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離巴拉密,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出離心,它是在明瞭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捨棄之心。

它的特相是捨棄欲樂與生命;

作用是看透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

現起是遠離欲樂與生命;

近因是悚懼智。

菩薩必須省察在家生活的缺點,即是受到對妻子兒女們的責任所約束、是貪婪之道等,反之應該省察比庫生活的好處,即有如天空般廣闊自由,而不受不必要的責任所約束。

《中部‧苦蘊經》提到,我們必須謹記欲樂目標會帶來比較多的憂慮與悲痛,而不是快樂的事實。認清在追求欲樂目標時必須經歷熱、冷、蚊子、蒼蠅、風、烈日、爬蟲類、跳蚤、昆蟲等所帶來的苦難。認清在努力追求欲樂目標遇到失敗時所帶來的失落、傷痛與煩躁。認清在獲得它們之後,擔心與憂慮是否能夠保護它們不受五敵的損害。認清只是為了追求欲樂目標而展開的惡戰所帶來的極度痛苦。認清因為欲念而造惡的人將在今世面對三十二種嚴重的果報。認清來世投生四惡道時將面對極恐怖的苦楚。

這是對出離巴拉密的省察。

在此,我應當簡要地對你們說《蓮根本生經》,以說明何為出離巴拉密。

以前有一個名為大黃金的年輕婆羅門,他的出生地是波羅奈國。他連同另外十人一起出家,包括六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男僕、一個女僕和一個朋友。他們住在森林裡的一個蓮花池旁,以摘野果為生。

開始時他們一同出去摘野果,依然有如村人一般地交談,並不像是森林隱士。為了終止這種不良的情形,身為大哥的大黃金說:「我單獨一人去找水果,你們都留下來安靜地修行。」其兄弟則 說 :「您是我們的首領,所以不應該讓您去摘水果。妹妹和女僕也不應該去,因為她們是女人。我們八個人應該輪流去摘水果。」每個人都同意這項建議。

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心變得非常知足。他們不再貪求水果,而只取近處蓮花池裡的蓮藕來維生。值班的人把蓮藕拿去茅屋裡分為十一份。最年長的先拿他的份,擊石鼓為訊,然後回到自己的地方安靜地吃,過後再繼續自己的修行。排行第二的在聽到石鼓響後就去拿自己的分,然後再擊鼓為訊。如此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去拿自己的食物、回去自己的住處安靜地吃,然後繼續修行。如此,除非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沒有相見的。

由於他們非常精進修行,因此導致帝釋天王的寶座震動。帝釋天王想了一下就知道其原因所在。當時他對他們是否真的不執著欲樂存有疑心,為了探個究竟,他連續三天以神通藏起大哥的食物。

第一天,大哥去拿自己的食物時,他沒有看到自己的食物,他想應該是值班的人遺忘了,也就沒有說甚麼,只是回去自己的住處繼續修禪。第二天,他也沒有看到自己的分,他想可能是其他人誤會他做了錯事,而故意不給他食物來懲罰他,因此他有如第一天般保持沉默。第三天又沒有看到自己的分時,他想若自己果真有做錯事的話,他應該向他人道歉。所以他在黃昏時擊鼓招集眾人,說:「為甚麼你們沒分食物給我?若我有做錯的話你們就講出來吧,我將向你們道歉。」二弟就起身向大哥致敬,然後說:「大哥,可否讓我為自己說幾句話?」在獲得大哥的允許後,他就發誓說:「大哥,若我偷了您的食物,讓我現在就擁有許多馬、牛、銀、金和一位美麗的妻子,跟我的家人住在一起,盡情享受世俗的生活。」

發這種誓言表示只要我們還執著欲樂,當我們失去它時,就會感到痛苦。發這誓言是為了表示厭惡欲樂。

大哥說:「你已經發了很嚴重的誓。我相信你沒有拿我的食物。你可以回去坐下。」

其他人則掩耳說:「哥哥,請您別這麼說。您的話實在太嚴重太可怕了。」

他們掩耳是因為身為禪修者的他們對欲樂感到厭惡。欲樂實在可怕到他們不能忍受聽到有關欲樂的話。

接下來三弟則說:「大哥,若我偷了您的蓮藕,願我變成戴花塗檀香的人,擁有許多孩子,很沉迷及執著欲樂。

如此,其他八人也發了類似的誓言。

在這故事裡,身為大哥的大黃金隱士即是我們的菩薩,其他人則是未來的大弟子。

這是我們的菩薩及其隨從如何修習出離巴拉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