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咕慕妲Vaggumudā河河畔的比庫僧眾事件,佛陀這樣制定了遠離虛妄不實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的學處之後。後來有很多的比庫,他們沒有見到卻以見到、沒有達到以自己達到、沒有獲得以自己獲得、沒有證得以自己證得。

後來他們又發現到自己的心還會有貪;自己的心還會有嗔;自己的心還會有痴,於是他們的心就感到很不安一直後悔說:“bhagavatā sikkhāpada paññatta. Mayañcamha adiṭṭhe diṭṭhasaññino apatte pattasaññino anadhigate adhigatasaññino asacchikate sacchikatasaññino,adhimānena añña byākarimhā. Kacci nu kho maya pārājika āpatti āpannā. ”跋格瓦已經制定了遠離虛妄不實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學處,但是我們還沒有見到卻說見到、還沒有達到卻說達到、還沒有獲得卻說獲得、還沒有證得卻說證得。這樣我們是不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呢?

於是他們相約一起到長老比庫阿難尊者那裡,然後報告長老比庫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又把這件事情報告跋格瓦。跋格瓦就說:“Honti ye te,ānanda [honti yevānanda (syā.),honti te ānanda (sī.)],bhikkhū adiṭṭhe diṭṭhasaññino apatte pattasaññino anadhigate adhigatasaññino asacchikate sacchikatasaññino adhimānena añña byākaronti. Tañca kho eta abbohārika. ”如果確實沒有見到而以自己見到;如果確實沒有證得卻以自己證得,這個是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所以並不違反。

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的意思就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還沒有達到,但是那個時候卻以達到。

 

因此佛陀就制定了這樣的一條學處,佛陀就說:“Yopana bhikkhu anabhijāna uttarimanussadhamma attupanāyika alamariyañāadassana samudācareyya ‘iti jānāmi iti passāmī ti’,tato aparena samayena samanuggāhīyamāno vā asamanuggāhīyamāno vā āpanno visuddhāpekkho eva vadeyya‘ajānamevaāvuso,avaca jānāmi,apassa passāmi. Tuccha musā vilapi nti’,aññatra adhimānā,ayampi pārājiko hoti asavāso.”若比庫聲稱關於自己未證得的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能聖者的智見:‘我如是知,我如是見。’從那之後時,被詢問或沒有被詢問,若希望所犯得清淨而如此說:‘賢友,不如此而說我知,不見(而說)我見,(我說了)空無、虛偽、妄語。’除了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外,這也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共住。

 

這一條學處是因為瓦咕慕妲Vaggumudā河河邊的比庫說了虛妄不實的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而制定,後來又因為有些比庫在修Vipassanā維巴沙那的時候,他由於自己的觀智鎮伏了煩惱,他以自己已經證得,後來才發現還沒有證得。所以佛陀才補充了aññatra adhimānā,也就是除了“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條學處的內容:

佛陀在這裡講到的“未證知”,就是沒有的、不實的、不存在的、不知不見的善法而說:“我有這些善法。”。

 

“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又稱過人法,即是超越常人的能力與證量,包括了禪那、解脫、定、等至、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離蓋、喜歡空閒處等等。

 

“能聖者的智見”巴利語是alamariyañāadassana,這裡是指廣大的出世間智慧,以知解知義知,以現見的法見,猶如眼睛能看的稱之見,透過最上的智所見到的稱聖智見,擁有足以能夠破除煩惱的能力為聖智見,在這裡是以禪那等七分上人法,或者以能成為聖者的智見,這裡的智,它也可以包括了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而見,​​也就是智。

 

“聲稱”巴利語是samudācareyya,聲稱是告訴女人、告訴男人、告訴出家人、告訴在家人,把自己還沒有得到的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用身體、或者用語言,或者用身、語兩種表示去告訴,使那些有分辨能力的人,讓他們知道。

 

“我如是知,我如是見”巴利語是iti jānāmi iti passāmī,這是顯示他聲稱的方式是關於自己的成就這樣說:“我有初禪。”、“我是初果聖者。”、“我有神通。”……用這樣的方式去說。

 

“從那之後”就是從比庫他說了這些話的那一剎那結束之後。

 

“被詢問”是當這一位比庫說了這些話,聲稱了自己擁有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之後,可能就有其他人針對他所聲稱的事情追問說:“你證得的方法是甚麼?”、“你如何證得的?”、“你是甚麼時候證得的?”、“你在哪裡證得的?”、“你斷了哪些煩惱?”、“你獲得了哪些法?”……這個稱被詢問。

 

“沒有被詢問”是別人就因此相信了,並沒有再繼續追問他。

 

“若希望所違反得清淨”在這裡講到的“希望”、“清淨”並不是說他希望自己懺悔。甚麼呢?一但一位比庫聲稱自己證知還沒有證知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他就不再是比庫了,所以沒有懺悔一事可言。

這裡所講到的“希望、清淨”是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在家人身份的清淨,因這一個人已經違反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就好像一個人的頭被砍斷一樣,所以他不可能以比庫的身份來證得禪那、證得解脫,所以這個不能獲得比庫身份的清淨。

如果是在家人、在家居士、淨人、沙馬內拉其中一種人,那麼這個人他還有可能由於佈施等等而成就天界之道,甚至於還可以以禪那等等來獲得解脫之道。只要他自己知道犯了戒立刻就還俗不再披著袈裟,那麼他還有可能。因此這就是稱“在家人身份的清淨”所以這裡講到的清淨(visuddhāpekkho)是這樣的意思。

 

“賢友,不如此而說我知,不見(而說)我見”這是他希望自己清淨而說的話。

 

“我說了空無、虛偽、妄語。”是講到他說的這些話是虛無的、空無的,這也是指帶有欺騙的,所以稱妄語,他說了這些,他表達了這些話,所以就稱“空無、虛偽、妄語。”

 

“除了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是指一個人對於諸行的無常、苦、無我三相,成功的思惟時,開始修維巴沙那vipassanā。也就是說,至少一個人的修行要從思惟智開始修的時候,他才能真正的,在修行色法、修行名法、修行緣起的時候還不能稱修維巴沙那vipassanā。那個時候是修行維巴沙那vipassanā的準備階段。當他開始觀照了諸名法、諸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的時候,他就開始修了維巴沙那vipassanā

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類似涅槃的很多殊勝體驗,因此有些禪修者在還沒有證得果位的時候,以自己已經證得,所以這種就稱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除了這種增上傲慢aññatra adhimānā之外,假如一位比庫是以惡念,他明明知道自己沒有而聲稱自己有,就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 

 

所以這裡講到的巴拉基咖pàràjika是指這個比庫他已經說了空無、虛妄的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就好像一棵棕櫚樹被砍斷了,這一棵棕櫚樹就不可能再生長了;同樣的,一位比庫說了虛妄不實的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就不再是沙門、釋迦子了。

 

“不共住”就是他不再和僧團一起誦戒,舉行甘馬kamma等,稱不共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