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未生怨王問佛陀,有甚麼今生即可以見到的沙門果,佛陀舉奴隸和農民為例,闡述出家後即可以看到的沙門果。然後,國王希望瞭解比這些更加超越、殊勝的沙門果。於是佛陀說,當善男子聽了佛法並產生信心之後,認識到在家生活是繁雜的,出家生活是開闊、自由自在的,於是選擇了出家。出家之後,他持守各種戒,由持戒而體驗到內在的無過之樂。

下面,我們接著來學習作為培育定慧的第二個基礎——守護根門。

 

佛陀對國王說:

 

“大王,比庫又如何守護諸根門呢?”

 

 

“守護諸根門”(indriyasaüvara):“守護”是保護;“諸根門”是指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

 

“在此,大王,當比庫眼看見顏色,不取於相,不取隨相。”

 

 

“不取於相”(na nimittaggàhã hoti):他不取著於男相、女相、美麗相、會導致煩惱產生之相,而只停留在所看到的程度。看只是看,不分別這個人是否漂亮、樣貌如何等。

“不取隨相”(nànubya¤janaggàhã):能夠使諸煩惱產生的細部特徵稱為“隨相”,例如:眼睛長得很好看,嘴唇紅潤,手指修長等。他不取著於手、足、微笑、戲笑、說話、看等各種行相,看只是看而已。

 

 

“若由於不防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耳根,持守耳根律儀。鼻嗅到香,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鼻根,持守鼻根律儀。舌嘗到味,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舌根,持守舌根律儀。身觸到觸,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身根,持守身根律儀。當意識知法,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防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他以此聖諸根律儀而具足,體驗內在的無過之樂。大王,比庫乃如此守護諸根門。”

 

 

我們通過“根”(感官)接觸外在的世界。由於眼、耳、鼻、舌、身、意是接觸外境的通道、管道,所以稱為“門”(dvàra)。好像從房間裡走到外面必須經過門。這個世間離不開兩類東西:一類是主觀,另一類是客觀。“主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心識活動。“客觀”是指感官所認知的物件,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這兩者也稱為根識與境,心與對境。

所有的心都認知一定的物件,稱為“所緣”(àrammaõa)。我們通過甚麼看到外在的顏色、光呢?通過眼識。眼識可以看到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光明、黑暗等。

耳朵可以聽到聲音,例如:人說話的聲音、音樂的聲音、汽車的聲音、風吹的聲音、鳥叫的聲音等。為甚麼能聽到聲音呢?由於有耳根,依耳根生起的耳識能夠聽到聲音、識知聲音。

通過甚麼識知臭或香的氣味呢?通過鼻識,依鼻根生起的鼻識能識知氣味。

吃東西的時候,知道酸、甜、苦、辣、鹹等味道,這是通過依舌根生起的舌識品嘗到的。

知道天氣冷或熱,感到腰痛、腿痛、頭痛等痛楚,是通過身體的觸覺來感知的。

當我們心裡想:這個東西是好的,這個東西不好,昨天怎麼樣,明天要怎麼樣等,這是意識的思惟作用。和意識相對應的識知物件稱為“法所緣”。法所緣的範疇很廣泛。

如果某一根門壞了或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就不能感知相應的外境。如果一個人的眼睛瞎了,就不能看到顏色、光暗,因為“看”要通過眼睛。如果一個人的耳朵聾了或者耳塞了,他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失去知覺,即使用刀割他,他也不覺得痛。所以,眾生都是通過根門認知外界的。

煩惱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產生的。例如:眼睛看到美麗的物件時,內心會喜歡,這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不過,看到美麗的東西,內心產生樂受或感到舒服後,心往往會黏著,於是就產生貪,會追求、執著物件,想要得到、擁有、佔有物件。

同樣的,看到一些醜陋的、兇惡的、可怕的、骯髒的東西,心會排斥、不喜歡。這時的感受很可能是憂受,即不喜歡的感受,這也是常人的心理反應。不過,由於這種不喜歡的感受,通常的心理反應是討厭、憎惡、抗拒這個目標,於是產生瞋。

當人們喜歡、貪著某個物件時,只要它有任何變動、變異或者毀壞、消失,或者不能如願以償,都會為此感到痛苦。痛苦的程度取決於貪著的程度,愛之愈深,痛之愈切。

又比如別人讚揚你,你會心花怒放、笑顏逐開;別人批評你,你會失望沮喪,甚至惱羞成怒。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的喜怒哀樂受別人的評價所左右。例如:虛榮心強的人,買豪宅、開名車、用名牌,一擲千金往往是為了博取他人的欽羨眼光或奉承逢迎,哪怕對方只是虛情假意。

修行人在禪修中也時常會被聲音所左右。當大家都很安靜地禪坐時,旁邊突然有人咳嗽一聲或者外面有人說話,可能有人馬上會對此感到厭惡,心中充滿排斥,這是瞋心。聲音撞擊到耳根,耳識聽到了,但不喜歡這種聲音或者這種聲音和你的願望相違背,內心抗拒它,於是就產生了瞋心。

人們的心會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作出判斷。聽到別人讚揚時,判斷會讓我們喜歡,因為喜歡,就容易產生貪或慢。聽到別人批評或辱罵時,判斷會讓我們討厭,因為討厭而排斥,於是產生瞋。無論甚麼聲音撞擊到耳根時,我們都會習慣性地判斷: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可是有誰會想到,聲音只是聲音而已。假如有個外國人微笑著罵你,你卻聽不懂他的語言,那會怎樣呢?你可能會以為他在和你說話或者在讚揚你。為甚麼聽到罵人的聲音卻不會生氣呢?因為不解其意,判斷在此刻失去了準繩。

在生活中,有的人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可是旁邊聽的人說不定會為這句話咬牙切齒地恨上一輩子,儘管說話的人轉瞬即忘記了他剛才所說過的話。人為甚麼會這麼記恨呢?那是因為重複,不斷地重複那個場景,那句對白,內心又重複地判斷。如果用一塊髒布去擦一面白牆,每擦一次,牆就髒一次,再擦一次,牆只會更髒,這樣擦了幾年、幾十年,白牆也會變成黑牆。懷恨就是這樣,每恨一次就加重不善業一次,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仇恨。

別人只是說了幾秒鐘、幾分鐘的一句話,話說完了馬上就飄散於風中,可是有人卻還要拼命地去抓住那句話,背著它好幾年、幾十年。這種人是如假包換的愚癡人。

所以,守護根門是保持根識停留在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的程度,不去比較,不去分別,如此諸根門就能得到守護,我們的心也會因此獲得平靜。譬如軍隊只要佔領了軍事要塞,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修行以調心為要,由於根門是內心和相應的外境進行交流的唯一管道,只要把根門守護好,煩惱就不容易通過根門而在內心滋生。又如一座城池有了堅固的城牆,外敵就不容易入侵。所有煩惱無一不是通過所看、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想而產生的,看聽嗅嘗觸等又無一不是通過根門來執行的,只要把根門守護好,新的煩惱就無從找到缺口流漏到內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