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植物沒有命根,植物的死亡有甚麼標誌?

答:這個很難說。因為植物並沒有命根,它也沒有死心,所以我們很難說,植物到底是以甚麼標誌為死亡。即使你把一個木頭挖出來,但是有時候在某一種程度上,有時候它還是會發芽。因為它們沒有心,所以我們不能夠說它的死亡,因為死亡是指命根的斷絕。

 

 

問:呼吸是心生色法,在有呼吸的禪那中,是禪那速行心在維持呼吸嗎?

答:因為只要我們還有這一個業生色法,那麼業生色法一直都是維持著我們的呼吸。在禪那速行當中,禪那速行產生的身表可以使我們維持身體的姿勢。如果禪那的速行心,應該在某一種程度上還是可以維持呼吸,因為呼吸還是屬於心生色法。

 

 

問:所緣撞擊多個還是僅一粒色聚(淨色),就可以引起五門的心路過程?

答:一粒色聚,一粒淨色是不會單獨生起的,我們說到的眼門,它是...也不是說一粒外所緣的顏色撞擊。他都是,我們說到的一看已經是一大片的影像了。也就是很多的顏色同時撞擊我們的眼淨色,而我們的眼淨色,也不是說我們的眼睛裡只是一個,而是很多。所以說,是由綜合的顏色所緣撞擊眼門裡面的眼淨色。眼門裡面的眼淨色是指很多的,這個時候引起五門心路過程。

 

 

問:尊者慈悲,請教尊者有關食物手授的問題。 

答:有比庫在經過正確的手授後,若有居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度碰觸食器而非拿取食物,此比庫即要求重授食。不用,如果他只是碰到乃至到他拿取(只是幫助拿取),他並沒有說想要把它拿走,不需要再重新手授。

另有一比庫經授食後,經居士拿取食物食用後,其因晚到故並未再經重新授食即取食。請問兩種做法各有何依據是否皆如法?一般當一位比庫授食之後,如果是居士他在授食的時候,他拿了但他並不是為了供養,而是自己。食物還必須重新授食,如果後面那一位比庫他又去拿食物,他就犯了巴吉帝亞的第40條,未經授予而拿取食物持入口中這一條學處。

另比庫尼也有授食學處,若有比庫尼直接授與比庫,除授食者本身違犯學處外,緊接著取食的同眾比庫尼是否也是犯?如果比庫尼她經過授食後,她可以把她的供養給其他的比庫尼或比庫。但假如那位比庫尼她沒有經授食而拿取,那麼按嚴持戒律就不行。也就是說如果經過正當授食後,所有一切的那些比和比庫尼他都可以用。但是如果那一個比庫尼她沒有經過授食就拿給其他人,那其他的人都不可以。

 

 

問:人壽幾萬歲是否是個相對的時間概念?否則地球上能容得下嗎?

答:幾萬歲是我們現在的時間概念。

 

 

問:頂禮尊者,請問如果生起阿拉漢道智,在此之前是否需要次第生起初、二、三道的道智,可不可以一次性不需要斷五下分結,一次全部斷盡十結?

答:煩惱的斷盡必須得由不同的道來執行,初道的功能是斷邪見、戒禁取見,和斷疑;第二道能減輕貪、嗔、癡但不能斷煩惱;第三道能斷欲貪、能夠斷嗔;初道和第三道斷的是五下分結,而第四道能夠斷五上分結,即:色貪、無色貪、掉舉、慢和無明。所以要斷除所有的煩惱,它是分別由各種道所執行的。即使一個人站在原來的地方而證悟阿拉漢,由凡夫到阿拉漢,但是他的道很快地生起,其實還是次第的生起。

 

 

問:佛陀在講釋伽族被滅的因果報應的時候說因為只有他前生沒有吃魚肉,故而只有他沒有殺生之業。那為何又允許比庫吃魚和肉?難道是因為這些魚和肉是別人殺的,果報在別人身上嗎?有些信徒為了滋補比庫的身體,而去買魚和肉湯,無形中市場的需求加大,不是也造成殺因嗎? 

答:在很久遠以前,當時釋伽族曾經殺了魚塘裡那些魚,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釋伽族被Vióåóabha維毒噠跋王(舊譯為毗琉璃王)滅族,這是因果的報應。但是因為佛陀允許比庫吃魚和肉,但必須是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和不為自己所殺。如果是懷疑為自己殺,那比庫吃了也犯了一條惡做的戒,而且我們也知道,一旦魚和肉死了,它還有生命嗎?它只是一堆時節生色。如果它裡面還有生命,那我們是不能夠犯戒。但是如果它只是一堆時節生色也就是說它和一般的蔬菜等等都是一樣的。而我們不能夠去市場買魚、買肉,無形之中市場的需求量大。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都知道,如果是做為大寺院要去吃魚、吃肉,那很容易整個寺院的出家眾的戒都不清靜。例如:像緬甸帕奧禪林就是吃素的。為甚麼知道嗎?因為整個帕奧禪林有男、女眾的出家眾共六​​、七百位,如果是這樣的話,他要到市場裡面要殺多少的魚和肉供養這些出家眾?所以大寺院裡或是自己做菜的寺院一般我們吃素是最保險的。要不然的話,那個時候市場很多的生命會被殺去供養,這樣的​​話出家眾的戒就會不清靜。但如果做為那些供養者,他並沒有事先去訂:你要為我殺這個、你為我殺那個,或者那些屠殺的人他並不是我要殺這個東西來供養某某,或者他會來買這些東西來供養出家眾,所以我為他殺。這樣的話,它就不存在直接的關係。

 

 

問:福德和功德的異同點?怎樣把福德轉化為功德? 

答:在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的發音都是一樣,都叫做pu apu a的意思就是我們所造的善業,它們本身是一種福德,但有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功德往往是一種利益,例如:我們說慈心功德經Mettànisaüsà suttaüànisaüsà 就是擁有這樣的利益、這樣的好處,在中文表達上也叫做功德。或者有時候也叫做gu a,比如說佛陀的9種功德(nava gu a),gu a就是佛陀所擁有的素質。一般我們通常所說願以此功德(我們所造的這些功德、善業)和福德是一樣的,在巴利語裡面都是叫做pu a。如果我們用巴利語就會很清楚的,因為有時在巴利裡有不同的詞翻譯成中文只是用一種方式來表達。而有的時候,在巴利中是一個詞,它翻譯成中文有很多的表達方式。所以因為不同的語言轉換,我們有時候不知道它原來的表達意思,因此會誤解。但如果我們知道它原來的表達意思,就會很精準。例如:講到“gu a”,這種功德是指所具備的素質。果講到“ànisaüsà”,它的意思是利益,也翻譯成功德。如果講到“pu a”,是指一個人所造的善業、所造的福德。

 

 

問:涅槃後的過去諸佛、阿拉漢現在在哪裡,他們都在幹些甚麼? 

答:這個問題即使你去問佛陀,佛陀也不回答,這個叫做Avyākata無記。當時有很多的外道,經常就喜歡問佛陀這些問題,如來死了之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即非存在又不非存在,即非非存在又非非不存在。佛陀一概不回答。為甚麼?這不是拿來討論的,就好像你把一堆火點燃,所有的柴全部燒完了,你問火在哪裡?火去了東邊、去了南邊、去了西邊、去了北邊?你問這些東西沒有意義。學員:能不能這樣發願,我要成就拉漢果後,還入娑婆度眾生?尊者:這也是一種邪見,因為你不瞭解阿拉漢證的聖道、聖果的定法。 

 

繼續問:因為如果不證道,惟恐在輪迴中又被無明所迷惑?只要證道之後才有保障,但是自己是解脫,可是累劫六親眷屬仍在輪迴之中,怎能置之不管,自己在享受涅槃之樂呢?

繼續答:這也是一種邪見,因為你認為你自己還有個東西在享樂,其實你還是把外道的那種有我、有我在享樂、死了之後還是有我存在,這種見地帶到佛陀的法中來。

 

 

問:佛陀在入般涅槃之後有沒有再入娑婆度有情? 

答:佛陀入般涅槃之後,討論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這正如剛才我們說的,我們去看巴利經典,很多的那些人他們擁有很敏銳的直覺思維,他就想要問:“喔!我到底,就是說,如來和那些聖者死了之後,他們到底去了哪裡?沒有去哪裡那怎麼辦呢?”在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就有一個比庫,他就感到很害怕說:“啊!我現在要修行,我修行到最後是要滅除一個我,因為滅除這個我,到時候我不存在了,那我怎麼辦呢?”於是他就產生很大的恐懼。是因為一直以來他執著於有一種我,他認為有我才有那種生存的意義,一旦這個我給剿滅了、已經給破滅了,他認為:要麼就是有,要麼就是滅。所以容易落入邊見,容易落入極端的見,認為是我,就必須在輪迴,享樂的是我,入涅槃的也是我。一沒有了,甚麼東西都沒有了。但是,涅槃離了我,也離了沒有,這兩邊。如果你一定說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生存,這是存在。如果你說涅槃沒有了,很多人會理解成斷滅。就好像一個先天性的瞎子從來沒有見過太陽,他就問人家,太陽是甚麼樣的?有的人說,太陽像一個圓盤,於是他就摸著盤,哦!太陽是這麼個樣子。有的人說,太陽像紅通通的蘋果,他又去摸蘋果。他說,太陽是這麼樣的。為甚麼?因為他沒有見到,他就諸多的猜測,他只能夠用他認知的東西去猜測那樣東西,其實所有的猜測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要親見,涅槃是親見的。所以,為甚麼在四聖諦當中佛陀幾乎沒有討論涅槃,知道嗎?就是這樣。但往往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引起後來很多的人諸多的猜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