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開示帕奧禪法的傳承? 

答:好!那麼我們簡單的說一說帕奧禪法的傳承。首先我們應該追溯到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佛陀就教導了七清淨、教導戒、定、慧這樣的修行方法,也教導了十六觀智這樣的禪修方法,後來這種方法,傳到了斯里蘭卡和緬甸。一直到佛陀入滅大概一千年的時候,這種禪法還一直在斯里蘭卡流傳著。我們可以從《清淨之道》裡面,它的集成可以知道。因為《清淨之道》就是在講,如果修行止業處要培育四十處。但是修觀,我們必須經過十六種觀智這種次第。又由於緬甸相當於中國宋代,相當於中國宋代以前的歷史不是很清楚。但是在斯里蘭卡的歷史很清楚。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種傳承一直在斯里蘭卡,在相當於中國的是三國魏晉南北朝那個時候這種禪法還在。那後來這種禪法也和緬甸,由於佛教的交流,在緬甸也傳承了。後來到了在緬甸英國殖民地的時候,這種禪法就只是在森林裡面的很多的那些大長老們修行,還沒有公開,還沒有很多人很明顯的修。在上個世紀​​,應該說19世紀晚期,緬甸就出了一位很偉大的大長老,稱為雷迪西亞多Ledi Sayadaw)。(雷迪西亞多Ledi Sayadaw)他在早年也是到處去參學、去參訪。當時他的導師就教他說:你一定要學習《清淨之道》。他是先學習了三藏,再學習《清淨之道》。學習了《清淨之道》之後,他再通過實修。所以在緬甸很多人都公認他是阿拉漢聖者,這是「雷迪西亞多」。「雷迪西亞多」留下了很多著作,寫了他的禪修次第。 

帕奧禪師在他十歲的時候出家,十歲出家之後一直學習經教,學習了十多、二十年經教,到三十歲的時候,他就到了上緬甸一帶地區。其實當時他學習三藏的時候,一直都是在上緬甸,現在的帕奧禪林在下緬甸。他在上緬甸那個時候,他就跟很多當時的大師,就是很多的那些Sayadaw學習。最後他就到了下緬甸那裡去,根據他所學來的東西,然後再深入三藏,然後再經過實踐,用了16年的時間,幾乎就是潛修、默默無聞的修行,在森林裡過著頭陀的生活、托缽的生活,現在所以帕奧禪師的身體那麼差,據說就是當時他修頭陀行,經常風雨無阻,也不打傘就去托缽等等,那所以他身體晚年弄的很差,就是這樣的原因。然後在1981年,現在的帕奧禪林,當時叫做新簡招(音似)。新簡(音似)就是經行的意思。招就是,招(音似)在緬語裡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指佛教的寺院;一種是指學校。新簡招當時的Sayadaw就請他到了帕奧禪林那邊去做住持。五天之後,那位前任的Syadaw阿嘎般雅,叫阿噶般雅他就去世了,去世之後帕奧禪師就開始接任帕奧禪林的住持。但是他白天主要是接任住持,晚上就到禪林裡面去修行。那慢慢的就教導這些住眾,結果很多人就發現帕奧禪師所教導的這種禪法非常殊勝。而且我們也可以說,現在帕奧禪師所教導的修觀的次第和雷迪西亞多教導的修觀的次第是非常相像的。但是修定的方法,在緬甸的種種長老當中,反而是雷迪西亞多的一位弟子。他叫做德查多西亞多伍迪樓嘎。他是現在的下緬甸,下緬甸寨頭(音似)那個地方有個叫德剎島。德剎就是巴利語sikha的緬甸文的發音,島就是山,就是在德剎島、德剎山那裡的Sayadaw,他當時寫了一本著作就是講到四禪八定,如何培養禪那,如何專注禪相等等。我們可以說,雷迪西亞多很多的弟子著作裡面很少講到很詳細的修定的方法。但是他的弟子(德查多西亞多)寫的如何培育定力的,反而詳細的講到了修定的方法。我曾經問過一些緬甸的長老,因為畢竟我出家是帕奧禪林,我對緬甸的其他禪法,我只能夠透過其他那些緬甸的長老,到處去參學的那些,那裡瞭解。發現到目前來說,帕奧西亞多的方法和雷迪西亞多的方法,他是最相像的,在次第方面是最相像的。但是帕奧西亞多的方法比雷迪西亞多的方法。不同的地方就是帕奧西亞多的方法更詳細。例如:在雷迪西亞多的書裡面我們修四界能看到固體的四界嗎?雷迪西亞多很注重要修這個,要修那個,但是很詳細的指導方法我們從雷迪西亞多的書裡面看不出來。他只是講到原,例如:講到修觀,要觀照哪些?要觀照名法、色法,觀照過去和未來這些,他有講到,但具體如何觀,我們可以在帕奧西亞多的書裡面找到。所以帕奧禪法的傳承,應該是屬於緬甸很古老的止觀的傳承,只是這種傳承,在近代特別是在緬甸剛剛獨立,就是在194814號緬甸獨立之後,當時緬甸的佛教有一股復興的熱潮。當它在復興的時候,純觀行者的禪風就被帶動起來。形成了現在的緬甸的禪法就非常的​​興盛。但是作為止觀的禪法,自從奧西亞多之後才把原來處於只是在僧裡面有些西亞多教導的東西,再把它發揚出來。

 

 

問:佛陀在六年苦行中,沒有修四禪八定嗎?為甚麼憶念兒時入初禪的經歷呢?這六年中沒有入過初禪嗎? 

答:佛陀不可能修苦行,只能夠說菩薩在六年苦行當中。菩薩在剛出家之後,他追隨過兩位當時的禪定導師修行過。那個時候他修行的是四禪八定,之後當他轉向苦行時候,他一直都排斥樂受,身體的樂受。因為他接受的是當時印度流行的苦行風。他認為說通過折磨身體,身體越痛苦,他的境界越高。他想通過苦行來消業,使他的業消掉,他的果報就不會產生。因此菩薩在後來修苦行當中,他是屬於排斥樂受的。正是因為如此,後來當他在放棄了苦行之後他才憶念起小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證得了初禪很快樂。他認為這種快樂並沒有污染、沒有貪愛。所以他才開始重新培育禪那,是這樣的。

 

 

問:請問菩薩若投生為女性,若她那一生修出離巴拉密,是否她捨棄丈夫、兒子和家庭呢? 

答: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他只要得到授記,他絕不可能再投生為女性。因為一個人如果得到了佛陀的親自授記之後,他有十八種不可能投生的地方,例如:投生為女性,投生為小於鵪鶉的動物,投生到無間地獄,這些都是不可能的,有十八種不可能。所以一位真正的菩薩不可能是女性。

 

 

問:有人口頭​​說人死如燈滅,但內心是承認三世因果及輪迴的,這樣的人算不算是斷滅見? 

答:應該說這種人他對三世輪迴還不能夠完全確定,如果他內心認為有三世輪迴,而口頭說人死如燈滅,那麼他是在說虛妄語或者他是在教導邪見,他自己沒有邪見但他在教導邪見。如果他自己也不清楚、不確定,這個還不構成見,但他還是屬於“疑”,“疑”也是不善心。

 

 

問:存在這種可能性嗎?就是聖者通過宿命通,看看第一次聖典結集的三藏或者到天界看看天界的三藏,這樣就不用考古學家來研究了,這樣就可以解決現在佛教界對於各種三藏的疑問了。 

答:我們可以這麼樣說,現在透過宿命通是不可能看到第一次結集的三藏了,為甚麼呢?我們想想,參加第一次結集的都是誰?

 

學員:都是阿拉漢。

尊者:他們現在全部都入滅了,你怎麼去看?還有無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沒有用文字記載,直到當時佛陀入滅五百年之後,在斯里蘭卡舉行的第四次結集,才把歷代口口相傳的經典刻寫在棕櫚葉上。棕櫚葉的巴利文叫Tàla¬PattaTàla¬PattaPa後來讀成貝,其實是棕櫚葉,刻寫在棕櫚葉上,所以在斯里蘭卡的歷史叫做《島史》裡面講到:因為那些有智慧的大長老看到了未來將會發生的危險,就是將會發生後來經典被人篡改,所以他們把一直以來口口相傳的經典刻在棕櫚葉上。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了文字記載的經典。以前一直都是口口相傳的,例如在東晉的時候,法顯法師到了印度,他看到當時的律藏還是惟有口傳,沒有寫本的,印度人有個習慣:印度人要學一樣東西都是去親近老師,通過老師背,弟子聽。印度人有個習慣,他很輕視文字寫的東西,他很注重的是口耳相傳的東西。這種傳統到佛陀入滅五百年一直都保持著,到五百年開始有寫本,但是在傳統上還是經常要背經典,乃至到現在的緬甸也是,那些出家人一到寺廟裡面,一天到晚就是背背背,在背經典,還是很注重背,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從1953年一直到現在,緬甸出了9位能夠背熟三藏的三藏法師。我想天界也沒有寫本的三藏吧,所以現在要確定還是很難去確定。但畢竟,們只要知道聖典的結集,結集巴利文叫做Sa gītiSa gīti有一種意思就是在一起背誦的意思,所以任何一次結集都是通過背誦來的,乃至到第六次結集,1954年到1956年在緬甸的第六次結集,還是背誦出來的。

 

 

問:菩薩為了圓滿自己的巴拉密,不顧妻子等的意願,把妻子、兒子捨棄給陌生人,會不會不夠慈悲呢? 

答:我們如果是從菩薩圓滿巴拉密來看,做為菩薩的妻子,菩薩的妻子必定也曾經發願:我要生生世世助成菩薩完成他的巴拉密,這樣才成。如果不是,她不願意的話,我們的菩薩也不可能圓滿,就好像Yasodharà耶輸陀羅,她就在Sumedha善慧隱士被燃燈佛授記那一世,當時還沒有見燃燈佛的時候,當時耶輸陀羅見到Sumedha善慧隱士之後,她就非常喜歡Sumedha善慧隱士,她發願她要生生世世跟著他,然後等佛陀授記給善慧Sumedha當時她就拿了五朵蓮花,給了幾朵給善慧隱士供佛,她自己也拿去供佛,然後當時燃燈佛給善慧Sumedha授記的同時,當時她也發願了,耶輸陀羅發願要生生世世助成他(善慧Sumedha)完成他的巴拉密。然後當時燃燈佛也說:以後這個女的她會生生世世跟著你,每一世只要她是你的妻子都會很嫻淑,很賢惠,很漂亮,擁有種種的美德,一直到最後一生也是。但是很可惜,既然她要助成菩薩完成巴拉密,所以她每一世幾乎經常都給我們的菩薩拋棄。辦法,因為她要助成他。如果沒有耶輸陀羅Yasodharà助成的話,我們的菩薩也很難圓滿巴拉密,為甚麼呢?因為他的出離巴拉密就意味著她要守活寡,如果他那一世要行佈施巴拉密他就必須得把她供養給別人了。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耶輸陀羅Yasodharà就是這麼一世一世的默默無聞的助成我們菩薩圓滿。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從現代人的角度,從男女平等,從女權主義來看確實是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是從菩薩一直修行到圓滿的角度來看,其實她願就是這麼樣的。

 

 

問:按照這種禪法修行主解脫是俱解脫還是慧解脫?

答:如果你能夠入滅盡定,那你就是俱解脫。如果你不能夠入滅盡定,那你是屬於慧解脫。都有可能。

 

 

問:無色界的梵天人,沒有心所依處,請問他們心的依處是哪裡?

答:他們不用依處,如果有依處那是屬於色法了,所以無色界天人他們稱為四蘊有,就只有受想行識,但沒有色法。

學員:欲界、色界眾生的壽命隨著色老性及色無常性而終結,而無色界梵天人他們沒有色法,請問無色界梵天人的壽命該如何來理解呢?

尊者:他們的壽命只是名法在生滅而已,名法是無形無相的。

 

 

問:禪那心有三十四名法,請問為何阿拉漢觀禪那心為無常、苦、無我的心有三十七種? 

答:不是這樣,初禪的禪心有三十四種,但如果一位阿拉漢聖者他證得了阿拉漢道和阿拉漢果,他的道心、果心如果是相當於初禪的話有三十七個名法,只能這樣說。而阿拉漢如果入的是世間定,名法還是三十四個,如果他是透過觀照初禪的名法而證得阿拉漢道,那麼他那時候的道心、果心是三十七個,但不用去觀照道心、果心的無常、苦、無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