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各位居士,大家好。第五堂課我們的主題是:「佛法問答」。大家有沒有關於佛法方面或是今天討論相關的問題,大家都可以發問。

 

居士問:頂禮Bhante(尊者)。早上Bhante(尊者)有談到說:上座部佛教對於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是維持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尚未制定的學處,不應再制;而已制定的學處不應廢除。」

但是在漢傳的《五分律》中,佛陀也有一段話說到:「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這段話是說,佛陀開示:可以隨著國情的不同,地方風情的所需,對於戒律的針酌一種取捨。為甚麼南北傳對戒律的觀點有那麼大的差異?事實上是南轅北轍。我想請教Bhante:對漢傳所謂「隨方毘尼」的看法!

覓寂尊者回答:關於「隨方毘尼」,在《五分律》裡,確實有這段話;但在我們南傳佛教的《律藏》裡,完全沒提到。意思是,在巴利聖典裡沒有記載類似的內容,佛陀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其實大家可以查閱北傳佛教翻譯成中文的各部《律藏》,例如:《四分律》、《十誦律》、《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在那麼多部律藏當中,也只有《五分律》裡面的其中一個地方有提到而已,其他各部律都沒有提到!事實上,大家可能不大瞭解,在佛法上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

 

我們臺灣人學習南傳佛教的人很少,相較起來,學習《阿含經》的人會比較多一些。印順法師推廣原始佛教,許多知識分子就跟著學習原始佛教。在座的各位可能有很多人也是學習原始佛教的。

 

原始佛教與南傳佛教是不一樣的。為甚麼會不一樣呢?南傳佛教徒學習的是巴利三藏;而臺灣學習原始佛教的人大多學習《阿含經》。如此說來,到底有甚麼不一樣呢?在《阿含經》的四阿含裡面,有很多經典是在南傳佛教巴利三藏裡所沒有的。即使有同一部經,例如:《身念經(Kāyagatāsatisutta,身至念經)》(《中阿含》為:《念身經》)或《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大念處經)》,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相同的一部經,但經文的內容相同的部分大概只有百分之七十而已,還有很多內容不一樣。即使有相同的一部經,其內容都不一樣了;不同的經典,則更不用講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有講,歷史無情。

 

這就是歷史的無情,沒有辦法!如果大家去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那是大約西元五、六百年的時期所流行的,其內容加了很多東西進來,加了很多內容!原本是應該要如此的,但後來一直加入很多經文的內容。其實是不可以隨便亂加的,不是嗎?如果把很多內容一直加進來,就會有很多問題。如果把當時的文化、當時的傳說故事加了進來,會造成現代人無法去分辨:哪一些是原始的經文?哪一些不是原始的經文?就有這樣的問題。

 

因此,這個原則要把握好,五百位阿拉漢所結集的就是這麼多,就是這些內容,不隨便讓人把原始經文以外的內容加進來,否則就會有很多問題。其實,宗教間不只是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而已,即使在不同宗教間,我們也要互相尊重。我們認為,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對於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我們公開來說,都是佛教。這是開門來說的,因為我們要包容,要互相尊重;但如果直接來講的話,就會很傷感情。為甚麼呢?因為有很多問題是很難處理的。到底是甚麼問題呢?因為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對佛陀的定義不一樣;對法的定義不一樣;對僧的定義也不一樣。其實是佛、法、僧三寶的內容都不一樣。

 

這是很大的問題!今天早上我們有簡要地解釋佛、法、僧三寶的內容了,這是南傳佛教的說法。原本我們所皈依的三寶就是這樣的內容,但後來的佛教被加入了許多當時的元素,使得各個傳承連佛、法、僧的定義都不一樣,連三藏也不一樣,而且是完全不一樣!如果大家去瞭解第一次聖典結集,那是佛陀般涅槃後由五百位阿拉漢所結集的。但到了龍樹菩薩的時候,在《大智度論》裡提到的第一次結集,到底有多少位阿拉漢參加結集呢?一千位。

 

而且其故事又加了很多內容進來,加了很多故事出來。或許大家可以去查查看(第二卷:「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拉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大智度論》總共有一百卷,過去我們在佛學院時代就曾經上過,而在一九九四年之前,那一百卷個人並都讀過了,而且還做了筆記。後來個人再讀了很多佛教典籍,對於佛教的歷史與聖典內容有了不同的看法,以致於個人後來幾乎都不碰這些北傳佛教典籍。

 

許多人會說:《大智度論》等佛教典籍很好!很好!但由於其中有很多問題,我們不好去講。因為宗教間本來就是要互相尊重,我們不好去批評。宗教間由於各人的信仰不同,所信仰的宗教、宗派會有所不同,但不應隨便去打擊他人的宗教或信仰,否則會造成很多糾紛來。許些人會說:我們研究出來的結果是這樣的。研究歸研究!因為很多老和尚、很多人修行修很久了,如果隨便去批評那些教法,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來。

 

其實有些問題是很難去處理的;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難題!我們既然學了南傳佛教的教法,就依照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教法來修學就好了;對於其他人所信仰的宗教,應該要尊重,要尊重其他人的宗教信仰!有些人拜王爺、拜觀音、拜媽祖,尊重他們就好了,不需要去批評。

 

其實我們要先把自己給做好,應該要先改變自己!有時候回頭來想一想,我們出家人是佛教的專業人士,自己從一九九○年辭掉工作,讀了四年的佛學院,研究佛法也這麼久了,從出家到現在都已經二十幾年了!雖然自己研究佛法這麼久,但對北傳佛教的三藏,甚至是我們南傳佛教的巴利三藏,自己都沒有學得完整、學得很好!其實在教理上,要把三藏完全讀得通、讀得好,是很難的!例如:我們臺灣佛教界裡的佛學泰斗印順導師,他研究了佛法一輩子,即使研究到這樣,到底有沒有盲點呢?當然一定會有的!過去有我的出家法友,他們是用心研究過印順導師的著作的,他們曾經跟覓寂尊者說:他們發現了印順導師的著作有好幾個錯誤的地方。

 

所以說,要把一個體系的教理學好,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們應該專心把南傳佛教單一體系的教理學好,把南傳佛教的修行法門給學好、修好。出家人學了一輩子,許多人會不小心修錯了。修錯的人是會修錯一輩子的。但大家不知道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是非常嚴重的!這是走錯路!在世間上,走錯路的人無法達到目的地。

 

但修學佛法的人走錯路又是怎麼樣呢?其實,不只是北傳佛教而已,南傳佛教也有這種情況。因為沒有掌握好佛法的要點,許多人修行修錯了,即使修了一輩子,他們所修的方法竟然是無法證得涅槃的方法。因此,很可惜!沒有辦法,世間就是這樣!在宗教間通常有這樣的情形,沒有人會承認說:我們的教法不對,你們的教法才對;我們是邪門宗派,你們才是正派宗教。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互相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原因。因為沒有人會認為:我信仰的宗教是錯的,你所信仰的宗教才是對的;我是邪見,你是正見。

 

大家都會說:我是正見,你是邪見。宗教間就有這樣的問題!因此要互相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否則的話,會有很多是非。有些人就會想要去跟他人辯論,這個意思是指要去跟人家辯「我才是對的」。原因就是沒有從自己改變起。佛教徒應該要想想關於我們的佛陀:佛陀為甚麼要成佛?佛陀成佛的目的是甚麼?佛陀為甚麼要開示佛法?要知道,佛陀所開示的佛法是經由他自己修行體證而來的。他之所以教導比庫弟子們,也是希望他們能照著自己所修的方法來修行。

 

就是這麼的簡單。如果真的照著這麼來修、來奉行,佛弟子也是可以解脫生死輪回,也是可以體證阿拉漢的。佛陀教導弟子們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如此。如果修行的方向錯了,目的也是會錯的。

 

許多人只是在繞著外圍走,不向佛法的核心走,當然他們再怎樣走,也是不可能走到目標的。

佛教的中心是甚麼?核心是甚麼?佛教的核心就是四聖諦!在佛法裡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四聖諦。四聖諦包含了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苦聖諦和集聖諦是世間的因果關係;滅聖諦和道聖諦則是出世間的因果關係。四聖諦中的滅聖諦,其實就是在指涅槃。如果想要證得涅槃,這涅槃是果,而因就是道聖諦。因此,如果沒有修習八聖道支,是不可能證得涅槃的。

 

我們要把佛法掌握好!這些看來好像很簡單,可是許多人就摸不著邊。我們把它給釐清出來,就是這個樣子。想要證得涅槃,就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在八聖道支裡有「正定(sammāsamādhi)」。佛陀在經典裡把正定定義為: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佛陀確實有教導正定,不可以說不需要修習正定就能證得涅槃的。帕奧禪師在開示時曾提到,有些出家人會教導信徒說:「不需要修習禪定」。然而佛陀在道聖諦裡面就有開示正定啊!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因為即使你把中文的大藏經翻了幾遍,或許你會發現跟南傳佛教的巴利三藏有交集的並不是很多!所以說,宗教間要互相尊重。因為討論宗派間的問題很麻煩,因此覓寂尊者不太喜歡講佛教史,如果講出實情,會有些麻煩,很難處理,甚至可能造成對立,這是很傷感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