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煩惱產生時,會通過三種門(管道)呈現出來:
1 身體的行動――身門。
2 口頭的語言――語門。
3 內心的意念――意門。
經由身門、語門和意門的造作,我們稱為業。
如此,有三種業:
1 身體行動的造作――身業;
2 口頭語言的造作――語業;
3 內心意念的造作――意業。
煩惱又可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1.違犯性煩惱——已經呈現於身門、語門的煩惱。
這是最粗重程度的煩惱。
例如:由於憤怒而殺人或殺死動物;由於貪心而偷拿別人的東西或順手牽 羊、假公濟私等;因為貪愛而亂搞男女關係,沉溺於尋歡作樂、玩弄感情……煩惱已經強烈到通過身體行為表現出來,屬於違犯性的煩惱。
想要隱瞞事實而說謊、因為憤怒而罵人等,是呈現於語門的煩惱,即煩惱通過語言表現出來。
違犯性煩惱可以依四分法而分為殺生、不與取、欲邪行12、虛妄語四種。依七分法則分為殺生、不與取、欲邪 行、虛妄語、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13。這些是違犯性煩惱。
2.困擾性煩惱――即煩惱只浮現在心裡,還沒有付 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憎惡、煩躁、 散亂、沮喪、麻木等。例如:你迷戀上一個異性,雖然還 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但內心已產生了愛染、執著。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你由於工作不 順心、生活壓力大而感到焦慮、煩躁不安,但還不至於做出衝動的事情來。雖然在 語言或行為上並沒有表露出來,但內心已經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緒所占據,這叫做困擾性煩惱。
3.潛伏性煩惱——並沒有表現於行動、語言、內心三門的煩惱。也即是說,現在沒有煩惱,但並不等於說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它們只是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 著。例如: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時,生起的心稱為善心。
生起善心、做善事時可能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煩惱立刻就跑出來了。
譬如現在大家很歡喜的坐在這裡聽佛法開示,暫時將工作放在一邊,沒有煩惱,但是聽完之後,一回到辦公桌,看到一大堆還沒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煩了,是不是?有些人功成名就歸隱田園或者年老退休安享天倫,對世間的浮名掠利看得很淡泊,於是認為自己已經到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的境界。
然而,一旦發生諸如生命垂危、親友別離、家財損失等意外,煩惱立刻又生起了。這證明他的煩惱還沒有被斷除,只是因為目前的安逸生活而使之沒機會顯現出來而已,一旦身心內外發生變故,煩惱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就好像草一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乾枯了,但只要根還在,一到春天,它們又開始發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樣,只把草拔出來,但根沒有被拔掉,有機會它還是會生長出來。煩惱只要沒有被連根拔除,它就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叫做潛伏性煩惱。
違犯性煩惱表現為身惡業或語惡業。
困擾性煩惱表現為意惡業。
潛伏性煩惱是還沒有表現為身語意惡業的潛在性隱患。
作為佛教,即覺悟者的教導,目的就是為了斷除這三個層次的煩惱。
12>殺生:殺害生命。
不與取:未經物主同意而取為己有,即偷盜。
欲邪行:又作 邪淫,即不正當的性關係。
這三種稱為“身惡業”。
13>虛妄語:虛妄不實的話, 即騙人。
粗惡語:又作惡口, 即粗言惡語,罵人。
離間語: 又作兩舌,即挑撥離間。
雜穢語:又作綺語,即沒有意義的廢話。
這四種稱為“語 惡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