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去除了五蓋,就如經文裡說的一樣:

 

“大王,又猶如無債、如無病、如脫離牢獄、如自由人、如安穩之處;大王,當這些五蓋被捨離時,比庫乃如此看待自己。

他見到自己捨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由愉悅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輕安,身輕安而覺樂,樂而心得定。”

 

 

“生愉悅,由愉悅而生喜”(pàmojjaü jàyati, pamuditassa pãti jàyati):由於捨離了五蓋,他的心感受到愉悅。由於這種愉悅,產生能使全身震動的喜。

“由心喜而身輕安”(pãtimanassa kàyo passambhati):其心與喜悅相應的人,他的名身(心與心所)體驗到輕安,並去除了掉舉等煩惱的憂惱不安。

“身輕安而覺樂”(passaddhakàyo sukhaü vedeti):由於輕安而體驗到身與心的快樂。

“樂而心得定”(sukhino cittaü samàdhiyati):通過出離之樂,他的心以近行定與安止定而入定。

又根據複註的解釋:“捨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的“愉悅”是指“繼起喜”(okkantika pãti)。猶如海浪拍打海岸一樣,感覺到一陣一陣的喜悅,所以說產生能使全身震動的喜。

“由愉悅而生喜”:這裡的“喜”是指“遍滿喜”(pharaõa pãti)。就像洪水沖進山洞而灌滿整個山洞一樣。同樣的,當禪修者生起遍滿喜時,喜遍及全身的每一個部分。

“名身的輕安”是指非色聚(所有名法)的輕安,並非只是受、想、行三蘊的輕安。

“身與心的快樂”:通過前面所說的前分修習,他體驗到內心的快樂。這些心又能產生殊勝的心生色法並遍滿全身,於是也體驗到身體的快樂。

 

“出離之樂”:有兩種出離之樂:

一、捨離五蓋,這是近行定的出離之樂。

二、證得初禪,這是安止定的出離之樂。

 

“捨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身輕安而覺樂”的整個過程,屬於“遍作修”。

 

甚麼是“遍作修”呢?能夠證得禪那的業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遍作修(parikammabhàvanà)

2. 近行修(upacàrabhàvanà)

3. 安止修(appanàbhàvanà)

 

對於修入出息念的禪修者,當他從業處老師那裡學到了禪修業處,從專注呼吸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證得近行定,這個階段的修習稱為“遍作修”。

“遍作”(parikamma)是準備、預備的意思。

“近行修”是達到近行定的修習。甚麼是近行定呢?非常接近禪那的定,稱為“近行定”。

從證得禪那的那一刻開始稱為“安止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