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臺北維鬘學會的居士問:因為參加了今天的研討會,我也可以感受到南傳佛教跟北傳佛教有很多的差異,這個我覺得是一種落差,跟我以前所想像的、我所學的,的確是有落差的。

第一點,我想請問尊者:依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來看,好比剛剛提到的《金剛經》這一本經,到底是有甚麼疑問的地方?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因為我們是在家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研究三藏,我們所希望的就是能夠透過佛法的修習,透過戒、定、慧的修學,能夠減少我們的煩惱。

我不敢說入涅槃,起碼在這一世裡面,能夠活的解脫自在。我想說依南傳佛教的教法,如何來教導一個在家人學習到降伏煩惱,得解脫之道?

就像現在我們經常在北傳佛教的教法裡,師父常會講說:你沒有智慧,你去念佛好了,你去拜佛禮佛好了。當然我知道這是一種方便,依我們多年的學佛,我們希望都能瞭解教理,藉此機會,我就請問尊者這兩個問題,請尊者慈悲回答!

覓寂尊者回答:在南傳佛教佛教的巴利三藏裡並沒有《金剛經》這部經。對於這點,在座應該有很多人知道才對。

 

 

事實上,由於把這件事講出來,很多人會不喜歡聽。我們也知道,這是一件很難處理的事。因此我們才講,宗教之間要互相尊重!

 

 

其實不只是《金剛經》而已,而且還有很多經典也不在巴利三藏裡面,只是我們不適合在這裡講而已,因為講出來會有許多是非,而且也不需要。

宗教之間應該是要互相尊重的。

 

 

假如你是如此修的,這樣子就好了;如果你有想要改變,就改變吧!如果不希望改變,就很難了。

 

 

大約在十幾年前,個人就講了一些話:有些人之所以會學習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知識分子,他們閱讀了佛教歷史,讀了之後對原始教法有信心。

 

 

第二種人是因為他們相信師父話,師父這麼講,他們就這麼信、這麼做。

 

 

對於閱讀了佛教歷史而來學習原始教法的人,通常他們是以北傳佛教的方式來學習原始佛教的,而且他們在臺灣通常所閱讀的典籍與南傳佛教佛教國家的佛教徒所讀的典籍並不一樣。他們通常是看了一些像印順法師的書,看了之後想要學習原始佛教,想要學《阿含經》。

 

 

因此,臺灣大部分學習原始教法的人,真正學習南傳佛教佛教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學習原始佛教、學《阿含經》、 研究《阿含經》的,而研究南傳佛教佛教的人很少。

 

 

臺灣有少數的緬甸華人,其實他們所學的佛教是比較雜的。臺北中和、永和那裡的緬甸華人,他們大都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道教雜著學的。因為他們長期居住在海外,而且他們學佛的基礎不一定學到怎麼樣的程度。

 

 

所以,一種是經由瞭解佛教的歷史,想要學習不一樣的;而另一種則是因為相信師父話而學南傳佛教或是學原始佛教的,因此他們才轉過來學習南傳佛教或是學原始佛教的。

 

 

世間本來就是很難圓滿的。對於你所問的問題,由於我們不宜去批判或評論,只能站在我們南傳佛教比庫的立場對你們說:在巴利三藏及註釋書裡並沒有相關的經典,沒有這部經典。這樣對大家可能比較不會造成傷害。

 

 

關於南傳佛教的三藏,元亨寺翻譯並出版了《漢譯南傳大藏經》,共有七十冊。這七十冊除了三藏之外,還包括許多藏外的典籍,但三藏的註釋書並沒有翻譯出來。關於註釋書的部分,只是翻譯了《律藏註》的外序因緣(Bāhiranidāna)而已,也就是《一切善見律註序》。

 

 

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去查查看有沒有相關的這部經!其實是沒有的。不僅如此,即使在《阿含經》裡也沒有相關的經典。

 

 

在座當中可能有些人是知道這件事的,但有些人可能就不知道了。

因此,我們只要互相尊重就好了。

 

 

接著,我們要談在家人要如果降伏煩惱的問題。

關於這點,原本是很重要的課題!

 

 

煩惱到底是怎麼樣的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瞭解以下的問題:為甚麼我們會受苦?為甚麼我們會死亡呢?

到底為甚麼有情眾生會受苦、會死亡呢?因為有出生。

我們要知道它的根、它的原因在哪裡。

個人在馬來西亞開示佛法時,常常會向他們講述這個課題。

例如:當有人去世了,家屬前來邀請我們去為亡者做超度、誦經等等。我們就會向他們說:佛教沒有在做超度的這種做法。

 

 

佛陀是不會幫亡者做超度的。

 

 

佛陀神通廣大,他的能力是非常廣大的,而且完全斷除了所有煩惱。

佛陀是非常慈悲的,但他的神通廣大並不是無所不能、所有的事都可以達成的。

 

 

如果佛陀可以為在地獄受苦的眾生誦誦經或運用神通就能把他們變出來。是否有這種可能呢?這是不可能的!

 

 

由於業的關係,所以他們會投生到地獄道裡受苦;由於業的關係,所以他們會投生到餓鬼道裡受苦。當佛陀看到他們在受苦的情景,有時候還會微笑,佛陀看到他們竟然會造這樣的惡業,然後使他們受如此的痛苦。

 

 

佛陀並無法使受苦的眾生變成不再受苦。這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佛陀親自誦自己所講述的經典,也無法使受苦的眾生變成不受苦,怎麼可能有出家人或在家信徒誦誦經就可以把他們全都超渡了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如果亡者他們自己的心改變了,才有可能使他們獲益的。

在《小誦經註》裡講述了賓比薩拉王為他九十二劫以前的親戚們布施佛陀與僧團,當在為他們做功德時,這些餓鬼因為如此的布施功德而脫離痛苦的故事。

 

 

我們應該要瞭解為甚麼這些餓鬼能夠脫離痛苦。並不是迷信的!

在世的親戚幫投生為餓鬼的親戚做功德、幫他們做布施只是一種助緣而已;這些投生為餓鬼的親戚隨了喜,他們的心改變了,由於他們的心改變,而說出:「sādhu! sādhu!(薩度!薩度!)」。

 

 

如果不會講「sādhu!」,也可以講:很好!很好!由於他們很想要脫離餓鬼之苦,在看到親戚為自己做布施時,非常的高興,因此善業就生起來了。

 

 

由於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已經報得差不多了,而再累積一些善業,因為供養佛陀與僧團因緣,又隨喜說出「sādhu(薩度)」而生起歡喜心。

 

 

這些投生為餓鬼的親戚由於賓比薩拉王指定為他們做布施,由於這個緣故,就脫離餓鬼的痛苦了。

 

 

這並不是佛陀運用神通力或為他們誦經的結果。

 

 

其實佛陀自己為他們誦經也是沒有用的,無法經由佛陀的誦經就能使他們脫離餓鬼之苦。如果只憑佛陀誦經就能使他們脫離餓鬼之苦的話,佛陀就不慈悲了。因為世間還有那麼多餓鬼在受苦,佛陀都不慈悲,不誦經來超度他們。

 

 

這是不可能的!由於業的關係,我們會受苦。

因為我們有出生,所以我們會受苦。

 

 

為甚麼我們會出生呢?

因為有煩惱。

所以我們要抓住這些「根」!

剛剛所問的就是根,而「根」就是在指原因。

 

 

四聖諦裡面有: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而剛才所問的問題就是集聖諦;而煩惱就是集聖諦。

 

 

為甚麼我們會痛苦呢?痛苦是結果;原因就是煩惱。

 

 

關於這四聖諦,我們應該把它給釐清楚!

 

 

這四聖諦是在佛教教法裡最簡單、最基本、最基礎的部分。

 

 

為甚麼我們會受苦呢?原因就是煩惱。

 

 

如何去除煩惱呢?就是要修習八支聖道。

 

 

因為滅聖諦就是斷除煩惱,也就是涅槃。因此斷除煩惱方法就是八支聖道。

 

 

煩惱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違犯性的煩惱(vītikkama)。

當人們去罵人、殺生等等,例如:看到一隻蚊子不喜歡,就把牠打死,這是違犯性的,煩惱強到透過身體來攻擊、透過嘴巴說出口來罵人,這稱為違犯性的煩惱。

 

 

第二種煩惱是指浮現在心裡的煩惱(pariyuṭṭhāna纏),古代把它翻成「纏」,糾纏的纏。

「纏」這個字,許多人直接看,會看不懂,因此把它解釋為浮現在心裡的煩惱,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浮現在心裡的煩惱是怎麼樣的呢?例如:在打坐的時候,想起今天所吃的美味食物,或是想到今天所看到的美女等等,浮現在心裡面的,浮動著貪、瞋等種種煩惱。由於這只是浮現在心裡而已,還沒有強到要去殺人、要去把那隻蟑螂給打死,只是浮現在心裡,還沒有採取行動,這叫做浮現在心裡的煩惱。

 

 

另外還有一種叫隨眠煩惱(anusaya潛伏性煩惱)。這是大家經常會遇到的;其實還有煩惱,還沒有斷除,但平常並沒有跑出來。

 

 

有些人會講說:我好像沒有煩惱了。其實他並不是真的沒有煩惱,而是他的煩惱好像睡著了一般,所以叫做隨眠,這是一種潛伏性的煩惱。

 

 

對於投生到梵天界的天神,他們的欲貪和瞋恚是不會生起來的,他們不會生氣。因為在梵天界裡,他們的欲貪和瞋恚等煩惱就好像睡著了一般,不會生起來,而且是完全自動地不會生起來。只有當他們再度投生到欲界時,那些煩惱才會再度生起來了,所以叫做隨眠。

 

 

這三個層次的煩惱可以用三種方法來對治、來處理。

第一種對於違性的煩惱,我們鼓勵大家要受持五戒,要有德行。持守五戒就不會隨意殺生,太粗的煩惱就可以把它降伏。

 

 

對於第二個層次浮現在心裡的煩惱,就要用定力來對治它。修定就可把浮現在心裡的煩惱給壓住,但不是斷除,而是把它們給壓起來,也就是所謂的鎮伏(vikkhambhana)。

 

 

當禪修者進入初禪一個小時,欲貪、瞋恚、掉舉、昏睡、疑這五蓋是暫時不會生起來的;但假如他的定力退失或不如理思惟,這些煩惱又會再度生起來。定力所能對治的煩惱,古代把它翻譯為鎮伏,就好像把它給壓住一般。

 

 

關於定力,當禪修者的定力到了一定程度時,許多煩惱就自動不會生起來了。

 

 

因此,有些修行者在修到一定程度時,他會誤認說:我已經證得阿拉漢了。

 

 

事實上,他並不是真的證得阿拉漢,他的煩惱只是暫時壓住而已,但他並不知道、不瞭解。

 

 

在斯里蘭卡古代幾位長老誤認為自己證得阿拉漢的故事。在《清淨道論》裡就記載了一位名叫大龍(Mahānāga)長老,他認為自己在六十年前就證得阿拉漢了,但他的弟子法施(Dhammadinna)阿拉漢解讀到他老師的心。

 

 

有一天在他打坐的時候,他檢查他的老師是否已經證得阿拉漢了,但他發現他的老師還是凡夫。他想:如果我沒有去幫我老師的話,他將會以凡夫的身分去世。因此他就去幫他的老師。

他的老師止觀很好,煩惱壓住了六十年之久。

 

 

在《增支部註》也提到古代斯里蘭卡大提舍(Mahātissa)大長老的故事,他在出家受戒不久後就證得了四禪八定,由於定力而鎮伏了煩惱有六十年之久沒有生起,他也認為自己在六十年前就證得阿拉漢了。

 

 

由於禪定或觀禪的力量而誤認自己已經證得聖道、聖果,其實這種情況在佛陀時代就有發生過了,對比庫來講,他並沒有犯大妄語戒,這稱為增上慢(adhimāna),也就是高估自己的修行境界。

 

 

過去我們臺灣也有幾個在家居士認為他們已經證得阿拉漢了。其中有一個李居士後來生了重病,都快死了,之前所鎮伏的煩惱生了起來,才知道自己並沒有證得阿拉漢果。後來他才發現:我生了重病才知道煩惱是控制不住的。

 

 

這是經由定力而把煩惱給暫時壓住而已。

這些是很微細的,許多人並不瞭解。

 

 

就像古代斯里蘭卡的大龍長老,他教了很多弟子證得了阿拉漢,而且他是非常精通教理的,甚至還會發生這種情形。

 

 

因此,就像雷迪西亞多等有些緬甸的長老,他們認為由於發生過這種案例,就會要求他們的學生一再地去檢查自己修行的境界,而不要隨便向別人講說自己所證得的境界。有些緬甸長老會要求弟子再修三年,一再地檢查自己的業處,而不要隨便向別人講說自己所證得的境界。

 

 

帕奧禪師就會要求他的學生要去檢查心和心所,這是很重要的。當禪修者修到觀禪的後面觀智階段,要去檢查這些煩惱有沒有斷除?會不會再生起來?

 

 

有些人在講阿毗達摩、研究阿毗達摩。阿毗達摩最好不要只是當成一種知識來研究,把它運用在修行上會比較好一點。這些阿毗達摩的理論,帕奧禪師是把它教導運用在禪修上的。

 

 

很多人會講說,阿毗達摩太複雜了。由於只是把它當成知識在研究,這並不大好,所以我們把它提出來。

 

 

接下來,第三種隨眠煩惱要用甚麼來對治呢?隨眠煩惱要用智慧來斷。

真的要處理隨眠性的煩惱是慧。剛才我們有講到,智慧的近因是甚麼?是定。

 

 

因此,想要修慧,必須有定力為基礎。為甚麼呢? 因為有好的定力、有智慧之光,才有強的心力。有定為基礎再修觀,能開展出很敏銳的觀智。

 

 

當然有些人巴拉蜜很好,他們不用修到禪定就能證得聖道、聖果,但他們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定力;如果沒有定力的話,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因此要有一定程度的定力。

 

 

如果有深的定力,那是更好的;深的定力可以使心更敏銳。他那敏銳的定心,再經由「觀禪(vipassanā維巴沙那)」的「觀智」來斷煩惱。

 

 

這裡所講斷煩惱,是真的根除。

在證得入流道時,就斷了三結,斷了之後是完全不會再生起來的;在證得一來道時,再使那些貪、瞋、癡煩惱更稀薄一點,使更微弱;在證得不來道時,就斷了所謂的五下分結;而在證得阿拉漢道時,則斷了五上分結,所有的煩惱都在證得阿拉漢道時,全部斷盡了。

 

 

由於證得阿拉漢的人沒有煩惱了,所以死亡之後就不會再有出生了。

 

 

有些人會認為說,他們不是神通廣大嗎?佛陀般涅槃後不是可以運用神通再出來嗎?

這是不可能的事!為甚麼不可能呢? 因為當佛陀或阿拉漢般涅槃後,他們的心和心所是不會再生起的。由於沒有心,所以是不可能運用神通的。

 

 

有些人會誤解,以為佛陀般涅槃後,還可以運用神通再來我們這個世間。

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是這樣的話,成佛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是這樣的話,證得阿拉漢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為甚麼佛陀要教導弟子們證得阿拉漢呢?為了要解脫生死輪回。

為甚麼要解脫生死輪回呢?因為有出生就有痛苦。不好意思!今天所講的,可能與大家心裡所想的不大一樣。

 

 

 

 

居士問:Bhante(尊者)您好。您今天講了關於四種菩薩與十巴拉蜜的差別。我在這裡有個問題是關於這十巴拉蜜的部分。

像法師有講說:十巴拉蜜是由於大悲心和方便善巧智而生起的。

出自於這個部分,每個人在十巴拉蜜當中,都有些比較相應的部分。

像我們假設把這個當成修行主幹的話,是否我們把比較相應的部分去做精進,還是說我們要用整體來看十巴拉蜜,然後再來加強?

覓寂尊者回答:對於十巴拉蜜修行的例子,我們可以在《本生經(Jātaka)》及《所行藏(Cariyāpiaka)》裡看到。

 

 

這些故事是我們的菩薩果答瑪佛陀成佛前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修習、累積十巴拉蜜的事蹟。

 

 

例如:我們的菩薩投生為維山達拉(Vessantara)王子的時代,他的巴拉蜜已經累積到快要圓滿的最後一世,所不足的是布施巴拉蜜。所以那一世他以修習布施巴拉蜜為主,他特別加強布施巴拉蜜。

 

 

那一世他把布施巴拉蜜修到完全圓滿,而且他所有的巴拉蜜已經修到圓滿,只等著時機成熟而成佛而已。

 

 

後來他成為維山達拉(Vessantara)王,去世之後投生到都西答天,成為我們一般所講的「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處是最後的第二生;成佛的那一世為最後一生。

 

 

關於你所要問的,對於一般還沒有被授記的人,應該要如何修行這十巴拉蜜?或是對我們的生死煩惱有沒有幫助?

 

 

原本這十巴拉蜜是針對菩薩在修的,這是成佛的菩提資糧;但對一般佛教徒而言,我們也要累積斷除煩惱的資糧。

例如:布施重不重要?對於還有生死輪回的人來說,布施也是很重要的。為甚麼呢?如果沒有布施的話,就沒有福報。

 

 

沒有福報會有甚麼問題?對於一個自私的人,如果今生自私,不造任何福業,下一世要修行的話,就會缺少助緣。

就會有我們臺灣北傳佛教經常所說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問題。其實,這是一般世間的講法。

 

 

在我們還沒有證得涅槃之前,如果我們甚麼福業都不修,也不做布施,下一世你們會有福報遇到好的禪修老師嗎?有沒有條件、有沒有因緣可以禪修呢?

 

 

大家可以看到有許多人為了三餐在奔波,他們有沒有辦法好好地修行呢?沒有修福報就會有這個問題,連要修行也沒有機會。

 

 

所以我們要修福業,這是為未來累積福報的資糧。然而大家應當瞭知,如果你們現在真的有修行的條件、有修行的機會,而你們沒有好好把握機會來用功禪修的話,就會錯失了修行的良機!下一世你們是不是有修行的機會呢?這是大家要注意的!

 

 

因此在我們有生之年,不要想說,要期待來世或者幾世之後再來修行;如果現世有好的身體、有好的修行機會,就要好好地把握,不要想說:再過多久之後我才要去修行。

 

 

現代許多人在講「生涯規劃」。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地安排:在我的生命當中,趁著我現在還可以禪修打坐的時候,要怎麼去利用我的生命!我們要思考:怎麼樣對我們自己比較好?大家要去思考這個問題:怎麼樣對我們自己最好?

 

 

當個人在向你們講的時候,個人的心態是在想:怎麼樣對你們比較好?而不是在想:怎麼樣對我自己比較好。你們要想:怎麼樣對你們自己比較好?生命要怎麼用對你們比較有利益?要去思考這個問題,往這個方向走!

 

 

別人要怎麼講,那是人家的事。宗教間本來是自由的,無論佛教史或宗派間,本來就是很難圓滿處理的。在我們南傳佛教裡,就像泰國,剛剛有講到:泰國有些出家人會專門幫信徒灑聖水、解降頭等等。我們去批評他們做甚麼呢?那些出家人只是給他們佛牌、祝福、誦經,就認為他們可以如何得到金錢、財富、愛情、生意順利等等。對於不瞭解佛法的人,就會去相信。人世間本來就很難圓滿的。

 

 

其實我們要改變別人是很難的,應該要先改變我們自己!不要一直想要去改變別人。如果大家去試試看,會發現要改變自己並不容易。因此要改變自己都很難了,何況要改變別人!請先把自己修好,好好地學好,有能力的話再慢慢地去幫助別人。有因緣的話,就做;沒因緣的話,是不能強求的!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責任做好,也要考慮到生命最重要的事。例如:對個人自己來講,自己會想說,還有許多翻譯佛典的事要做。有時候也會跟人家講:未來我要做些甚麼事情。其實,世間是很無常的!出家人甚麼最重要,個人是知道的。如果有一天個人心意改變,想不要做了,那個人或許就會長期在斯里蘭卡禪修了,或許原本的許多計劃就不去做了。如果一直在那邊想:我甚麼事情還沒有做。假如我死了,還有辦法去做那些事嗎?

 

 

因此,該怎麼做,就做吧!不要想說:一定非我不可。世間沒有甚麼事是非你不可的!難道那一個地方沒有你,世界就會因此而毀滅了嗎?如果有一天你要死了,你還執著這些,是會害你的。

 

 

我們在馬來西亞經常會向信徒開示說:一般人自己都快要死了,很多人還是放不開。會想說:我太太還這麼年輕,我死了怎麼辦?我家裡這麼多錢,我死了怎麼辦?我的兒子、女兒這麼小,我死了怎麼辦?

 

 

在死亡前夕,如果你們執著這些,死了之後是會投生到惡道受苦的。為甚麼呢?因為這是與貪相關執著的心。你死時是以不善心死的,這不善的臨死速行心就讓你投生惡道了。

 

 

有些人生病得了癌症,有些癌症在發病時會使他的身體某些部位很痛。對於佛教徒而言,本來是要用如理思惟來思惟各種善法的。但如果他沒有好好地如此用功,而是一直在想著自己身體的病痛,有些人甚至會痛到受不了而自殺。

 

 

自殺有甚麼不好呢?由於大多數自殺的人幾乎都是以不善心而死的,所以很容易墮入惡道。

 

 

例如:有一個婦女的丈夫有了外遇,她一直在想這件事,由於對她的丈夫非常地執著,因此,她一直鑽牛角尖,鑽到最後想不開,自殺了。由於她累積了很多的不善心,她要臨死之前也是以不善心而死的,因此害了她死後馬上投入到惡道,甚至可能墮入地獄裡去受很久的痛苦!

 

 

對於一個愛惜自己的佛教徒而言,瞭解這些是很重要的:怎麼樣的生活方式能帶給自己現世真正的快樂?如何使自己來世比今生還好、更快樂?在臨死之前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呢?

 

 

在臨死之前我們應當思惟自己所曾做過的布施、所持的清淨戒。我們應該把心思想在這些善業上,使自己生起善心;也可以禪修,把心安住在呼吸上,如此一來,他的心就能很平靜地死去,由於他是以善心死去的,所以死後通常可以投生到善道。

 

 

身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把阿毗達摩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上,這樣會比較好。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這些佛法運用在生活上,怎麼對我們自己比較好、比較有利?如何對我們身旁的人比較好、比較有利?請大家不要太迷信!

 

 

對其他宗教,宗教間本來就要互相尊重,不是嗎?由於宗教間本來就有很多不同之處,很多事是很難處理的,如果不互相尊重的話,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對於剛剛所問的十巴拉蜜問題,201211日雷瓦達尊者(Ven. U Revata)在緬甸帕奧禪林給外國禪修者的一場「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圓滿巴拉蜜」開示時,曾開示說:「誰需要圓滿巴拉蜜呢?那些想要止息苦、想要體證佛法、想要如實瞭知實相、想要滅苦的人,他們都需要圓滿巴拉蜜。

那些有足夠的巴拉蜜而想在這一期生命中體證佛法的人,如果付出正確的精進力,擁有正定的話,他們可以在今生體證涅槃。

對於沒有以足夠的巴拉蜜來到這一期生命的每一個人,他們都需要圓滿巴拉蜜,而且不單是在這一生要圓滿巴拉蜜,在未來,仍要繼續修行,直到巴拉蜜圓滿為止。」意思是對於所有要修習解脫道的人而言,修習十巴拉蜜是很重要的。(詳見《生命之省思》的「十種巴拉蜜」)

 

 

然而帕奧禪師用另一種角度來解釋:十巴拉蜜原本是針對菩薩在修習菩薩道、圓滿菩提資糧來講的;對於想要修解脫道,證得阿拉漢果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修習八支聖道。

 

 

當然,如果大家想要累積這些資糧,把它們當成修行的助緣,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對於一般佛弟子想要體證涅槃,解脫生死輪回,真正要修的,我們剛才有講過:核心是八支聖道。這是主力!

如果大家想要把十巴拉蜜當成旁修,當然也是可以,但主力就是八支聖道。在八支聖道裡,正念就是四念處。「正念」佛陀在經典裡教導說,就是四念處。而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保持正念在呼吸上的禪修法門是身念處當中的一種。身念處有十四種修法,而入出息念是第一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