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禪修者可以修習四無色定。 

在修無色定之前,先來瞭解一下色界禪那的特點。所有色界禪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其所緣都是建立在色法的概念(物質現象) 上,例如:呼吸屬於色法的概念,通過專注呼吸這種色法概念而成就的禪那,這種禪那就是色界禪那。同樣地,地屬於物質現象,專注地的遍相這個概念而成就的地遍禪那,這種禪那屬於色界禪那。所以,色界禪那的所緣都是色法的概念(物質現象),並且通過專注色法的概念來成就色界禪那,不可能通過專注究竟法來成就。例如:地遍,其所緣是土地、大地的概念才能成就色界禪那。如果注意地的硬、軟的特性,這是自性法,那是在修四界差別,不能成就禪那。

色界定是通過捨離禪支來成就更上的禪那,例如:捨離初禪的尋和伺而成就第二禪;但無色定則是通過轉換所緣來成就更高的定力。四無色定必須通過十遍中的前面九遍來成就,即:地、水、火、風、青、黃、紅、白和光明遍,這九遍是成就四無色定的基礎。

 

空無邊處定
如何修習呢?禪修者在修四無色定之前,先思惟色法(物質)的種種過患:因為色法的緣故,人與人之間會有爭吵、打架、鬥爭、戰爭;身體會有眼疾、耳疾、牙痛、手腳痛、心臟病等數千種病痛;但在無色界中沒有所有這些過患。

如此思惟之後,次第進入地遍的初禪、第 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從地遍第四禪出定之後思惟:“這第四禪是依於我所厭離的色法為所緣,它接近敵對的第三禪之樂,不如無色定那麼寂靜。”於是把地的遍相擴大到一切處或者隨意的程度,然後用虛空來代替遍相所佔有的空間,或者專注地的遍相裡某一部分的空間,然後把它擴大到無邊虛空。作意該虛空為“虛空、虛空……”或者“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 空……”來成就空無邊處定,並且練習五自在。

 

識無邊處定
接著修習識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出定以後,思惟空無邊處定的過患:“空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色界禪那,它不如識無邊處定那麼寂靜。”於是專注以無邊虛空為所緣的心識, 作意“識、識、識……”或者“無邊的識、無邊的識……”而成就識無邊處定,並且練習五自在。

空無邊處定的所緣是無邊的虛空,而識無邊處定的所緣則是空無邊處定心,也即是取無邊虛空為所緣的定心。

 

無所有處定
接著修習無所有處定。禪修者思惟:“識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空無邊處定,不如無所有處定那麼寂靜。”於是專注取無邊虛空為所緣的心識的不存在,並作意“沒有(natthi)、沒有……”或“空無(su¤¤aü)、空無……”或“遠離(vivittaü)、遠離……”,從而成就無所有處定,並練習五自在。

無所有處定的所緣是識無邊處定的對象──空無邊處定心──的不存在。

 

非想非非想處定
接著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禪修者思惟:“無所有處定接近敵對的識無邊處定,不如非 想非非想處定那麼寂靜。同時,想是病,是瘡, 是箭。”於是專注無所有處定心的寂靜,作意“寂靜(santà)、寂靜……”,如此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並練習五自在。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世間的最高定,沒有任何世間定比這種定更殊勝。為甚麼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呢?這種禪定心中的“想”極其微細, 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同樣的,與此“想”俱生的其它名法也極其微細,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因此也可以描述為非受非非受、非心非非心、非觸非非觸等。

《清淨之道》裡對這種定做了比喻:沙馬內拉用油塗了缽放著。到了喝粥的時候,長老叫沙馬內拉把缽拿來,他回答說缽裡有油。“那你把油倒進油桶裡。”他卻說缽裡沒有油。

另一個譬喻是:長老和一位沙馬內拉弟子走在路上,走在前頭的沙馬內拉看見路上的水窪後對長老說:“尊者,有水,請把鞋脫掉。”長老說:“如果有水,把我的浴衣拿來,我想洗個澡。”沙馬內拉卻說沒有水。

這兩個譬喻都說明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心想微細到無法執行敏銳的想的作用,故說“非想”;但其它名法仍然以極微細的狀態存在,故說“非非想”。(Vm.287)

至此,禪修者以入出息念為根本業處成就了白骨初禪,然後再成就十遍的四種禪那,再以十遍中的前面九遍為基礎來成就四種無色定。禪修者可以在這種強有力的禪定基礎上修習維巴沙那,也可以在十遍中的前面八遍和八定的基礎上修習十四禦心法,還可以用其它業處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定力。 

下一講將學習如何修習四梵住和四護衛禪。

 

四無色定的所緣與超越

 

禪定

所緣

超越

1

空無邊處定

無邊的虛空

遍相的概念

2

識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定心

空無邊處

3

無所有處定

空無邊處定心的空無

空無邊處定心

4

非想非非想處定

無所有處定心

空無的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