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學習了如何去除障礙定力、使智慧羸弱的五蓋——欲貪、瞋恚、昏沉睡眠、掉舉追悔、疑,禪修者“捨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由愉悅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輕安,身輕安而覺樂,樂而心得定。”

捨離五蓋之後,定力得以培養起來。

 

佛陀接著說:

 

“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他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佛陀在這段話中描述證得初禪的境界。

 

想要證得初禪的禪修者,先要捨離五蓋並通過專注特定的所緣(àrammaõa心的目標、物件)來達成。

 

佛陀接著說:

 

“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他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佛陀在這段話中描述證得初禪的境界。

在佛陀教化的四十五年中,教導了很多培養定力的方法,《清淨之道》把這些方法總結為四十種止業處,有些義註把它們歸類為三十八種。

業處,巴利語kammaññhàna的直譯。kamma是工作、業;ñhàna是地方、場所、處所,kammaññhàna即工作的地方,特指心工作的地方。甚麼是心工作的地方呢?即心的對象。由於心專注於四十種特定的目標可以培養定力,所以稱為四十種業處。

哪四十種業處呢?它們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無量心、四無色、一差別、一想。

 

十遍:通過專注特定的顏色或質材來證得禪那,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

 

十不淨:“不淨”是指屍體,禪修者通過專注屍體的不淨相來培養定力而證得禪那。它們依次是:青瘀相、腫脹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這些是一具屍體從剛死亡不久開始青瘀,然後腐爛直至變成一堆白骨的整個過程。把這些過程分為十個階段,取其中的一個階段來專注就能夠達到初禪。

 

十隨念:取十種不同的物件,持續地憶念而達到近行定或證得禪那。它們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身至念、入出息念、死隨念、寂止隨念。其中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和天隨念稱為六隨念,身至念又稱三十二身分,入出息念是專注呼吸的方法。

 

四梵住:又稱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

 

四無色: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一差別:四界差別。

 

一想:食厭惡想。

這些是四十種業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