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難道一定要產生定力以後,才可以修觀嗎?止與觀可以同時修嗎?如何修觀?舉例說明? 

答:有一種禪修者,他可以稱為純觀行者。但是純觀行者的定力是必須要建立在四界分別所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的基礎上,由於純觀行者的定力只達到近行定而沒有達到禪那。所以我們稱這種行者叫做純觀行者。正如《清淨之道》中講到名色辨別智,無論是修止的行者、無論是修觀的行者,都應以四界分別的詳盡法或簡略法的其中一種而觀照,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或者我們現在再這樣說吧,我也發現到在禪修營中有的人說他自己修過觀,但是按照上座部佛教傳統,修觀──觀的所緣必須得是究竟法。如果你們是取概念法來觀的,那個充其量只能夠稱為培育正念,不能夠稱為修觀。如果你們看到的還是概念法,你們還沒有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你們看到的只是一堆一堆還有組合的東西。你就取這個來觀,觀,觀,觀一輩子那麼還... 從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或依《清淨之道》裡的傳承來說,那個還不是真正的維巴沙那。因為惟有見到究竟法才觀的那才是維巴沙那,那個才是真正的觀智。所以果要修觀呢?為甚麼在七清淨裡面講到,要見清淨再度疑清淨。在見清淨、度疑清淨的基礎上再修觀?有一位北傳佛教的法師在緬甸參學之後,他就這樣評價說:緬甸的止觀傳承在近代由於受到了純觀行者這種風的影響,變成普遍都不注重定的培養。而由於沒有定力,所以在七種清淨當中的見清淨和度疑清淨都很薄弱,一下手就進入了生滅隨觀智。由於沒有了基礎他的生滅隨觀智建立,我們可以說可能性很小。而如果是按照嚴格的修觀次第上來,我們必須得一個一個觀智培育。例如:培養名色辨別智而達到見清淨,緣攝受智而達到度疑清淨。為甚麼要先修名色辨別智呢?因為我們要破除現在看到的這一堆身心,其實它都是由若干個名法和色法的組合。為甚麼我們看到的這身體還是身體?我們看到的心(憤怒的心,快樂的心)都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它只是成堆成堆的生起,成堆成堆的滅去,我們沒有能力去分辨它。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攝阿毗達摩義論裡就很明確的說到:名辨別智就是透過辨識名法與色法的相、味、現起、足處。你對這些你都沒有瞭解,你對於今生名法色法的因,名法色法的因果關係沒有瞭解,一下子你就去看生滅。那樣的生滅其實在嚴格的阿毗達摩的檢驗之下或者嚴格的修觀的傳承下,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所以要如何修觀,我們為了要觀到究竟法,為了要修真正的觀,為了要真正破除名法、色法的這些密集、這些成堆成堆的假像,所以我們要擁有強有力的定力。並不是說我一坐下來我感覺我的體、我的心怎麼樣,這其實還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東西,你還沒有見到究竟法,你以為自己在修觀呢,差得遠了。

 

 

問:是否一定要證得禪那或只作純觀行者證得聖道、聖果才能解脫,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答:如果你想要解脫,我們首先要知道解脫在經典裡面講到解脫有兩種解脫。一種叫做(samaya-vimokkha),一種叫做(asamaya-vimokkha)。(samaya-vimokkha)是時解脫,(asamaya-vimokkha)是非時解脫。時解脫是暫時、暫時的、一次、一次的解脫就稱為時解脫。對擁有禪那的禪修者來說,當他進入禪那的時候,他的內心沒有煩惱,他的煩惱被他的定力鎮伏了,這個時候他獲得脫,當他一出定的時候,煩惱又會因為不如理作意而生起。這種解脫稱為暫時性的解脫或者稱為臨時解脫。

還有另外一種解脫就是非時解脫,就是非暫時性的。當一個人證得了聖道、聖果的時候,因為唯有道智才能夠斷煩惱。一個人的定力再強,他只能夠壓煩惱,只能夠鎮煩惱,而不能夠斷煩惱。所以如果想要斷煩惱而達到永恆的,就是這種煩惱一斷它永遠不會再生的。而不是說一次一次要去用入定來壓,起來又要壓。那我們就必須要通過修觀而斷除煩惱。唯有修觀一直達到道智的階段,透過道智才斷煩惱。因為道智是屬於出世間智,斷煩惱是屬於出世間智範疇。因此如果想要解脫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你先證得禪那,你進入禪那就可以解脫(這種解脫是臨時解脫)。如果你想要把煩惱一斷永斷,你必須得要修觀、要培育智慧。也就是定和慧都可以解脫,只不過定的解脫是暫時的解脫,唯有通過出世間的慧,才能夠達到非暫時的解脫。

 

 

問:心臟本身的動力強弱與心的定力之間有沒有必然關係? 

答:心臟本身的動力,可能跟你心臟本身的跳動力有關,跟定力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吧!

 

學員:如果未來世可見,那麼他是即定的,還是可變的?

尊者:是可變的,這個我們剛才講到了。 

繼續問:在佛陀的教導裡,意念起於心,那麼大腦究竟扮演甚麼樣的角色?起甚麼樣的作用?

繼續答:大腦只是屬於身體的一個部份,它可以提供身識生起的依處。

 

 

問:目前不單一種禪法在教導禪修者的同時,都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就是說他們這種禪法能使人健康,當然也有人因此使自己的病好了。當然教導者也強調說,禪修是為瞭解脫煩惱,但是在自己的體系裡面都或多或少的有舉些這樣的例子。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是否有違佛陀的教法呢?

答:我們可以說禪修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也可以治病,這個不違背佛陀的教導。佛陀曾經在《相應部》裡面有三部經講到,通過培育七覺支可以治病。我之所以強調大家,不要太過度的為了健康,為了治病來禪修,不要太過注重身體,是為了避免大家禪修偏離了最主要的目的。修行的副作用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更主要的目的是為瞭解脫。不過副作用可以健康身體,這個還是可以的。如果你們在禪修過程中能特別的培養、培育七覺支,可以達到治的目的,這個並沒有違背佛陀的教導,只是我在教禪的時候,沒有去強調而已。

 

 

問:尊者您好!請問回家禪修需要素食嗎?需要持八戒嗎?要注意些甚麼?

答:這是你個人的選擇,當我們鼓勵如果你們能夠素食,那很好,如果你們能夠持八戒那是更好。

 

 

問:若食物營養跟不上,心會不會軟弱無力,而無法長時間專注所緣呢?

答:有可能。但是我們相信現在的營養應該不會跟不上吧?現在食物的營養,我們像現在在這邊,營養應該你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說跟不上。有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胃啊,一直以來都是太多的營養給寵壞了,所以現在對這些比較粗糙的食物,我們的胃就沒辦法吸收。這是我們的胃嬌生慣養而不是食物的錯。

 

 

問:行菩薩道就不會去證初果,證初果後就不能再行菩薩道圓滿成佛是這樣嗎?證初果後再行菩薩道可以嗎? 

答:在佛陀教法時期,只要你證得了任何一種聖道聖果,你就是這位佛陀的弟子。例如說:如果我們現在在還有果德瑪佛陀的教法當中,你證得任何一個果位,你就是我們佛陀的弟子。因為你是依我們的佛陀的教導而生,叫做依法而生,是屬於佛陀的兒子、屬於佛陀的弟子,你是屬於真正的僧。如果你想要行菩薩道呢!以後就會成為另外一種佛陀,然後和你有緣的人,又會成為你的弟子。

 

 

問:尊者!我受了五戒後,由於工作中的應酬,免不了要喝酒,我不知道要怎麼辦?

答:最好的方法完全斷除它。不知道怎麼辦就斷除它,你可以有很多藉口說你不喝酒,只是你沒有用。例如說:啊!我的身體不行,我不想喝。我喝酒,我感覺到不好受!例如:頭暈啊等等。你沒必要說妄語或者你就說:“我根本不想喝酒”。

 

 

問:尊敬的尊者!首先感恩您,不遠千里來傳授這麼好的禪法,現在禪坐時專注微息,內心會有輕安、愉悅的感受。然後內心會安於享受這種舒服的感覺,這樣對嗎?沒有光出現的情況下,這種狀態該如何更加深入呢? 

答:這個不太對!禪修的時候出現的舒服感受,通常我們可以說是屬於輕安或一種喜。輕安和喜只是一種感受或者說是一種心所。輕安是屬於心所,而喜也是一種心所。快樂的感受,是屬於受。如果注意它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偏離目標。那應該如何呢?我們可以把在禪坐當中獲得的輕安的感受、喜悅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當成是我們禪修的動力。只有不去注意它,那它對我們禪修有幫助。如果你去注意它,往往它會對你的吸引力更強過你的業處。這個變成,有時候我們由於過度的快樂或者由於那個時候你的定力還不強,你就去注意這些喜樂,往往變成一種貪染。佛陀也說過:對定境的貪婪,也是屬於一種貪。我們要破除的是這種貪,我們現在把培育定力當成是一種工具,目標是為了培育智慧。而不是樂著於定中的快樂,但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助緣。因為我們現在越修越歡喜,越修越快樂,我們就很有動力去修行。這樣的話,這種叫做輕安覺支、喜覺支,就是導致我們修行的動力和因素,不是去注意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