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如前所述,弟子佈施的行為有助於脫離輪迴。在本講一開始所提及的《佈施分別經》中,佛陀提到了十四種個人施(pàñipuggalika dakkhiõa):

“阿難,有此十四種個人施:

[1]向佛陀供佈施,這是第一種個人施。

[2]向獨覺佛供佈施,這是第二種個人施。

[3]向如來的弟子阿拉漢供佈施,這是第三種個人施。

[4]向為證悟阿拉漢果之行道者供佈施,這是第四種個人施。

[5]向不來者(anàgàmi)供佈施,這是第五種個人施。

[6]向為證悟不來果之行道者供佈施,這是第六種個人施。

[7]向一來者(sakadàgàmi)供佈施,這是第七種個人施。

[8]向為證悟一來果之行道者供佈施,這是第八種個人施。

[9]向入流者(sotàpanna)供佈施,這是第九種個人施。

[10]向為證悟入流果之行道者供佈施,這是第十種個人施。

[11]向外道之離欲者供佈施,這是第十一種個人施。

[12]向有德凡夫(puthujjana)供佈施,這是第十二種個人施。

[13]向無德凡夫供佈施,這是第十三種個人施。

[14]向動物供佈施,這是第十四種個人施。”

佛陀接著解釋這十四種佈施的利益:

以淨心向動物供佈施,可預期百倍之佈施果報。

意即它能在一百世中產生果報。這裡的“淨心”是指不期望任何回報,例如:得到接受者的幫助。由於對業果法則擁有足夠強的信心,他行佈施只是為了累積善業。假如一個人在餵狗時想“這是我的狗”,這種想法就不是清淨心。但如果有人用食物餵鳥,例如鴿子,這種佈施則是清淨的,因為他並不會期待鳥的任何回報。這同樣適用於後文將提及的例子。例如:一個人供養必需品給比庫,希望它將帶給他生意上的成功,這就不是用清淨心做的佈施,這種佈施不能帶來殊勝的利益。

 

佛陀進一步說說:

以淨心向無德凡夫供佈施,可預期千倍之佈施果報。

向有德凡夫供佈施,可預期十萬倍之佈施果報。

向外道之離欲者供佈施,可預期一萬億倍之佈施果報。

向為證悟入流果之行道者供佈施,可預期無數、無量之佈施果報。

更何況說向入流者,更何況說向為證悟一來果之行道,更何況說向一來者,更何況說向為證悟不來果之行道,更何況說向不來者,更何況說向為證悟阿拉漢果之行道者,更何況說向阿拉漢,更何況說向獨覺佛,更何況說向如來、阿拉漢、正自覺者?

這裡的佈施是指佈施只夠吃一餐的食物。如果佈施者佈施許多次,諸如經年累月地佈施,這些佈施的利益是無法以語言描述的。以上是不同種類的個人施(pàñipuggalika dakkhiõ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