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經譯自《中部》第135經。

 

 

婆羅門學生蘇跋·多迭亞之子(Subha Màõava Todeyyaputta)前來問 跋格瓦七對十四個問題是甚麼原因 造成人類有千差萬別:有短命,有長壽;有多病,有健康;有醜陋,有美麗;有無勢力,有大勢力;有貧窮,有富有;有出身下賤,有出身高貴;有愚蠢,有聰慧。跋格瓦的回答道出了有情18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 業使的分接著逐 一解釋了造成這十四種差別的各別的業。

 

業,巴利語 kamma,意為行為,造作,任何身、語、意有意志的行為 都是業業在佛教中是一種很重要的 思想表現在道德上稱為善業或不善業。善惡業並不是以表面行為、過程、後果來判斷,而是根據內心的動機。動機純正、不會受到智者譴責的 行為屬於善業;動機不純、內心夾雜 著貪、瞋、癡的行為則是不善業一名司機駕車時無意中撞死一個違反交通規則者,由於無心殺人,因此並不構成惡業。然而,一個人哪怕因貪著口腹之欲而宰殺魚、蝦因厭惡而殺死蚊子、蟑螂,仍然構成惡業。所以,業的善惡性質取決於動機是否純正在某種意義上與世間的法律、道德標準、普世價值無關。

 

本經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用“業”和果報來解釋世間和生命的運作規律這種規律表現為同類相應定律:

善業成熟能帶來善果報使人體驗到好的境遇和結果,例如:長命百歲、身體健康、容顏俊俏、出身高貴、擁有財富、具影響力、富有智慧等,亦即所謂的“福報

反之惡業成熟能帶來不善的惡報,使人體驗到不好的境遇和結果,例如:短命、多病、醜陋、貧窮、下賤、愚蠢等。

俗話種瓜瓜,種豆得豆種下苦瓜的也是苦瓜;種下西瓜,收成的也是西瓜。不可能種苦瓜收成西瓜也不可能種西瓜收成苦瓜,更不可能種瓜長出芋頭來。

 

同樣的,一個人造了善業,他將會享 受由此帶來的樂報;造了不善業,則要承受由此帶來的苦果。

再者業與果報之間往往存在著 時間差也即是造了善業通常不會立刻獲得好結果造了惡業也不會馬上倒楣造業和承受果報有時甚至可能相隔好幾輩子的時間就像剛播下種子,不可能三兩天就結出果實;從事投資做生意也不可能今天投入明天或後天就要得到回報。

 

業的規律是獨立運作的它並不由所謂的上帝、造物主、諸佛、菩薩決定,也不分貧、富、貴、賤、聖凡智愚,只要自己造了業因緣成熟就必須自己承受無人可以代替人得以倖免。所以,瞭解業的定律後,就要明白現在的處境是在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結果,倒楣無需怨天尤人,幸福無需得意忘形。同時,未來的好壞只取決於自己,取決於現在。只有把握當下,多做善業,才能改變命運,改變未來。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己的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經文

如是我聞:有一次,跋格瓦住在 沙瓦提城揭德林給孤獨園。

當時,年輕人蘇跋·多迭亞之子 來到跋瓦之處。來到之後與跋瓦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的交談 之後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年輕人蘇跋·多迭亞之子對跋瓦如此說:“朋友果德瑪,是何因何緣,雖然都是人類,但卻發現人們有劣與勝?

朋友果德瑪,能發現人有短命,有長壽;有多病,有健康;有醜陋,有美麗;有無威勢,有大威勢;有貧窮,有富有;有出身下賤,有出身高貴;有愚蠢,有聰慧。

朋友果德瑪,是何因何緣,雖然都是人類,但卻發 現人們有劣與勝?”

“年輕人,有情是業的所有者, 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 屬,以業為皈依處。業使有情有劣與 勝的分別

“對於尊師果德瑪只是簡略而沒有解釋詳細含義的這句話我不瞭解其詳細含義。薩度!願尊師果德瑪 為我說法使我對尊師果德瑪只是簡略而沒有解釋詳細含義的這句話能 瞭解其詳細含義

“那麼,年輕人,諦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年輕人蘇跋·多迭亞之子應諾跋格瓦“是的朋友

跋格瓦如是說:“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殺生,殘酷,手常血腥,專事殺戮, 對眾生類無同情心。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短命。年輕人,這就是導致短命之道,即:殺生,殘酷,手常血腥,專事殺戮,對眾生類無同情心。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捨殺生,離殺生,放棄棍棒,放棄刀槍,有慚愧,同情、憐憫一切眾生類而住他如此完成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長壽。年輕人,這就是導致長壽之道,即:捨殺生,離殺生,放棄棍棒, 放棄刀槍,有慚愧,同情、憐憫一切眾生類而住。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多病。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多病之道,即: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 諸有情。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 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 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 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 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健康。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健康之道,即:不用手、用石塊、用 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易怒、多惱,即使被說少事,也生氣、 惱怒、瞋恚、憎惡,表現出憤怒、瞋 恨、不滿。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 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醜陋。年輕人,這就是導致醜陋之道,即:易怒、多惱,即使被說少事,也生氣、惱怒、瞋恚、憎惡,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易怒、不多惱,即使被說多了,也不生氣、不惱怒、不瞋恚、不憎惡,不表現出憤怒、瞋恨、不滿。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端莊。年輕 人,這就是導致端莊之道,即:不易怒、不多惱,即使被說多了,也不生氣、不惱怒、不瞋恚、不憎惡,不表 現出憤怒、瞋恨、不滿。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心懷嫉妒,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 重、尊敬、禮拜、敬奉感到嫉妒、厭惡、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 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無威勢年輕人這就是導無威勢之道,即:心懷嫉妒,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感到忌妒、 厭惡、忌妒。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無嫉妒心, 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不嫉妒、不厭惡、不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有大威勢。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大威勢之道,即:無嫉妒心,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禮拜、敬奉不嫉妒、不厭惡、不妒忌。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不佈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明燈給沙門、婆羅門。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貧窮。年輕人,這就是導致貧窮之道,即:不佈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明燈給沙門、婆羅門。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 人佈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 鬘、香、塗油、床、住所、明燈給沙門、婆羅門。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 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富有。年輕人,這就是導致 富有之道,即:佈施食物、飲料、衣 服、車乘、花鬘、香、塗油、床、住所、燈明給沙門、婆羅門。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傲慢、過慢,不頂禮應頂禮者19,不 起迎應起迎者,不讓座給應讓座者, 不讓路給應讓路者,不恭敬應恭敬 者,不尊重應尊重者,不尊敬應尊敬 者,不敬奉應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 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出身下賤。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出身下賤之道,即:傲慢、過慢,不頂禮應頂禮者,不起迎應起迎者,不讓座給應讓座者不讓路給應讓路者,不恭敬應恭敬者,不尊重應尊重者,不尊敬應尊敬者,不敬奉應敬奉者。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 人不傲慢、不過慢,頂禮應頂禮者, 起迎應起迎者,讓座給應讓座者,讓 路給應讓路者,恭敬應恭敬者,尊重應尊重者,尊敬應尊敬者,敬奉應敬 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 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 皆出身高貴。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出 身高貴之道,即:不傲慢、不過慢, 頂禮應頂禮者,起迎應起迎者,讓座給應讓座者,讓路給應讓路者,恭敬應恭敬者,尊重應尊重者,尊敬應尊敬者,敬奉應敬奉者。20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 親近沙門或婆羅門後不請問:21‘尊 者甚麼是善?甚麼是不善?甚麼是 有罪?甚麼是無罪?甚麼應親近?甚麼不應親近?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甚麼使我有 長久的利益、快樂?’他如此完成、 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 在何處皆愚蠢。年輕人,這就是導致 愚蠢之道親近沙或婆羅門後, 不請甚麼是善甚麼是 不善?甚麼是有罪?甚麼是無罪? 甚麼應親近?甚麼不應親近?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 人親門後,請‘尊者甚麼是善?甚麼是不善?甚麼是有罪?甚麼是無罪?甚麼應親近?甚麼不應親近?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有大智慧。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大智慧之道,即:親近沙,請尊者,甚麼是善?甚麼是不善?甚麼是有罪?甚麼是無罪?甚麼應親近?甚麼不應親近?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甚麼使我有長久的利益、快樂?’

 

如是,年輕人短命之道導致短命,長壽之道導致長壽;多病之道導致多病,健康之道導致健康;醜陋之道導致醜陋,端莊之道導致端莊;無勢力之道導致無威勢大勢力之道導致大勢力;貧窮之道導致貧窮,富有之道導致富有出身下賤之道導致出身下賤,出身高貴之道導致出身高貴;愚蠢之道導致愚蠢,大智慧之道導致大智慧。

年輕人,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業使有情有劣與勝的分別

 

如是說已,年輕人蘇跋·多迭亞 之子對跋嘎瓦如此說:“奇哉!朋友果德瑪,奇哉!朋友果德瑪。朋友果德瑪,猶如倒者令起,覆者令顯,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使有眼者得見諸色。正是如此,尊師果德瑪以種種方便開示法。我皈依尊師果德瑪、法、比庫僧願尊師果德瑪憶持我為男居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行皈依

 

 

 

18 有情:巴利語 satta。有感情思惟的生命,即眾生。

 

19 應頂禮者:值得頂禮的佛陀、獨覺佛、聖弟子。對於應起迎者等也同理。

 

20 這段問答不包妨礙和支助並不能導致投生到下賤家庭或高貴家庭,乃是由於結生來決定出身下賤之業投生到下賤家庭,出身高貴之業投生到高貴家庭。

 

21不請問 (na paripucchità hoti):在此,並非因為不請問而投生到地獄。由於不請問而不知道“這應,這不應”由於知道而不做應做之事,做不應做之事。乃是由此而投生到地獄。相反的,對投生到天界也同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