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作為弟子,還必須有奉獻30精神。在《清淨之道Visuddhimagga》裡說,作為弟子應該這樣:ßBuddhassa và bhagavato àcariyassa và attànaü niyyàtetvà.û“把自己奉獻給佛陀跋葛瓦或導師。”(Vm.48)

《清淨之道》裡打了個比喻:好像有人擁有一塊非常昂貴的布料,假如這塊布料被老鼠或蠧蟲咬破了,就會感到很心疼很傷心。然而,當他把這塊布料供養給缺袈裟的比庫後,儘管見到這塊布被該比庫剪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布片來縫製袈裟,他不但不會感到心疼,反而會心生歡喜。

同樣地,作為弟子,如果沒有把自己的身心、生命奉獻給佛陀,當他獨處山林、荒野的時候,一旦遇到恐怖的情景,則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恐懼、害怕。如果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已奉獻給佛陀,則無論遇到任何恐怖的情景, 都不會再感到恐懼、害怕。他會這樣想:“智者,你之前不是已經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奉獻給佛陀了嗎?還需要害怕甚麼?還需要恐懼甚麼?”當他思惟到這一點,內心很快就能平靜,不會再感到害怕、恐懼。

假如你無法把自己奉獻給導師,則很可能因為自己的頑固、傲慢而變得難以受教、不可指責,為人任性,不先徵求導師的同意而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你將無法得到導師給予的利養財和法財,無法在佛陀的教法中立足,甚至有可能破戒或還俗。如果你對導師有奉獻精神, 就不會再頑固、傲慢,不會任性隨興,而是一位柔軟、聽話、易受教的弟子。這樣,你因擁有恭敬心和謙卑心而從導師那裡獲得利養財和法財,並能在佛陀的教法中不斷增長。31

《清淨之道》講了一個小集食者帝思長老(Cåëapiõóapàtikatissatthera)的故事:有三位比庫前來向他拜師求法,這三位比庫每人都向他表白自己拜師的決心。

第一位比庫說:“尊者,只要您說為了您起見,讓我跳下萬丈懸崖都在所不辭!”

第二位說:“尊者,只要您說為了您起見,叫我把自己的身體在大石背上從腳跟一直磨到毫無剩餘,我都努力為之!”

第三位說:“尊者,只要您說為了您起見,讓我屏住呼吸直到死亡,我都努力為之!” 帝思長老知道這三位比庫都是可造之材,於是收下他們,傳授他們止觀業處。後來,這三位弟子在長老的教導下,最終都證悟了阿拉漢果。(Vm.48)

因此,作為弟子需要培養這樣的奉獻精神。唯有擁有這種奉獻精神,你的心才是柔和的、柔軟的、柔順的、謙卑的、恭敬的、忠誠的、聽話的。

當我們尋找、依止一位導師之後,首先要有奉獻精神,要忠誠。然後在梵行生活、修行生活過程中,要做到外表恭敬、內心柔順,要聽話受教。內心的柔順、柔軟、柔和很重要。大家都知道“爛泥扶不上牆”、“朽木不可雕”。面對一坨爛泥,再高超的工匠也無從下手;面對一塊朽木,再高超的雕刻師也無能為力。做弟子的心必須柔軟、柔順、柔和,猶如一團柔軟的陶土。內心柔軟,才能成為可造之材。

我們知道,一尊精美的佛像或一件陶瓷工藝品,都是經過雕塑家、陶藝家對一堆陶土不斷揉捏、塑造而成的,不經過揉捏、塑造就想成型是不可能的。金戒指、金項鍊等各種金飾品,不知經過了多少道工序,經過多少次火煉捶打,才能成為工藝精美、價格昂貴的金器。一團泥巴能值多少錢?擱在家裡還覺得礙事。但是經過雕塑家、陶藝家把它塑成一尊佛像,或製成一件工藝品,其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大家前來求法、修行很好!如果不修行, 只能是無盡的生死洪流中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滴,或者像大地上一棵微細的小草。無論你曾經在某個時代、某個區域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但在無盡的生死洪流中都只不過是浪花一朵,微不足道。真正想要使自己的生命踫發出火花、放射出光明,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就必須經過導師的訓練、教導和塑造。

那麼,我們是否願意拿出我們的身心生命來讓導師塑造呢?我們的心是否願意變得柔和、柔順來讓導師培養呢?我們是一坨爛泥、一塊朽木,還是一塊可造之材呢?作為弟子, 要學會柔軟、柔順、聽話、謙卑,導師才能盡 

其所能讓我們成為可造之材,讓我們在佛陀的教法中有所成就。

30這裡的“奉獻”只是從求法的角度來說的,它與肉體關係無任何瓜葛,特別是女弟子面對男性禪師時!

31應注意的是,假如有“師父”打著所謂奉獻、大愛、接引、考驗等幌子,對女弟子進行性騷擾甚至要求提供性服務,須知他必是邪師,必當遠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