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問 1-1:修行入出息念有四個階段,我們怎樣決定何時該從一個階段換到下一個階段呢?

答 1-1: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次第──長息、短息、全息、微息──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在實際禪修時,所有四個階段可能同時發生。

如果你能專注長息和短息的整個過程大約一小時,隨著定力的提升,呼吸將自動變得微細,於是你可以改為專注微息。當微息為長時,你應嘗試覺知整個長的微息;當微息為短時,你應嘗試覺知整個短的微息。如果呼吸本身沒有變微細,你應通過作意它將變微細而專注(作意)它101,這樣它將變得微細。但是你不能故意使氣息變得微細,或者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只需決意使之平靜。這樣,長息、短息、全息、微息四個階段都包含在同一個階段裡。

在第四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呼吸只是變得非常微細,但並非完全停止。呼吸只有在進入第四禪時才完全停止,這是最微細的階段。

101關於如何平靜氣息的詳細討論,見p.68。

 

問 1-2:禪修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禪相(nimitta)?

答 1-2:對於某些業處(kammaññhàna),如入出息念、十遍、十不淨(Asubha),禪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其它業處,如佛隨念(Buddhànussati)則不會有禪相。對於修慈(Mettàbhàvanà)102,破除界限可稱為禪相103。

102修慈:巴利語mettàbhàvanà,又作慈心修習。北傳佛教譯為“慈心觀”。但根據上座部佛教,修慈屬於培育定力的止業處,故不能稱為“觀”。──中譯註

103只是名稱而已,實際上它並非禪相。

 

問 1-3:有人說,修行入出息念時他們的靈魂跑到身體外面去了。是否真的有此情況?或者他們修入了歧途?

答 1-3:專注的心通常能夠產生禪相。當定力深厚且強有力之時,因為不同的想,會出現不同的禪相。例如:假若你想讓禪相變長,它就會變長;想讓它變短,它就會變短;想讓它變圓,它就會變圓;想讓它變紅,它就會變紅。所以,修習入出息念時各種不同的想都有可能產生。你可能會感覺自己跑到身體外面去,但這只是心理的錯覺,並非因為靈魂。這沒有問題,不要管它,只需回來繼續專注氣息就行。

只有能夠辨識內外的究竟名色法(paramattha-nàma-råpa)時,你才能解決靈魂的問題,無論哪裡都找不到所謂的“靈魂”。因此,你需要破除名色法的密集(ghana), 並透視究竟名色法。

ßNànàdhàtuyo vinibbhujitvà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õa§yàthàvasarasato upaññhàti.û“分別不同的界並破除密集之時,無我相(anatta-lakkhaõa)才能如其自性而現起。”(Vm.739)

因為密集的概念,才會產生靈魂的概念。對於色法,有三種密集(ghana)104:

1)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因為物質現象看起來像是一個相續不斷的密集整體,於是人們會認為他的身體與四肢是實際存在的,並認為有個相同的自我以不同的形式從一生“遷移”到另一生。為了破除這種錯覺,我們需要破除此身體看上去的密集,需要見到身體是由刹那生滅的色聚(råpakalàpa)所組成。這樣,我們見到色聚都不是恒常的,它們一生起立刻就滅去。色聚根本沒有時間去任何地方,不可能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甚至不可能從這一秒到下一秒。

2)組合密集(samåha ghana):因為物質現象看起來像是一個組合的整體,於是人們可能會認為色聚(kalàpa) 就是究竟色法,並認為這就是他的“自我”。為了破除這種錯覺,我們需要破除不同類型的色聚看上去的密集,需要分析不同類型的色聚。這樣,我們見到構成色聚的諸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氣味、味道、食素、命根等,根本沒有組合的整體。

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因為對究竟色法的瞭解不足,人們可能會認為諸界依賴一個“自我”而存在, 就像種子與植物依賴大地一樣。為了破除這種錯覺,我們需要見到每一界都有它自己的特相(lakkhaõa)、作用(rasa)、現起(paccupaññhàna)和近因(padaññhàna),而不依賴諸如“自我”等任何外在的東西。

質現象的密集呢?首先你必須辨識色聚(微細的粒子),接著分析不同的色聚,並見到它們由不同的色法組成,每粒色聚裡至少有八種色法,然後再分析每一種色法。不這樣做,靈魂的概念就不會消失。同樣,不破除心理現象的密集,靈魂的概念也不會消失。例如:當你的心胡思亂想時,可能會認為那個胡思亂想的心是你的靈魂。

在一個心路中有四種密集,需要通過觀智來破除:105

1)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因為心理現象看起來像是一個相續不斷的密集整體,於是人們可能會認為有個相同的“心”通過眼、耳、鼻、舌、身和意來識知物件, 並認為有個相同的“自我”、相同的“心識”、相同的“純意識”等從一生“遷移”到另一生,進入不同的軀殼。而在此生,人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心識跑到身體外面去。為了破除這種錯覺,我們需要破除此心識看上去的密集,需要見到認知過程是通過生滅的心路來完成的。這樣,我們見到心都不是恒常的,它們一生起立刻就滅去。心識根本沒有時間去任何地方,不可能從這一生到下一生,甚至不可能從這一秒到下一秒。

2)組合密集(samåha ghana):因為心理現象看起來像是一個組合的整體,於是人們可能會認為是“純意識” 在識知物件,並認為這就是他的“自我”。為了破除這種錯覺,我們需要破除不同種類的心識看上去的密集, 需要分析不同類型的心路中的各別心識。這樣,我們見到構成心識的心和若干數量的心所,諸如受、想、思、尋、伺,或者瞋、癡、邪見、慢、疑,或者無貪、無瞋、無癡、喜、念、信和正見,根本沒有組合的整體。

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因為對究竟名法的瞭解不足,人們可能會認為心和心所依賴一個“自我”而存在,就像種子與植物依賴大地一樣。為了破除這種錯覺, 我們需要見到每一種心和心所都有它自己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而不依賴諸如“自我”等任何外在的東西。

4)所緣密集(àrammaõa ghana):透視了前面三種密集後,人們還可能會認為“‘我’見到了究竟名色法”,或者“‘能認知的我’見到了究竟名色法”106。為了破除這種錯覺,對於能夠透視三種密集的觀智心路,我們也需要通過後生的觀智來破除其三種密集。我們需要見到作為能觀的觀智名法,有能力透視名法(該名法同樣擁有所緣)的三種密集,而這種能觀的觀智名法同時又是後生觀智的所緣。

應如何破除心理現象的密集呢?以取入出息似相為所緣的近行定意門心路為例。

種心路包含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javana)。意門轉向心識刹那裡有12 個名法,而每個速行心識刹那裡則有 34 個名法。

這種方式破除名法的四種密集,你所見到的將只是極快速生滅的心及其相應心所而已。

由於無常想,人們就不會再把心識誤認為靈魂,因為通過無常想能導向無我想。正如佛陀在《美奇亞經Meghiya sutta》中說:ßAniccasa¤¤ino, Meghiya, anattasa¤¤à saõñhàti.û“美奇亞,有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A.9.3; U.31)

104《清淨之道•修習四界差別Catudhàtuvavatthànabhàvanà》(Vm.306)中提及:在《長部•大念處經》(D.2.378)和《中部•念處經》(M.1.111)中佛陀曾以屠夫宰牛,把牛割成一片片肉為喻。複註進一步解釋了如何應用該譬喻來破除三種密集。

105《大複註·離污垢的生滅智論的解釋Upakkilesavimutta udayabbaya¤àõakathàvaõõanà》(Vm.ò.739)。

106 還有其它類似的錯覺,比如“能知者知道”、“造作者知道”、“覺知者知道”等等。人們也可能會認為:“究竟名色法會變化, 但‘能認知的心’是不變的。”

 

問 1-4:(入出息)禪相從何而來?依靠甚麼而生起?

答 1-4:依於心處生起的大部分心識都能產生呼吸,真正的入出息禪相是從呼吸而來。但並非每一種心都能產生禪相,只有深度專注的心才能產生禪相。因此,深度專注的心所產生的呼吸能使禪相出現。如果該相遠離鼻頭,它就還不是真正的禪相。該相可能因為定力而產生, 但未必就是真正的入出息念禪相。只有能引生禪那的相,我們才稱之為入出息禪相。但如果它並不能引生禪那,就不是真正的入出息禪相。假如你專注這種相,禪那不會生起,定力通常也不能變得強有力。假如你對這種相禪修,它將很快就會消失。

 

問 1-5:七清淨與十六觀智是哪些?

答 1-5:七清淨是:

1)戒清淨(Sãla-visuddhi) 

2)心清淨(Citta-visuddhi)

3)見清淨(Diññhi-visuddhi)

4)度疑清淨(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5)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àmagga¤àõadassana-visuddhi)

6)行道智見清淨(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

7)智見清淨(¥àõ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觀智是:

1)名色限定智(Nàmaråpapariccheda-¤àõa)

2)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àõa)

3)思惟智(Sammasana-¤àõa)

4)生滅智(Udayabbaya-¤àõa)

5)壞滅智(Bhaïga-¤àõa)

6)怖畏智(Bhaya-¤àõa)

7)過患智(âdãnava-¤àõa)

8)厭離智(Nibbidà-¤àõa)

9)欲解脫智(Mu¤citukamyatà-¤àõa)

10)審察智(Pañisaïkhà-¤àõa)

11)行捨智(Saïkhàrupekkhà-¤àõa)

12)隨順智(Anuloma-¤àõa)

13)種姓智(Gotrabhu-¤àõa)

14)道智(Magga-¤àõa)

15)果智(Phala-¤àõa)

16)省察智(Paccavekkhaõa-¤àõa)

現在你知道這些觀智的名稱,你能體驗到它們嗎? 不能。所以只是擁有聞思理論是不夠的,你也必須非常精進地實修以領悟它們。

(在這次問答的結尾,帕奧西亞多針對五蓋(五種障礙)作了以下補充。)

現在讓我們簡單地討論一下五蓋(nãvaraõa):

1)欲貪(kàmacchanda)

2)瞋恚(byàpàda)

3)昏沉睡眠(thãna-middha)

4)掉舉追悔(uddhacca-kukkucca)

5)疑(vicikicchà)

第一種蓋是欲貪(kàmacchanda),它是對財物或人的貪愛,是對感官對象的欲望。例如,你可能會執著自己所住的孤邸107或房間。靜坐時你可能會想:“喔!如果我的孤邸漂亮那該多好啊!”或者可能會想:“喔!如果整個房間都屬於我就好了!”如果被貪欲征服,你將無法很好地專注禪修所緣。你必須發揮強有力的正念並付出精進,以阻止欲貪的生起。

第二種蓋是瞋恚(byàpàda),它是對人或物的憎恨或不滿。例如,坐在你身邊的禪修者坐下時袈裟弄出聲響, 你可能會生氣並想:“哼,他為甚麼要弄這麼大聲!”如果你的心被憎恨或不滿所征服,你將無法很好地專注禪修所緣。

第三種蓋是昏沉睡眠(thãna-middha)。如果心力微弱 或對禪修所緣不感興趣,昏沉、睡眠就會發生。然而, 有時昏沉也可能是由疲勞、疾病或休息不足所致。

第四種蓋是掉舉追悔(uddhacca-kukkucca)。如果你的心躁動不安(掉舉),它就像被丟進了一塊石頭的一堆灰塵般到處飛揚和散落,你的心也是散亂的。禪修時你不應鬆懈而讓心偏離禪修的所緣。如果你這樣做,掉舉將會產生。追悔是對過去曾做過的壞事,或沒有做的好事而感到後悔。在此,你同樣必須發揮強有力的正念並付出精進來阻止掉舉和追悔的生起。

第五種蓋是疑(vicikicchà),即懷疑八種事:

1)佛

2)法

3)僧

4)戒、定、慧三學

5)過去五蘊(khandhà)、過去世

6)未來五蘊、未來世

7)過去與未來五蘊,即過去世與未來世兩者

8)緣起(pañiccasamuppàda),包括現在的五蘊

對定學有懷疑,你將無法很好地禪修。例如你可能會想:“修入出息念有可能證得禪那嗎?專注入出息禪相就能證得禪那嗎?”

五蓋是禪定的敵對法。

107 孤邸 (kuñi):上座部佛教僧尼居住的房子、小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