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去除了五蓋,就如經文裡說的一樣:國王,又猶如無債、如無病、如脫離監獄、如自由人、如安穩之處;國王,當這些五蓋被捨棄的時候,比庫乃如此看待自己。

他見到自己捨棄這些五蓋而產生愉悅,由愉悅而生喜,由心喜而身體輕安,身體輕安而覺知樂,樂而心得定。

產生愉悅,由愉悅而產生喜pàmojjaü jàyati, pamuditassa pãti jàyati:由於捨棄了五蓋,他的心感受到愉悅。由於這種愉悅,產生能使全身震動的喜。

由心喜而身體輕安pãtimanassa kàyo passambhati:其心與喜悅相應的人,他的心體驗到輕安,並去除了掉舉等等煩惱的憂惱不安。

身體輕安而覺知樂passaddhakàyo sukhaü vedeti:由於輕安而體驗到身體與心的快樂。

樂而心得定sukhino cittaü samàdhiyati:通過出離之樂,他的心以近行定與安止定而入定。

又根據複註的解釋:捨棄這些五蓋而生愉悅的愉悅是指繼起喜okkantika pãti。猶如海浪拍打海岸一樣,感覺到一陣一陣的喜悅,所以說產生能使全身震動的喜。

由愉悅而生喜:就像洪水沖進山洞而灌滿整個山洞一樣。同樣的,當禪修者生起遍滿喜時,喜遍及全身的每一個部份。

身與心的快樂:通過前面所說的修行,他體驗到內心的快樂。也體驗到身體的快樂。

出離之樂:有兩種出離之樂:

一、捨棄五蓋,這是近行定的出離之樂。

二、證得初禪,這是安止定的出離之樂。

捨棄這些五蓋而產生愉悅……身體輕安而覺樂的整個過程,屬於遍做修。

甚麼是遍做修呢?能夠證得禪定的業處可以分三個階段:

1.遍做修(parikammabhàvanà)。

2.近行修(upacàrabhàvanà)。

3.安止修(appanàbhàvanà)。

對於修行入出息念的禪修者,當他從業處老師那裡學到了禪修業處,從專注呼吸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證得近行定,這個階段的修習稱遍做修。

遍做parikamma)是準備、預備的意思。

近行修是達到近行定的修行。甚麼是近行定呢?非常接近禪那的定,稱近行定。

從證得禪定的那一刻開始稱安止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