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教理為根本』,沒有教理就不存在修行、證悟。 

教理消失,所以修行消失;修行消失,所以證悟消失。 

 我們知道,正法有三種正法: 

一種是教理的正法pariyattisaddhammapariyatti是指『聖典的』、『教理的』正法; 

第二種是patipattisaddhammaipatipatti是『修行的』、『行道的』、『禪修的』、『實修的』、『實踐的』正法; 

第三種是證悟的正法pativedhasaddhammapativedha是『證悟的』、『通達的』、『得達的』、證得聖道聖果的正法,有這三種。 

這三種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教理是修行的基礎,修行是證悟的基礎。 

如此,修行只以教理為標準。』 

正如大湖的堤壩很堅固,就不能說這個湖不能夠儲存水,有水就不能說蓮花不會開花。 

如此就像大湖堅固堤壩一樣的三藏佛語,有了三藏佛語就不能夠說沒有像大湖湖水一樣實踐修行的善男子們,就不能夠說沒有像大湖裡蓮花一樣的入流聖者、一來聖者、不來聖者、阿拉漢聖者。 

因為有了教理,有了三藏,那麼修行才有所依。 

如果一個人拋棄了三藏,他的修行不是盲修瞎練,就是會出問題的。 

或者說一個人連甚麼是正法,甚麼是佛陀的教法都不知道,他的修行只是道聽塗說或者是自以為是的,那麼這個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是依照佛陀教導的,也就是巴利聖典pariyatti來修行,那麼這樣的修行才有可能證悟。 

所以說『教理是修行的基礎,修行是證悟的基礎。』 

沒有教理,修行肯定是錯誤的;而沒有修行,證悟是不可能的。 

正是如此,所以『修行以教理為標準』。

 

 

【佛教的未來】(第三篇) 瑪欣德尊者 戒律講要 

佛陀的教法首先是從論藏開始消失的,論藏消失之後再從經藏開始消失的,經藏消失之後再從律藏開始消失的,律藏消失之後剩下巴帝摩卡,一旦巴帝摩卡消失就證明說佛陀的教法已經沒有了。

 

同時因為有了教理,有了三藏,那麼修行才有所依。如果一個人拋棄了三藏,他的修行不是盲修瞎練,就是會出問題的。或者說一個人連甚麼是正法,甚麼是佛陀的教法都不知道,他的修行只是道聽塗說,或者是自以為是的,那麼這個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是依照佛陀教導的,也就是巴利聖典pariyatti來修行,那麼這樣的修行才有可能證悟。所以說『教理是修行的基礎,修行是證悟的基礎。』沒有教理,修行肯定是錯誤的;而沒有修行,證悟是不可能的。正是如此,所以『修行以教理為標準』。

 

『修行以教理為標準』有兩種︰

第一,修行必須以教理為依據,沒有的話他修的就不是佛陀的教導。

第二,修行必須以教理為標準來衡量,雖然說是依照教理,但是他所到達的境界,卻與教理相違背,那這樣的話修行也是有問題的。

三藏佛語,特別是『律』已經消失了,那就意味著佛陀的教法完全的消失。所以我們再回頭看一看,當時第一次結集的時候,那些聖者所講到的︰「Vinayo nā ma Buddhasā sanassa ā yu, Vinaye hite Sā sana hita hoti.律為佛教之命脈,律住立時,教乃住立。(律註Pr.A. 174)」也就是律為佛教之命脈,唯有律存在的時候,佛陀的教法才能夠存在,那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好理解了。所以也就是說,我們要學好律,要持好律,我們能好好好地遵守佛陀所教導的律,這樣的話才能夠令佛陀的教法久住。

 

要知道『律』不只是聽,還要學;要知道『律』不只是學,還要做。『律』,它屬於anadesana威令教說;『經』,叫做Voharadesana通俗語的教說;『論』,叫做Paramatthadesana聖義教說、究竟的教說。如果一個人持戒的時候,「這個我想持那個我不想持…..」討價還價,這就沒有遵照佛陀對『律』的制立,因為『律』叫做『威令教說』,就好像軍令一樣,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遵守的,只要你是出家人,就要像軍人一樣守好軍紀來嚴守『律』。一個軍紀不嚴明,沒有軍紀的軍隊,是沒有作戰能力的;同樣的,一個不持戒的僧團,它是不能夠住持佛陀的教法的,或者說它的修行是成問題的,談不上修行的。不管是從現在,不管是到未來,對於『律』來說是很重要。

 

『律』是一個出家人立身之本,『律』是讓佛陀教法久住的命脈,所以作為一個出家人,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好戒律,好好的行持。作為一個在家人來說也要好好地聽聞戒律,然後好好地護持僧團,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說:『律』是出家人必學必守的,『律』是在家人須知的,唯有知道了才可以好好地護持僧團,才能夠對那些不如法的僧人們進行如法的勸諫,進行如法的監督;對那些想持戒如法的僧眾們,能夠如法的護持。作為在家人、作為居士來說,才是真正的護持,而不是一味的供養叫做護持,而是能夠保護好出家眾能夠安心的修行,這才是護持。

好,我們今天講佛陀的教法在未來的隱沒衰亡就講到這裡,下面如果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出來發問。

 

 

問:禮敬導師,弟子想問一下五千年後發生的事情:比如袈裟變小、繫在脖子上…..現在才兩千六百年,為甚麼就能看見這種現象?

答:那個是說整個佛教的最後,也就是在人世間連想看到佛制袈裟都不可能的年代,那個(袈裟變小、繫在脖子上)才會出現,現在都有存在了就證明說佛陀的教法出現衰相了。其實我們可以說佛教的衰敗,五千年是整體來說。我們甚至於可以說佛陀的正法住世五百年,這個都對!因為在印度本土,佛陀的教法住世約五百年,五百年之後開始產生了像法,這種說法也是沒有錯。然後我們說現在在上座部佛教裡面有沒有衰相?也是有。好像現在在緬甸有一種被政府禁止的叫做Moe pyar,你跟緬甸的比庫們說,大家都知道Moe pyarMoe的意思就是他們的袈裟是『灰白色』(一說藍色),他們說的法很像佛陀的教法,但是解釋時又是另外一套;他們也講三皈五戒,但是五戒一到他們口中解釋都是錯誤的,例如:只要殺人才叫做『殺生』,殺其他的生物不叫『殺生』;例如:只要男女雙方同意,就不算是『邪淫』…..所以很多東西的解釋只要一到他們口中,律法就歪了。還有在緬甸有一種出家人,他們如果禪修坐著坐著,落入有分時,他們就說這個是證得了初果。然後還有另外一種修法就是『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是空…..』甚麼都空掉了,當他進入一種『甚麼都空掉了』,他就認為說這是涅槃。所以這個衰相在緬甸也已經出現了,我們不能夠說一定要到五千年之後出現,只不過是從大的發展趨勢來說,佛陀的教法是不斷地在衰亡,不斷地在衰亡。『當袈裟變成黑色的時候,邪法在佛教流行;當袈裟變白的時候,佛教就開始衰敗。』所以為甚麼我們出家人的『衣』不要變成黑色,也不要變成白色、灰白色,就是這麼樣的道理。

 

問:禮敬導師,弟子還有個問題,到了五千年之後,只剩下巴帝摩卡的時候,那個時候出家人都在做些甚麼?或者說,如果只持一條戒或幾條戒,出家眾他們做的事情會得到甚麼樣的果報?

答:那個時候呢,猶如佛陀說他們是『Gotrabhūno(種姓)』,在義註裡的解釋是他們只有一個名字,一個種姓而已,但是他們沒有實質。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空有出家人的名字,但是沒有出家人的實質。在緬甸還有一句話叫做︰「當在家人的心像亞卡的時候,當出家人的心像在家人的時候,正法就開始走向衰亡。」現在我們用這句話來看現在,其實也很符合。有些在家人也很狠,那種為了名利不擇手段,這個像亞卡的心。而很多出家人的心態或生活,也都很像在家人,這樣的話也是正法衰亡的徵兆。既然現在都有衰相,更何況未來?只不過只要還有三藏存在,還有人依照三藏去修習戒、定、慧,那麼他們就能夠使佛陀的教法住立哪怕整個世間只有一個僧團是這麼樣做,也能夠讓佛陀的教法住立;唯有讓這個僧團也瓦解了,那麼佛教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持任何戒都是善法,所以還是可以得到善的果報任何的戒法,哪帕是一個在家人,他想學比庫一樣去持戒,他隨自己的能力持,他還是有功德,還是善法。

 

問:禮敬尊者,我們現在還是處在『三明』的千年時期,我想請尊者詳細解釋一下『三明』,以及這『三明』成就者是一位阿拉漢的話,當他成就阿拉漢道果的時候,這『三明』是同時具有?還是分開的?

答: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達八定,有了八定,當他證得了阿拉漢果的時候,就有可能證得,同時具足,好像『四無礙解』一樣,他不用專門去修一旦他的聖道聖果生起,他聖道心生起那一剎那,『四無礙解』一起生起,『六通』也是這麼樣好像那天晚上我們講到阿難尊者,可以用神通去參加結集的事。我們之前沒有看到阿難尊者有神通的記載,阿難尊者在那時期還是初果,他有『四無礙解』,但他沒有『六通』。唯有在結集前一天晚上,那天正好是中國農曆七月十五日,也相當於印度曆六月十五日第二天入雨安居日,那天晚上他證得了阿拉漢果,所以他的阿拉漢果心一生起,跟著『六通』就生起,第二天他就顯現神通去參加結集。這樣的話,我們並沒有看見他證得了阿拉漢之後,還要專門去修『六通』。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是Matika-mataMatika-mata是一個很有信心、很有淨信護持僧團的婦女。比庫們教她三十二身分的業處之後,因此證得了禪那,後來又一直修vipassanā (維巴沙那 觀禪)。當她證得了第三果的時候,也擁有了神通,然後她就用神通去看那些比庫,她發現那些比庫全部都是凡夫,所以她也沒有專門去修『六通』。我們這個時代仍有可能證得『三明』的,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而是說一個人之前培養了定力,那麼在證得了阿拉漢果的時候,『三明』一起生起。

 

問:請問一下Bhante(尊者),那麼在我們這個時代,初果聖者有沒有『三明』?

答:沒有。『三明』是阿拉漢才有,叫『三明阿拉漢』。『四無礙解』在任何聖道果可以出現,但是『三明六通』就一定要阿拉漢果,因為『三明』的最後一明是『漏盡明』,前面兩種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都可以出現在任何聖道聖果,乃至不是初果聖者都可以擁有,在這個時代也可以擁有。

 

居士問:尊者您好,我想問的問題是在禪修的方法或學習的次第上有沒有佛教的衰敗表現呢?

答:禪修的次第上啊,如果一個人的教理是錯誤的,那麼他的禪修方法肯定也是錯誤的。所以在義註裡面它並沒有提到,因為在義注裡面是強調『教理是禪修的基礎,如果教理是錯的話,禪修也是錯的。』在這裡的前提是它依照佛語,依照三藏。如果依照佛語,依照三藏,那麼它的修行是有基礎的,因為有了正確的基礎,他的證悟也有可能。但是他的證悟也有可能會出偏,因為他在還沒有證悟之前,自以為已經證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