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跋嘎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尊敬的都罕聽大長老、各位賢友們晚上好: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充滿各式各樣的現象,有些現象是好的,有些現象是不好的,這個世間上的人有些是善人,有些是惡人,這世間有些是清淨的,有些是骯髒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個世間應該對我們這個世界持甚麼樣的看法呢?

 

不管是在社會上也好或者說我們接觸各種各樣的媒體,在工作當中,在生活當中,我們可能因為有一些社會的現象、有一些他人的行為……..等等而感到不滿。對現實也感到不滿,認為說這個世界是醜陋的,是醜惡的,說這個世界有很多不良份子,這個世界有很多作姦犯科的人。對這些,我們要用一種甚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呢?

 

在基督教裡面就講到:人是有罪的,與生俱來就會有罪,這個罪可以一直追溯到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那佛教是不是認為人有罪呢?是不是認為這個世界是醜惡的呢?大家想一想,在經典裡面有沒有這樣講過說,人是有罪的這個世界是醜惡的?有沒有?沒有?我也不知道佛陀是不是曾經私下對弟子講過。

 

佛陀在講經說法的時候,經常強調:『這個身心世間是無常、苦、無我的。』但是沒有講到這個身心世間是惡的、是有罪的,所以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把人看成是罪惡的,不應該把這個世間看醜陋的。為甚麼這麼樣說呢?如果我們老是盯著這個世間的醜陋現象,盯著他人的不良行為,甚至於是罪惡,那我們將會生起甚麼樣的心啊?嗔恨心。

 

由於生起了嗔恨心我們的語言行為會造不善業,我們的語言行為往往會是惡的,往往會是不善的。因為我們內心擁了惡,所以我們看到其他人也是充滿著惡行;因為我們的內心充滿了醜陋,所以我們看到了世間,看到了其他的現象,也是醜陋的。那麼,是不是說這個世間沒有惡沒有醜陋的現象呢?

不是。好像天氣,它必定會有晴天,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日子,但是也會有陰雨天,也會有風雨,刮風下雨的時候。在大自然,有各種各樣很可愛的動物,但是也會有很多討厭的動物,例如說:老鼠啊、蛇啊、蟑螂啊、蚊子啊、蒼蠅啊……..等等。而我們的身體也是這麼樣,既有不可少的眼睛啊、心臟啊、肝臟啊、胰臟啊……等等,但我們身體也會有糞便屎尿,是不是?

 

自然界或生命界必有清淨的一面,也會有污垢的一面。作為人來說,也有善的一面,有惡的一面,這個社會也是有善良的一面和醜陋的一面,這就在於我們用甚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它,當我們看到的都是不善的、不好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會陷於不滿,或者說我們的眼睛老是盯著他人的不良行為,甚至於我們認為這是罪惡的、是不可以饒恕的,於是我們的心就生起了嗔恨。於是我們就很可能在語言上在行為上也變得惡,這樣的話我們也變成一個惡人。或者像我們這個在大自然裡,譬如說現在我們禪林也好或者說在家裡也好,有老鼠、蟑螂你很討厭。因為在你家裡面老鼠、蟑螂你很討厭,你認為它們是惡的,你採取行動去殺它們;你殺這些動物的行為難道就是善良的嗎?就是好的嗎?

 

這個時候肯定也是會有投機取巧的人,會有一些作姦犯科的人。如果你的心老是盯著這些罪惡,老是盯著這些不好的行為,那麼『你的心很難平靜』。你的心充滿了憤怒、充滿了不滿,然後你開口也是批評、不滿,甚至說對於這些現象口誅筆伐,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有了惡,我們看到的是惡就好像一個自作多情的人他會覺得很多人都喜歡他或者他看到聽到許多語言行為,都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情有意是不是?是由於自己喜歡他,然後認為對方是對他有情有意,這叫做自作多情或一廂情願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惡,我們看到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比如說現在大家在這邊相處,有些人他看到就認為:「這個人也是好的,這個人也是善的,很多的賢友很多的尊者、尼師都值得我去學習!」因為他的心很柔和,他的心是很善良,所以他看到很多事情都是善良的。

如果你的心充滿著醜陋,充滿著邪惡所以你看到:「咦?怎麼長老會這麼樣?」「怎麼導師會這麼樣?」「怎麼一個尊者可以有這樣的行為?」「怎麼那個尼師有這樣的行為?」「怎麼這個賢友有這樣的行為?」因為你的心很多的是非,然後你看到的也是很多是非,然後你說出來的也是很多是非,於是在你的心裡面充滿了負面能量,你的言行也是充滿了負面能量,你就不是做到『以善傳善』,而是看到惡,傳播惡。

 

我們有時候會羨慕小孩子。因為小孩子天真,所以在小孩子的世界裡面,他都是充滿著善良。你看小孩子畫的那些兒童畫,他都是顏色很鮮豔,好像在童話世界般的景物,都很可愛。就是因為小孩子有一顆天真純真的心,但是大人呢?看到的是這個是不好,那個是不好,叫他畫出來的話,就是一片灰色的,不再是像兒童畫那樣的鮮豔,這其實就是反應一個人的內心。

 

又比如說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總是喜歡去批評,去打倒其他跟自己不同的教派、不同傳承或不同見解的人或修行方法。認為說這樣的話我就是正法,其他的都是邪的,都是不對的,在外人看來這個是『內鬥』。就好像現在在中東敘利亞發生的事件有伊斯蘭國,就是遜尼派打什葉派,什葉派打遜尼派,兩個派都在互相的鬥爭戰鬥,在外人看起來這個就是伊斯蘭極端分子在內鬥而已,是不是?在外人看來,不管你是南傳、北傳,你是漢傳、藏傳也好,你在互相批評人家,看你們都是在『鬼打鬼』。人家關注的並不是你是正是邪,是對是錯,而是說你們是在內鬥、起內鬨。

有一個故事就講到當師父在休息的時候有兩個徒弟,分別在按摩師父的腳,一個按摩左腳,一個按摩右腳,結果在按摩期間這兩個師兄弟就發生了爭吵。發生了爭吵之後,大家就互不相讓,於是師弟就一塊石頭把師兄按摩的左腳砸過去,然後那個做師兄的也不甘示弱,也拿起了一塊石頭往師弟按摩的右腳砸過去,結果受傷害的是甚麼?是師父的腳。

所以現在很多人喜歡批評,很喜歡分甚麼是正?是邪?是善?是惡?其實是因為你的心有正邪,你的心有是非,所以就喜歡在那裡口誅筆伐,甚麼破邪顯正之類的東西。而你如果陷入了是非,陷入了正邪當中,你的行為必然是充滿了這些鬥爭的,充滿了憤怒的,充滿嗔恨,充滿傲慢。你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本身就是一種邪惡。你不需要打著『正義』,不需要打著『替天行道』這些幌子,因為不管你打著再美麗的幌子,你以正義之名,行邪惡之師,這從現象上來說。從現實上來說,你傷害的是佛教;從因果上來說,你自己是在造惡,你自己必然將會受到因果的懲罰,不管是對人、對事、對法都是這麼樣的。

 

我們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我們只是個修行人。佛陀講到修行人應該如何看待別人呢?應該用慈愛對待別人。不管是善人,不管是惡人,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壞人,都是以慈愛之心去對待。在經典裡面教導,如果我們遇到一位惡人,我們認為他是壞人,他的行為很差,我們應該這麼想:「咦?他的語言和他的心還是善良的。」如果他的行為和語言都是壞的,我們應該這麼想:「咦?他的語言和他的心還是善良的。」我們應該這麼想:「咦?他的心還是善良的。」如果他的身語意業都是不善的,我們還是要去找他的優點。就好像是:「一個被車輪輾過的水坑,天空下了雨還積了點水,這些水對於極其口渴的人,它還是可以解渴的。」

 

我們要這麼樣去看待一個人他的優缺點。在別人的行為當中發現了他的優點,發現他的長處,而不是死死地盯住他的不是,死死地認為說:「這個是壞人!這個是惡人!」自己非要鏟奸除惡不可,好像自己充滿了正義感。你這麼樣的話,你的心必然是充滿了嗔。當你的心充滿了嗔,你的心就是惡的,你的心本身就是敗壞的,你我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也是不善的。只有我們透過慈心去看待他人,我們的內心才會越來越包容,我們才會越來越看到其他人的長處,其他人的優點,而不是死死地盯著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也不是。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慈心,都擁有慈愛,都擁有那一分愛心,那麼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多是非,沒有那麼多的鬥爭,沒有那麼多的妒忌,沒有那麼多的互相毀謗、排擠,必然是一個祥和的氛圍,祥和的人際關係,這是我們大家希望見到的。但,如果我們老是用挑剔的眼光,用找碴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或者我們認為說這個世間是醜陋的其他人都是惡的,這樣的話我們的心總是不滿,總是持續著憤怒,我們的心總是醜陋的,我們的心陷入了邪惡。

我們想要如何看待這個世間不良的現象,醜惡的現象,首先我們必須得多一點去發現他人的長處,多一點去學會去容忍和寬恕別人。如果在自己的責任範圍或者說這是為了眾人利益的責任,那麼你可以去勸告他,善意的提醒他;如果你覺得這不是你的能力範圍,你反而會惹禍上身,這個時候就遠離他,對於這樣的人敬而遠之,但是你不需要去對這些行為耿耿於懷。猶如佛陀在法句第一和第二頌講到:

Manopubbagam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dukkham anveti

Cakka va vahato pada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Manopubbagam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sukha anveti

Chāyā va anapāyinī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行。

 

因此我們想要讓自己一直都保持清淨的心,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來看待這個世間,看待他人。我們對這個世間要生起『無常想』,生起『苦想』,『無我想』,但不是生起『罪惡想』,佛陀沒有教導我們對世間生起『罪惡想』。我們需要的是用慈心去對待他人,我們每天早上都會唸誦慈愛文,都會散播慈愛;我們每天晚上也會唸誦慈愛經經文,也會散播慈愛;乃至我們都是以散播慈愛來結束每一天的。那些經文不是供我們唸而已,而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要化為我們的內心。唯有用慈愛,我們才能消解很多的嗔恨,我們才不會看這個人的不是,看那個人的不是,我們才會對於這些社會的醜陋現象,不致於經常耿耿於懷,心中充滿了憤怒,這些其實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他人的。

 

因此,我們就要用寬恕、寬容、慈愛的態度或者遠離惡人,迴避不良現象,當我們作為前車之鑑也好,敬而遠之也好,我們需要做這麼樣;而不是去死死地盯著這些不良的現象,非要讓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不可,好像你自己是一個天生有著使命,非去懲奸除惡不可的人,我們不需要做這樣的人。要做這樣的人,可能他沒墮地獄,我們自己先墮地獄。因此,我們要去學習用多一點慈愛的心來對待這個世間,即使我們不能改變他人,倒也學會改變了自己。從改變自己開始,慢慢的我們可以影響到周邊的人,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這樣的話我們的世界才是更祥和的,我們的內心才是更平靜、更快樂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SādhuSādhuSādh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