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落入有分並進一步培育定力,你需要藉助五根(pa¤cindriyà)來推動心,使它固定在似相上。
這五根是:
信(saddhà)
精進(vãriya)
念(sati)
定(samàdhi)
慧(pa¤¤à)
五根是五種控制心的力量,保持心不偏離於導向涅槃的止觀之道。如果五根中的某一根或數根過度,則會導致不平衡。
第一是信根,即相信應當相信之事,例如三寶,或者業與果報。對佛陀的證悟具有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缺乏它,人們將放棄對禪修的努力。相信佛陀的教法即四道、四果、涅槃等也非常重要。佛陀的教法為我們指明了禪修的方法,所以在此階段對它擁有完全的信心十分重要。
假設有禪修者這麼想:“只是注意入息與出息真的能夠證得禪那嗎?取相像白棉花絮,似相如透明冰塊或玻璃是真的嗎?”假如讓這類想法持續下去,將導致這樣的見解:“現今這個時代已不可能證得禪那。”如此, 禪修者對教法的信心將會退失,同時也無法阻止自己放棄修定。
所以,一名以諸如入出息念作為禪修業處來培育定力的禪修者需要擁有堅定的信心,他應毫無懷疑地修行入出息念。他應當如此思惟:“只要有系統地依循正自覺者的教導來禪修,我將能證得禪那。”
然而,假如禪修者的信心變得過強──在此是指對禪修似相的信心──那他的定力反而會變弱。過強的信伴隨著過強的喜(pãti),容易造成情緒波動,這意味著禪 修者的心容易受到喜悅的興奮之干擾,且導致慧根不能瞭知似相。於是,由於過度的信心對所緣作了決定(勝解),慧就變得不清晰和不穩定,而其餘的精進根、念根及定根也隨之變弱:精進無法激起和維持相應名法導向似相,念無法確立對似相的覺知,定無法阻止心飄向其它所緣,慧也無法透徹地通達似相。因此,信心過度其實會導致信心減弱。
如果精進根太強,其餘的信、念、定、慧諸根也將不能實行勝解(決定)、確立、防止散亂和培育洞察力的各別作用。因此,過度的精進使心無法保持平靜地專注於似相。
以索那·果利維思(Soõa Koëivisa)尊者為例。他在王舍城(Ràjagaha)聽聞了佛陀的教導並產生信心,徵得父母同意後出家。佛陀授予禪修業處後,他到寒林(Sãtavana) 非常精進地禪修。在經行時,他的腳皮給磨破了。他不躺下也不睡覺,當再也不能行走時,就用雙手和膝蓋爬行。由於過度精進,他的血塗滿了經行道。即使如此, 他卻未能取得任何成就並感到失望。
佛陀在鷲峰山(Gijjhakåña)知道他感到失望後前往看望他。佛陀提醒索那尊者,當他還是在家人時曾經彈琴(vãõà),如果琴弦調得太緊或者太鬆,都很難彈出美妙的聲音,唯有不鬆不緊,恰到好處才行。佛陀解釋禪修也是一樣,精進過度的結果是躁動,精進不足的結果是懈怠。由於經過反思,索那尊者從佛陀的開示中受益,不久以後就證得了阿拉漢果。
平衡信根與慧根、定根與精進根是智者所讚歎的。如果信強而慧弱,此人將相信和崇拜無用或無意義的事,例如:相信和敬拜正統佛教以外的宗教所敬奉、崇拜的物件,諸如守護精靈或者保護神。
反之,如果慧強而信弱,此人可能變得很狡詐。自己不肯實際修行,只會把時間花在判斷和批評上。這種人就像由於服藥過量而引發的病一樣難以治療。
然而,如果信與慧平衡,此人則對應當相信的物件擁有信心:三寶、業與果報。他將相信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導禪修,將會見到似相並證得禪那。
再者,如果定強而精進弱,此人可能變得怠惰。比如,當禪修者的定力提升時,他以一顆輕鬆的心來專注入出息似相,而沒有清晰地覺知它,因此可能趨於怠惰。在這種情況下,五禪支將不夠強,因而無法維持高度的定力,這意味著他的心將經常落入有分。
然而,如果精進強而定弱,他又將變得躁動不安。唯有定和精進平衡時,他才能既不怠惰又不躁動,並將能夠成就禪那。
對於希望修習止業處的人,擁有非常堅定的信心無論如何都是很好的。若他想:“只要我對入出息似相培育定力,我必然將達到禪那!”於是藉由信心的力量,以及對似相的專注,他必將成就禪那,因為禪那主要基於專注。
對於修觀者,慧強是很好的。因為只有擁有足夠強的智慧,他才能透徹地知見無常、苦和無我三相。
只有定慧平衡,世間禪那(lokiyajjhàna)才能生起。佛陀教導這也同樣適用於出世間禪那(lokuttarajjhàna), 並且進一步要求定、慧也必須與精進和信保持平衡。
念在所有情況下都是必要的,因為它能保護心不會由於過度的信、精進或慧而導致躁動,也不會由於過度的定而陷於怠惰。它能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以及定與慧。
因此,念總是適用的,正如鹽適用於所有的菜肴, 或者總統適合處理所有的國家大事。所以古代義註引用跋葛瓦的話說:“念適合於任何業處。”為甚麼呢?因為它是禪修之心的皈依處和保護。念作為皈依處,是因為它能幫助心到達之前從未抵達和瞭知的殊勝與高深境界。若沒有念,心就不可能成就任何殊勝和非凡的境界。念保護心,並保持心不忘失禪修的所緣。所以當禪修者用觀智分析它時,會發現念總是以扮演著保護禪修所緣和禪修者之心的角色出現。若沒有念,禪修者將無法策勵或抑制心,所以佛陀說念適合一切。(Vm.6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