,格殺勿論!不過,站在我外公大名釋迦國王面前的,就留他們的性命。
維毒噠跋的軍隊如潮水般攻進釋迦國的咖畢叻瓦土城並大肆屠殺。釋迦國人被集中在一起屠殺,他們由於找不到可以抓住的東西,一部份的人咬住草,一部份的人抓住蘆葦站著。當他們被問到你們是不是釋迦國人?的時候,他們即使被殺也不會說謊。
於是,咬住草站著的釋迦國人回答說:不是釋迦國,是草(no sàko, tiõaü)。抓住蘆葦站著的回答說:不是釋迦國,是蘆葦(no sàko, naëo)。那些咬住草站著的被稱爲草釋迦tiõa sàkiyà,抓住蘆葦站著的被稱爲蘆葦釋迦naëa sàkiyà,他們全都被殘忍的屠殺了,只有逃到大名釋迦國王面前站著的那些人才保住了生命。
維毒噠跋連還在喝奶的嬰兒也不放過,一個不留的屠殺之後,將屍體拖到羅希德河(Lohitanadã)邊,用他們喉嚨的血來洗坐椅。釋迦國就這樣被維毒噠跋滅絕了。
維毒噠跋將大名釋迦國王抓到之後返回沙瓦提城。到了吃早餐的時候,他走下一個地方,拿出食物呼喚外公:我們一起吃早餐。
由於種姓思想,皇族即使丟掉生命也不會和女僕的兒子一起用餐,所以大名國王看見一口池塘之後說:我的種姓被玷汙了,我想先洗個澡,親愛的。
好啊,外公,洗吧!
大名國王心裡想:我不和他一起用餐將會被殺,就讓我自己死吧!
於是大名國王把頭髮散開,在頭頂上打了個結後,用頭髮纏住腳趾頭後潛入水中。因爲他的功德威力,連龍宮都變得熱起來,龍王觀察之後知道是大名國王,走到他面前,讓他坐在自己的頸背進入龍宮。於是大名國王在那裡住了十二年。
維毒噠跋坐著等了很久不見大名國王上來,著急的說:我的外公怎麼還沒有上來?
於是派人下水尋找,可是用燈光在池中找了很久,連人影也找不到,只能繼續前行。
他在夜晚時刻到達阿吉勒瓦帝河(Aciravatã)之 後,吩咐軍隊就地駐紮。一部份軍人把帳篷駐紮在河中央的沙地上,一部份軍人把帳篷駐紮在河邊的陸地上。駐紮在河中央的軍人當中有些過去沒有造下惡業,而駐紮在河邊的軍人當中有些過去曾造過惡業,結果這些人都因爲駐營睡覺的地方有螞蟻爬出來而無法好好休息。那些不曾造惡業的軍人就搬到河邊高地上去睡,而那些過去曾經造惡業的軍人則搬到河中央的沙地上去睡。半夜時分,天上起了大雲,下起暴雨並導致山洪暴發,把在河中央的維毒噠跋和他的軍隊一起沖進大海,被魚吃掉。
人們議論紛紛:釋迦國人死得不應該,他們這樣殘酷的殺死釋迦國人不應該。
佛陀聽到人們的議論後說:諸比庫,如果只是從這一期的生命來看,任何的釋迦國人像這樣慘死都是不應該的。然而,釋迦國人只是在承受和他們過去所造過的惡業相應的果報而已。
尊者,釋迦國人過去世曾經做過甚麼?
他們所有人曾經一起往河裡投毒。
又有一天,比庫們聚在法堂中一起談論:維毒噠跋這樣屠殺釋迦國,還沒有達到自己慾望的巔峰,就被沖進大海並被魚吃掉了。
佛陀來到之後問說:諸比庫,你們聚集在這裡談論甚麼?
比庫他們回答:我們談論這些……。
佛陀說:這些眾生還沒有達到慾望的巔峰,死神就像大洪水沖走沉睡著的村莊一樣抓走他們並使他們命根斷絕之後沉入三惡趣的大海中。 然後,佛陀說了這樣的偈頌:
Pupphàni heva pacinantaü, byàsattamanasaü naraü;
Suttaü gàmaü mahoghova, maccu àdàya gacchati.
如採摘花朵,心執著的人,如洪水沖睡村莊,被死神抓走。(Dhp.47)
《本行》經藏在談到佛陀的觀察殺魚宿世業和頭痛惡餘報之間的關係的時候,以偈頌說:
我在漁村,曾爲漁童,
看見殺魚,產生愉悅。
以該業報,我遭頭痛,
維毒噠跋,殺諸釋迦。(Ap.1.39.86〜87)
[20] 《法句義註》裡說是他們往河裡投毒殺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