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居士:大家早!

今天我們想要來講述《吉祥經》。

 吉祥經(Magalasutta

Eva me suta: eka samaya Bhagavā Sāvatthiya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 Jetavana obhāse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kami, upasakamitvā Bhagavanta abhivādetvā ekamanta aṭṭhāsi. Ekamanta 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 gāthāya ajjhabhāsi: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勝利林給孤獨園。

當時,有位容色殊勝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勝利林,來到世尊處。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那位天人以偈頌對世尊說: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galāni acintayu,

ākakhamānā sotthāna, brūhi magalamuttama.

「眾多天與人,思惟諸吉祥,

希望得安樂,請說最吉祥。」

Asevanā ca bālāna,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pūjā ca pūjanīyāna, eta magalamuttama.

「不結交愚人,親近諸智者,

禮敬可敬者,這是最吉祥。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attasammāpaṇīdhi ca, eta magalamuttama.

居住適宜地,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這是最吉祥。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 magalamuttama.

多聞與技術,善學於律儀,

所說皆善語,這是最吉祥。

Mātāpitu upaṭṭhāna, puttadārassa sagaho,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 magalamuttama.

奉養父母親,扶養妻與兒,

正當的職業,這是最吉祥。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gaho,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 magalamuttama.

布施與法行,接濟諸親族,

行為無過失,這是最吉祥。

Ārati virati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ññamo,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 magalamuttama.

避、離諸惡事,自制不飲酒,

於法不放逸,這是最吉祥。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i ca kataññutā,

kālena dhammasavaa, eta magalamuttama.

恭敬與謙遜,知足與知恩,

適時聽聞法,這是最吉祥。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 magalamuttama.

忍辱、易受勸,得見諸沙門,

適時討論法,這是最吉祥。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dassana,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 magalamuttama.

熱忱與梵行,照見諸聖諦,

體證於涅槃,這是最吉祥。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 yassa na kampati,

asoka viraja khema, eta magalamuttama.

接觸世間法,心毫不動

無愁、染,安穩,這是最吉祥。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 gacchanti, tatesa

magalamuttamanti.

此等實行後,各處無能勝,

去各處安穩,是其最吉祥。」

 

這部《吉祥經》是南傳佛國家喻戶曉的一部經,而且編入《護衛經》。在許多場合,比庫們經由念誦和教導這部經來為信眾祝福。

古印度曾經發生了關於「甚麼是吉祥」的爭論,結果分成三派,三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後來有位天神到佛陀那裡請問此事,於是佛陀用偈頌的方式教導了三十八種吉祥事:

1.不結交愚人,

2. 親近諸智者,

3. 禮敬可敬者,

4. 居住適宜地,

5. 往昔曾修福,

6. 自立正志向,

7. 博學多聞,

8. 技術精湛,

9. 善學於律儀,

10. 所說皆善語,

11. 奉養父母親,

12. 扶養妻與兒,

13. 正當的職業,

14. 布施,

15. 法行,

16. 接濟諸親族,

17. 行為無過失,

18. 避諸惡事,

19. 遠離諸惡事,

20. 自制不飲酒,

21. 於法不放逸,

22. 恭敬,

23. 謙遜,

24. 知足,

25. 知恩,

26. 適時聽聞法,

27. 忍辱,

28. 易受勸,

29. 得見諸沙門,

30. 適時討論法,

31. 熱忱,

32. 梵行,

33. 照見諸聖諦,

34. 體證於涅槃,

35. 接觸世間法心毫不動

36. 無愁,

37. 無染,

38. 安穩。

 

這三十八種吉祥事是佛教徒的行為準則與指南。對於現代人的道德品行與心靈素養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我們來講佛陀開示這部《吉祥經》的緣起:據說在印度(Jambudīpa)有大群的人眾群聚在各個城門、集會堂、辯論堂等處,在付了金錢後,使開講各種悉搭搶劫案(sītāharaa)等教外的論題,每個論題講了四個月才結束。有一天,生起了有關吉祥論題:「到底甚麼是吉祥?看到的是吉祥嗎?聽到的是吉祥嗎?覺知的是吉祥嗎?有誰知道甚麼是吉祥呢?」

 

當時,有一位認為見到的是吉祥的男子說:「我知道吉祥。見到的是世間的吉祥,因為見到的色塵被公認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起來,看見會說話的鳥、北盧瓦(beluva)樹苗、孕婦、盛服莊嚴的孩子們、裝滿水的水罐、新鮮紅刀魚、駿馬、駿馬拉的馬車、公牛、母牛、黃褐色的牛,或看見某種如此這般被公認是最吉祥的色塵。這稱為所見到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說法,有些人則不接受,不接受的人則與他爭論。

 

當時,有一位認為聽到的是吉祥的男子說:「諸賢友,這眼睛看見淨與不淨的,同樣地,也看見美與醜的,也看見可喜與不可喜的。假如見到的是吉祥,則一切都是吉祥的,因此見到的不是吉祥。然而,聽到的是吉祥,因為聽到的聲音則被公認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起來,聽到『增長(vaḍḍha)』、『正在增長(vaḍḍhamāna)』、『圓滿(puṇṇa)』、『美好(phussa)』、『歡喜(sumana,善意)』、『祥瑞(siri)』,或『增長祥瑞』(sirivaḍḍha),或者『今天是好的星宿』、『好時刻』、『好日子』,或『善吉祥』,或者聽到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聲音。這稱為所聽到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說法,有些人則不接受,不接受的人則與他爭論。

 

當時,有一位認為覺知的是吉祥的男子說:「諸賢友,這耳朵聽到好與壞的,也聽到可喜與不可喜的聲音。假如聽到的是吉祥,則一切都是吉祥的,因此聽到的不是吉祥。然而,覺知的是吉祥,因為覺知的香、味、觸則被公認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起來,嗅到蓮花香等花香、咀嚼到美味的齒木,或者摸觸到土地、青翠的農作物、新鮮牛糞、烏龜、一籃芝麻、花,或果實,或者塗抹柔細的泥土、穿著柔細的衣服,或者戴上柔細的頭巾,或嗅到其他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氣味,或嚐到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味道,或觸到某種如此這般被公認是最吉祥的可觸之物。這稱為所覺知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說法,有些人則不接受。在此,認為見到的是吉祥者無法使認為聽到的是吉祥者認同,沒有任何人能使另外兩種人與他有相同的看法。而且,那些接受見到是吉祥者的話之人們在離去後說:「只有見到的是吉祥。」而那些接受聽到、覺知是吉祥者的話之人們在離去後也說:「只有聽到的是吉祥」及「只有覺知的是吉祥。」如此,這吉祥的論題在整個印度自然的流行起來。

 

當時,在整個印度的人們一群、一群地思惟諸吉祥:「甚麼是吉祥?」人類的保護天神在聽到該言論後,也同樣地思惟諸吉祥。那些天神的地居天神朋友在聽到他們的討論後,地居天神也同樣地思惟諸吉祥。那些地居的空居天神朋友在聽到他們的討論後,空居天神也同樣地思惟諸吉祥。空居天的四大王天的朋友們,以此方式直到善見天的諸天神有色究竟天的天神朋友們在聽到他們的討論後,色究竟天的天神也同樣的一群、一群地思惟諸吉祥。如此直到在一萬個輪圍界的所有地方,都生起了吉祥的思惟。即使一再地對吉祥有各種不同的判定:「這個是吉祥。」「這個是吉祥。」然而在十二年當中,還是沒有得到大家能同意的定義。除了佛陀的聖弟子們外,所有人們、天神與梵天神依「見到的」、「聽到的」與「覺知的」分成三種主張,沒有任何一個能得到如實的結論說:「只有這個是吉祥」,因此在世間生起關於吉祥的喧嘩聲。

 

當時,諸天與人們一再地探討,但還是沒有得到諸吉祥的答案,經過了十二年後,三十三天(Tāvatisa)身的天神們集會、聚集在一起思考說:「諸賢友,就如在家人之中有一家之主,在諸村民有村長,在一切人民有國王,同樣地,這位帝釋天王是我們當中最上、最殊勝的,即是他依福業、威力、主權與智慧而統治四大王天及三十三天的兩層天界。我們何不前往帝釋天王那裡請問這件事呢!」他們來到帝釋天王的面前,禮敬穿著適宜該場合的衣著且輝耀著身軀,並由兩千一百萬位天女所圍繞,坐在晝度(pāricchattaka)樹下殊勝的橘黃色毛毯寶座上的帝釋天王,然後站在一邊,如此說:「大王,請您知悉關於吉祥的問題現在已經生起了。有些說:『見到的是吉祥』,有些說:『聽到的是吉祥』,有些則說:『覺知的是吉祥』。我們及其他人都沒有結論。假如您能給與解答,那實在就太好了!」

 

即使帝釋天王天生就很有智慧,他還是問說:「這個吉祥的論題最初在哪裡生起的呢?」

 

他們回答說:「大王,我們從四大王天的天神那裡聽來的。」

 

接著,四大王天的天神們說:「從空居天的天神那裡聽來的。」

 

空居天的天神們說:「從地居天的天神那裡聽來的。」

 

地居天的天神們說:「從人類的保護神那裡聽來的。」

 

人類的保護天神們說:「在人間生起的。」

 

當時,帝釋天王問說:「正自覺者的佛陀現在住在哪裡呢?」

 

他們回答說:「大王,在人間。」

 

帝釋天王問說:「有人去問過佛陀這個問題嗎?」

 

他們回答說:「大王,沒有。」

 

帝釋天王說:「諸賢友,你們怎麼可以捨棄了火,卻認為螢火蟲是光明呢?你們怎麼可以跳過能毫無餘漏地開示吉祥的佛陀,卻認為應該來問我呢?諸賢友,請過來,我們去問佛陀這個問題,我們必定將能獲得精闢的答案。」即命令一位天子說:「你去問佛陀這個問題。」

 

那位天子便以適宜該場合的裝扮,打扮好自己,猶如發出閃電般,在天神眾的圍繞下,前往勝利林的大寺院(Jetavanamahāvihāra),禮敬世尊,然後站在一邊。接著,他在問有關吉祥的問題時,而說出:「眾多天與人……。」的偈頌。這就是有關吉祥問題的緣起。

 

由於經文有「如是我聞」這句話,意思是指「這是我如此聽說的」,是聽聞了之後而說的。由於「世尊自成、無師」,因此這些話並不是佛陀所說的。這些話是誰說的呢?是由阿難(Ānanda)尊者在第一次大結集時所說的。

 

解釋「眾多」等的偈頌: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galāni acintayu,

 ākakhamānā sotthāna, brūhi

magalamuttama.

眾多天與人,思惟諸吉祥,

希望得安樂,請說最吉祥。)

 

「眾多(bahū)」──即指出不定的數目。即是數百、數千,及數十萬而說的。

 

「諸天(devā)」由通稱、出生及清淨,有三種天,即:通稱的天、出生的天及清淨的天。此中,『通稱的天(sammutidevā)』是指諸王、諸王后、及諸王子。『出生的天(upapattidevā)』是指四大王天以及比他們更高的諸天。『清淨的天(visuddhidevā)』是指諸阿羅漢而說的。 」在這些當中,出生的天才是這裡的意思。

 

諸有情由於這些而祥瑞、偉大為「諸吉祥(magalāni)」;即是獲得成就與增長之義。

 

該天子見到在十萬個輪圍界的諸天,為了想要聽到吉祥的問題而會集在這個輪圍界,並將他們自己化成微細到十位、二十位、三十位、四十位、五十位、六十位、七十位,乃至八十位天神能處在毛端邊際之量的空間,站立並圍繞著散發勝過一切天、魔、梵天嚴妙與威力的光芒,並坐在鋪設著殊勝佛座的世尊,然而即使當時該天神他的心無法了知整個贍部洲(Jambudīpa,印度)沒有來聚集此地人們的心之所念,然而為了拔出一切天與人的疑惑之箭,而說:「眾多天與人,思惟諸吉祥,希望得安樂,想要自己安樂的狀態,請說最吉祥。」我所問的問題是在諸天的同意下,並有助益於人類的,請世尊為了慈愍與攝取而告訴我們,能使我們一切眾生一向帶來利益與快樂的最上吉祥!

 

解釋「不結交」等的偈頌:

(“Asevanā ca bālāna,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pūjā ca pūjanīyāna, eta magalamuttama.

「不結交愚人,親近諸智者,

禮敬可敬者,這是最吉祥。」)

 

此中,「諸愚人(bālā)」──是指凡具有殺生等不善業道的諸有情,而且他們由三種行相可被了知,如說:「諸比庫,愚人有三種愚人的特相 。 」

 

愚人猶如腐臭的魚一般,與該愚人相處猶如把腐臭的魚裝在葉袋裡一般,對諸智者而言,則應當捨棄、應當厭惡。

 

「諸智者(paṇḍitā)」是指凡具有離殺生等十善業道的諸有情,而且他們由三種行相可被了知,如說:「諸比庫,智者有三種智者的特相 。」

 

「諸可敬者(pūjaneyyā)」是指沒有一切過失及擁有一切諸德的諸佛世尊,其次是諸獨覺佛以及諸聖弟子。即使對他們少所供養,也會帶來長久的利益與快樂。

 

對在家人而言,當知對幼小的人來說,哥哥及姊姊是應當尊敬的;對兒子來說,父母親是應當尊敬的;對家庭的妻子來說,丈夫、公公及婆婆是應當尊敬的,如此為這裡的諸可敬者。這些恭敬由於稱為善法,以及壽命等增長的原因,所以是吉祥的。

 

如此這首偈頌提到了不結交愚人、親近諸智者,及禮敬可敬者的三種吉祥。

 

解釋「居住適宜地」等的偈頌: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attasammāpaṇīdhi ca, eta magalamuttama.

居住適宜地,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這是最吉祥。)

 

「居住適宜地(patirūpadesavāsa)」是指該處有比庫、比庫尼、近事男、近事女四眾的蹤跡,可以從事布施等修福事,並有大師九分教法的光輝 。

 

另一種方式為──「住在適宜地」是指世尊的成佛處、轉法輪處、世尊在十二由旬的眾中破除外道論點而顯現雙神變的甘達(Gaṇḍa) 芒果樹下的地方、世尊從三十三天下來人間的地方,或者其他如沙瓦提城、王舍城等佛陀所居住的地方。

 

另一種方式為──古印度的佛法中國。這個中國之地長有三百由旬,寬有兩百五十由旬,周圍有九百由旬。 」這稱為「適宜地」。

 

「往昔曾修福(pubbe katapuññatā)」──是指在過去生曾在諸佛、諸獨覺佛及諸漏盡者處累積諸善。

 

「自立正志向(atta sammāpaṇīdhi)」──是指在此有人破戒而使自己建立起戒;沒有信而使自己建立起信成就;慳吝而使自己建立起施捨成就,這稱為「自立正志向」。

 

如此這首偈頌提到了居住適宜地、往昔曾修福,及自立正志向的三種吉祥。

 

解釋「多聞」等的偈頌: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 magalamuttama.

多聞與技術,善學於律儀,

所說皆善語,這是最吉祥。)

 

「多聞(bāhusacca)」即是對:「所聞憶持、所聞積集 」,及「在此有人多聞,對契經(sutta)、應頌(geyya)、記說(veyyākaraa,解說)…… 」,如此等方式,註釋了憶持大師的教法。

 

「技術(sippa)」是指在家的技術與出家的技術。此中,在家的技術是指由避免傷害其他眾生的珠寶匠、金匠等工作。出家的技術是指裁量、縫袈裟等沙門資具的工作。

 

「律儀(vinayo)」──是指在家人的調伏與出家人的調伏。此中,在家人的調伏是指遠離十不善業道,從不以煩惱而違犯及以確定正行諸德而善學。出家人的調伏是指不違犯七種罪聚,或者四種遍淨戒為出家者的調伏。

 

「所說皆善語(subhāsitā vācā)」──是指離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及說沒有用的雜廢話等過失,或者只有不雜穢語是善說。

 

如此這首偈頌提到了多聞、技術、善學律儀,及說善語的四種吉祥。

 

解釋「奉養父母親」等的偈頌:

(“Mātāpitu upaṭṭhāna, puttadārassa sagaho,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 magalamuttama.

奉養父母親,扶養妻與兒,

正當的職業,這是最吉祥。)

 

「母親(mātā)」是指生母而說的;「父親(pitā)」也是同樣的。「奉養(upaṭṭhāna)」是指由洗腳、按摩、塗油、沐浴,以及資助並供養衣、食、住處、醫藥四資具。

 

由於父母親對子女們是多所助益、想要他們利益及慈愍的。當看到自己的子女們在外面遊戲,身體沾滿塵垢而回來時,即會生起慈愛擦去塵垢,嗅並遍吻其頭。子女們即使將父母頂在頭上一百年,也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而且由於他們是這世間的教養、養育及教導者,被共稱是梵天、先前的導師,因此奉事他們能帶來此世的讚歎,及來世天界的快樂,所以稱為吉祥。

 

另一種方式為:「奉養」是指孝養、為他們做事及維護家系等五種,由於阻止諸惡等五種是現法利益與快樂 的原因,所以當知是吉祥的。再者,奉養使父母對佛、法、僧生起淨信、使受持戒及出家,這是最上的奉養父母。

 

「妻與兒(puttadārassa)」:此中自己所生的兒子及女兒們都稱為「兒(putta)」。「妻(dārā)」即凡二十種妻子 當中的一種妻子。子女們及妻子為「妻與兒」,而對該妻與兒(puttadārassa)。「扶養(sagaho)」是以養育(sammānanā,尊重)等來助益(他們)。

 

另一種解釋的方式為:「扶養」是以如法地布施、愛語、利益行來扶養。例如:在布薩(uposatha)日給與布施的費用,在節日允許去看節慶,在吉祥日使作吉祥,並且教誡、教導在現法及來世的諸利益。

 

「正當的職業(anākulā kammantā)」是指由知適時性、適當的行為、無怠惰性、努力早起而成就,以及由沒有災難,而沒有超過適時、不適當的行為、不工作、怠惰等不善 狀況的農耕、牧牛、貿易等職業。

 

這首偈頌提到了奉養母親、奉養父親、扶養妻與兒,及正當職業的四種吉祥;假如把扶養妻與兒分成兩種,則為五種吉祥;假如把奉養父母親合為一種,則為三種吉祥。

 

解釋「布施」等的偈頌: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gaho,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 magalamuttama.

布施與法行,接濟諸親族,

行為無過失,這是最吉祥。)

 

「布施(dāna)」是指以先前的知足而施捨給他人食物等十種布施事 ,或者與那相應的無貪。以無貪而將該財物施與他人,這即所說的:「以此而施與為『布施』」。

 

另一種解釋方式為:「布施(dāna)」──有財施與法施兩種。此中,「財施」即施捨給他人食物等十種布施事。為了想要他人利益而開示能滅盡此世、來世的痛苦,並帶來快樂的正自覺者的佛陀所開示的法為「法施」。而且在這兩種當中,這法施是最上的,如說:

「法施勝一切施;法味勝一切味;

法樂勝一切樂;愛盡勝一切苦。 」

 

「法行(dhammacariyā)」──是指十善業道的行為。

 

「諸親族(ñātakā)」──是指從母親或父親直到第七代祖父所繫的親戚。當他們受到財物喪失或疾病衰敗的打擊而來到自己的面前時,則依自己的能力以食物、衣服、財物、穀物等來接濟。

 

「行為無過失(anavajjāni kammāni)」──是指受持布薩(uposatha)戒、從事服務、種植園林、造橋等身、語、意善行的行為。

這首偈頌提到了布施、法行、扶助諸親族,及行為無過失的四種吉祥。

 

解釋「避」等的偈頌:

(“Ārati virati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ññamo,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 magalamuttama.

避、離諸惡事,自制不飲酒,

於法不放逸,這是最吉祥。)

 

「避(ārati)」是指在見到諸惡的危害而心不喜樂。「離(virati)」是指由身、語而離諸業門。

 

「諸惡事(pāpā)」是指:「居士子,殺生是業染,不與取是業染,欲邪行是業染,妄語是業染。要捨離這四種業染。 」

 

「自制不飲酒(majjapānā sayamo)」這即是先前所說的「離放逸原因的榖物酒、花果酒和酒類」的同義詞。由於飲酒時,既不知義,也不知法,對母親作障礙,也對父親、佛陀、獨覺佛及如來的弟子作障礙,在現法受呵責,來世投生惡趣,並且在後後世瘋狂,因此佛教徒不應飲酒。

 

於善法不放逸(dhammesu appamādo)是指:「對所修習的諸善法不恭敬地做、無恒心地做、做不完成、染著的生活、不想要做、無責任感、不習行、不修習、不多作修習、不決意、不努力、放逸。凡如此的放逸、放縱、懈怠性,這稱為放逸。 」

 

這首偈頌提到了離諸惡事、自制不飲酒,及於善法不放逸的三種吉祥。

 

解釋「恭敬」等的偈頌: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i ca kataññutā,

kālena dhammasavaa, eta magalamuttama.

恭敬與謙遜,知足與知恩,

適時聽聞法,這是最吉祥。)

 

「恭敬(gāravo)」是指對應當敬重的佛陀、獨覺佛、如來的弟子、親教師、戒師、母親、父親、哥哥、姊姊等,給與適當的敬重、尊重、禮敬。

「謙遜(nivāto)」是指謙卑的心、謙遜的態度。擁有這謙遜的人是破除慢、破除自大的,猶如擦腳布一般,猶如被截斷角的公牛一般,猶如被拔去毒牙的毒蛇一般,溫和、親切,及容易與他交談,這即是謙遜。

 

「知足(santuṭṭhi)」是指對諸四資具的知足,而這有十二種。即是:在袈裟方面有依獲得的知足、依體力的知足,及依適宜的知足三種;在食物、住處、藥品方面也同樣地各有三種。

 

「知恩(kataññutā)」是指凡對自己所做的,無論少或多的助益,一再地憶念而了知。再者,由於保護諸生物免於地獄等苦,因此對眾生有多所助益的福德,憶念那些助益當知為知恩。

 

「適時聽聞法(kālena dhammasavaa)」是指當在有掉舉俱心,或被欲尋等其中之一所征服時,為了要去除它們而聽聞法。再者,當在前往善友處聽法時可以去除自己的疑惑,在那時聽法當知即是「適時聽聞法」。

 

這首偈頌提到了恭敬、謙遜、知足、知恩,及適時聽聞法的五種吉祥。

 

解釋「忍辱」等的偈頌: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 magalamuttama.

忍辱、易受勸,得見諸沙門,

適時討論法,這是最吉祥。)

 

「忍辱(khantī)」是指容忍的忍辱。假如比庫擁有忍辱,當人們以十種辱罵事來怒罵時,或者以殺、綁等來惱害時,他即猶如沒聽到、沒看見時一般,保持不變,猶如忍辱主義者一般。

 

「易受勸(sovacassatā)」是指當他人如法的勸告時,不做出支吾其詞、保持沉默,或思考對方的德行與過失,而是極度的尊敬、恭敬與心謙卑地說出:「善哉(sādhu)」。

 

「得見諸沙門(samaṇāna dassana)」是指前往、奉侍、憶念、聽聞、看見已寂止煩惱,已修習身、語、心、慧,擁有最上調伏止的諸出家者。

 

「適時討論法(kālena dhammasākacchā)」是指在傍晚或在清晨兩位誦經的比庫互相討論經,兩位持律的比庫互相討論律,兩位誦阿毘達磨的比庫互相討論阿毘達磨,兩位講本生經的比庫互相討論本生經,兩位解說註釋的比庫互相討論註釋書,或者為了淨化被消沉、掉舉、懷疑所征服的心時而討論,此是適時討論法。

 

這首偈頌提到了忍辱、易受勸、見諸沙門,及適時討論法的四種吉祥。

 

解釋「熱忱」等的偈頌: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dassana,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 magalamuttama.

熱忱與梵行,照見諸聖諦,

體證於涅槃,這是最吉祥。)

 

「熱忱(tapo)」是指以攝護諸根來燒貪、憂等不善法,或者以精進來燒懈怠,擁有那些的人稱為「熱心(ātāpī)」。

 

「梵行(brahmacariya)」是指離淫欲、沙門法、佛教,及道的同義詞。如此在:「捨斷非梵行(brahmacariya)而成為梵行者 」,如此等以「離淫欲(methunavirati)」稱為梵行。在:「賢友,你是否依世尊而住於梵行(brahmacariya)?是的,賢友。 」如此等以「沙門法(samaadhamma)」稱為梵行。在:「惡魔,只要我的梵行(brahmacariya)還沒有在眾人中成就、繁榮、廣布之前,我將不會般涅槃。 」如此等以「佛教(sāsana)」稱為梵行。在:「比庫,這八聖道支為梵行(brahmacariya),即是:正見、…… 」,如此等以「道(magga)」稱為梵行。在此除了「道」含攝在「照見諸聖諦」外,其餘的一切都是適宜這裡梵行的涵義。

 

「照見諸聖諦(ariyasaccānadassana)」是指四聖諦;即以現觀而見道。

 

「體證於涅槃(nibbānasacchikiriyā)」在此阿羅漢果為「涅槃」的意趣。由於出離以稱為叢林的渴愛,而出離了該五趣叢林,因此稱為「涅槃」。證得或省察該涅槃的道果稱為「體證」。

 

這首偈頌提到了熱忱、梵行、照見諸聖諦,及體證涅槃的四種吉祥。

 

解釋「雖觸世法時」等的偈頌: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 yassa na

kampati,

asoka viraja khema, eta magalamuttama.

接觸世間法,心毫不動

無愁、染,安穩,這是最吉祥。)

 

「接觸世間法,心毫不動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 yassa na kampati)」是指當在被利養、無利養、聲譽、無聲譽、貶抑、讚揚、樂、苦等八世間法 所接觸、所覆蓋時,其心不動搖、搖動、震動。然而接觸這些時,誰的心是不動搖的呢?諸漏已盡的阿羅漢,而非其他人的心。

 

「無愁(asoka)」只是指漏盡者阿羅漢的心。這即是在:「愁、憂愁、憂愁性、內愁、內遍愁、心被侵蝕 」等方法稱為「愁」,而沒有該愁為無愁。

 

就如無愁,無染與安穩也同樣地只是指漏盡者阿羅漢的心。由離去貪、瞋、癡的染為「無染(viraja)」;並且由欲、有、見與無明四軛的安穩為「安穩(khema)」。

 

這首偈頌提到了對八世間法不動的心、無愁的心、無染的心,及安穩的心四種吉祥。

 

解釋「此等」等的偈頌: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 gacchanti, ta tesa

magalamuttamanti.

此等實行後,各處無能勝,

去各處安穩,是其最吉祥。」)

 

「此等(etādisāni)」──即是這些我所說種類的「不結交愚人」等。

 

「實行後(katvāna)」──即做了後;實行後與做了後及奉行後。

 

「各處無能勝(sabbatthamaparājitā)」──即在分為五蘊魔、煩惱魔、行作魔、天子魔一切處的四種敵人,一種也無法擊敗;即是自己戰勝了四種魔而說的。

 

「去各處安穩(sabbattha sotthi gacchanti)」──即實行了這些吉祥,戰勝了四魔,並且無論在站著或行走等,在此世或他世的一切處,他所前往都安穩的;由親近愚人等,則可能生起諸漏、惱害、苦惱;當沒有那些而安全前往時,即稱為無災難、無禍害、安全、無怖畏的前往。

 

「是其最吉祥(ta tesa magalamuttama)」──「天子,請學取:『當如此實行這些時,由於他們去各處都安穩,因此該不結交愚人等三十八事,如此等諸行相是最上、殊勝、最勝的吉祥。』」

 

當佛陀做了結論,在開示結束時,有一兆 位天神證得阿羅漢,有阿僧祇位天神證得入流、一來、不來果。

 

在第二天,佛陀告訴阿難長老說:「阿難,昨夜有一位天神來到我面前,問了有關吉祥的問題,當時我開示了三十八種吉祥。阿難,學取這吉祥的法門,學取後誦給比庫們聽!」長老在學取後就誦給比庫們聽。而這是導師們輾轉相傳而來,並傳到今天的。只要天與人對眾人、眾多眾生善演說這三十八種吉祥事,當知如此這清淨的梵行就會成就、繁榮、廣布。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只能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