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四種正知


義註把正知分為四個階段: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

2.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

3.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

4.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a)

這四種正知涵蓋剛開始修行一直到擁有定力和觀智的整個過程。有益正知與適宜正知是在還沒有禪定和觀智之前,或者在非禪坐狀態下需要培養的正知,雖然它們既不屬於修止也不屬於修觀。行處正知是專注業處培養定力的方式,無癡正知是培養觀智的方式。作為還沒培養起定力的根本業處行者,要先培養前面三種正知,即:有益正知、適宜正和行處正知。已經見到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見到緣起的禪修者,則可以修無癡正知。

下面用行走為例子解釋這四種正知的應用。 

行走,依心的狀態可分為四種,即:普通的行走、正念的行走、修定的行走和修觀的行走。

一、普通的行走

普通人走路總是習慣性地胡思亂想,心不斷抓取各種所緣,或者琢磨事情,回憶過去, 計畫未來,心猿意馬、不著邊際。這種行走的心是散亂的,不受控制的,不屬於修行。

 

二、正念的行走

正念的行走,包括有益正知與適宜正知。知道現在去某個地方是有益的,這屬於正念的行走。行走時知道自己腳步的動作或身體的動作,也屬於正念的行走。

 

三、修定的行走

修定的行走即行走時心專注於止禪業處, 屬於行處正知。對於入出息念行者,行走時專注自己的呼吸,這種行走是在培養定力,屬於行處正知;對於根本業處為修慈的禪修者,在行走時對固定物件或一切眾生散播慈愛,也是在行走時培養定力,屬於行處正知。修四界差別者在行走時注意腳步的動作,覺知腳步的動作是由於風界的推動而產生的,也屬於修定的行走。對於並非在修四界差別的禪修者,行走時注意腳步的動作,這也是在注意風界的推動相,因為風界的推動相表現為物體的運動,身體的動作也是風界的表現。因此你在行走時覺知腳部的動作,雖然這本來屬於四界差別,但由於四界差別並非你當前的禪修業處,所以可歸於正念的行走。但當你在修四界差別時,這種行走就屬於培養定力的行處正知。

 

四、修觀的行走

修觀的行走即行走時心專注於觀禪業處,屬於無癡正知。擁有觀智者已親見究竟名色法、親見了緣起,他們在行走時能夠照見究竟名色法,觀照由於風界最顯著的心生色法的擴散作 用,帶動全身色法向前移動而稱為行走,並沒有“我”或者“人”在行走,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又或者行走時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這種行走是培養觀智的行走,屬於無癡正知。 

因此,行走可以根據心的狀態和心的所緣而分為這四種。第一種行走,心處於散亂狀態, 抓取過去,抓取未來,抓取各種人、事、物等, 這是散亂無正念的行走,並非修行。第二種行走,心覺知自己的身心,但由於尚未見到究竟名色法,所以只屬於培養正念的有益正知與適宜正知。第三種行走覺知止禪業處,諸如慈心、白遍、入出息念等,屬於培養定力的行處正知。第四種行走觀照名色法或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屬於培養觀智的無癡正知。

以此類推,吃飯、掃地等一切時一切狀態,都可分為這四種正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做很多事情,比如起床、疊被子、穿衣服、刷牙、洗漱、大小便,離開房間、鎖門、穿鞋、走路去禪堂、來到禪堂上樓梯、禮佛、禪坐等,請檢查一下自己,這些動作發生於沒有修行的散亂狀態,還是屬於培養正念的狀態,或者屬於培養定力、培養觀智的狀態。動作仍依然像平時一樣發生,不需要任何造作,其差別只在於你如何用心,心處於何種狀態,取何種所緣,這也可決定你的正念正知屬於哪個階段。

平時在覺知心念、防範煩惱方面也是這樣。在生氣的時候、心懷不滿的時候、懊惱的時候、嫉妒的時候,或者傲慢的時候、生起貪欲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自己心生不善,產生煩惱了,陷入情緒了。此時應學會很快地把心從所抓取的物件中抽離出來,這也屬於正念正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