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當時,跋格瓦在馬嘎塔國(Magadha)大臣瓦思咖拉婆羅門(Vassakara Brahmana)離開不久,對具壽阿難說:阿難,你去把依王舍城(Rajagaha)而住的比庫們全部都召集到聚會堂。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答應跋格瓦後,把在王舍城(Rajagaha)而住的比庫們全部都召集到聚會堂,然後前往跋格瓦之處,到了後頂禮跋格瓦並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具壽阿難跋格瓦這樣說:尊者,比庫僧團已集合。尊者,現在請跋格瓦考慮時間吧!
於是跋格瓦從座而起,前往聚會堂,到了後坐在備好的專用座位上。坐下後跋格瓦對比庫們說:諸比庫,我將教導你們不衰退法,注意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經常聚會,多聚會,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和合聚會,和合一起,和合完成僧團事務,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未制定者將不制定,已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照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對長老比庫、年老品德者、出家已久、僧團之父、僧團領袖比庫,恭敬、尊重、崇敬,敬奉他們,並認為應該聽從他們的,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追隨已生起的能導致再有的貪慾,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嚮往於野外的坐臥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各自現起念,讓未來的善行同梵行者前來,已來的善行同梵行者能安住,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七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七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37.諸比庫,我還將教導你們另外的七不衰退法,注意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喜歡事務,不樂於事務,不沉溺於事務之樂,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喜歡談話,不樂於談話,不沉溺於談話之樂,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喜歡睡眠,不樂於睡眠,不沉溺於睡眠之樂,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喜歡於交際,不樂於交際,不沉溺於交際之樂,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無惡慾望,不追隨惡慾望,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無惡友,無惡同伴,無惡結黨,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不以低等的殊勝證量半途而廢,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七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七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38.諸比庫,我還將教導你們另外的七不衰退法,注意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有信心,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有慚,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有愧,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多聞,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勤奮精進,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現起念,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有智慧,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七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七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39.諸比庫,我還將教導你們另外的七不衰退法,注意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念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擇法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精進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喜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輕安覺,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定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捨覺支,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七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七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40.諸比庫,我還將教導你們另外的七不衰退法,注意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無常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無我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不淨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過失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捨斷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離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修習滅想,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七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七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41.諸比庫,我將教導你們六不衰退法,注意聽,作善意之!我要說了!
好的,尊者。那些比庫回答跋格瓦。
跋格瓦這樣說: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以慈愛的身業對待同梵行者,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以慈愛的語業對待同梵行者,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以慈愛的意業對待同梵行者。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對那些如法獲得的如法所得,即使屬於缽中之量,也將如此之所得與持戒的同梵行者無差別地受用、共同受用,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對那些無缺,無破、無斑、無雜、自由、為智者稱讚、無[愛、見等]執取、導向於定之戒,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將對如此之戒與同梵行者以一致之戒而住。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比庫們對那導向聖潔、出離、依之行者能完全盡苦之見,無論當面還是背後,都將對如此之見與同梵行者以一致之見而住,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諸比庫,只要此六不衰退法佇立於比庫中,且比庫們清楚於此六不衰退法,諸比庫,比庫們有希望只興盛而不衰退。
142.跋格瓦住在王舍城(Rajagaha)鷲峰山(Gijjhakūta)期間,多次向比庫們做此法語: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
遍修戒之定,有大果報、大功德;
遍修定之慧,有大果報、大功德;
遍修慧之心,能完全從慾漏、有漏、無明漏的諸漏中解脫。
143.當時,跋格瓦在王舍城(Rajagaha)隨意居住之後,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芒果樹苗園。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回答跋格瓦。
於是,跋格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去到芒果樹苗園。在那裡,跋格瓦住在芒果樹苗園裡的住處。跋格瓦住在芒果樹苗園裡的住處期間,也多次向比庫們做此法語: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
遍修戒之定,有大果報、大功德;
遍修定之慧,有大果報、大功德;
遍修慧之心,能完全從慾漏、有漏、無明漏的諸漏中解脫。
144.當時,跋格瓦在芒果樹苗園隨意居住之後,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那蘭達(Nāļandā)。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回答跋格瓦。
於是,跋格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去到那蘭達(Nāļandā)。在那裡,跋格瓦住在那蘭達(Nāļandā)的布商芒果林中。
註:王舍城(Rajagaha),巴利語Rajagaha,梵語Rajagrha,西元前6世紀時馬嘎塔國(Magadha)的舊首都,現今位置位於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那爛陀縣(Nalanda district),印度比哈爾邦(Bihar)首府巴特那市(Paṭnā)南方102公里處.王舍城(Rajagaha)得名於它被曼塔度(Mandhätu)、大果文德(Mahigowinda)等古代國王佔據而為都;或因它被鷲峰山(Gijjhakūta)等環繞,如被諸國王環繞之家舍。
該城平均海拔為73公尺,周圍被般德瓦山(Pandava)、鷲峰山(Gijjhakūta)、書跋勒山(Vebhara)、吞仙山(Isigili)和方廣山(Vepulla)五座山巒環繞著,就像帳棚一樣,故又稱山棚(giribbaja)。後來賓比薩拉王(Bimbisära)的孫子伍德亞跋德(Udayabhadda)放棄此城,遷都至恒河邊的巴嗒厘子城。
佛陀在世時曾經常到訪此城,城中有最早的佛教寺院竹林餵松鼠處(Veluvana Kalandakanivapa),以及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Jivakassa Komärabhaccassa Ambavana)、鷲峰山(Gijjhakūta)等。
佛陀的兩位上首弟子沙利子(Säriputta)和馬哈摩嘎藍那(Mahimoggallāna)就是在此王舍城(Rajagaha)加入僧團的,佛陀般涅槃當年的第一次聖典結集也於王舍城(Rajagaha)的七葉窟中舉行。
不追隨慾望(na vasam gacchissanti):在此為了四資具的原因追隨護持者的腳步而從村莊至村莊的遊走,這叫做他們追隨那貪愛慾望,對其它為不追隨。
嚮往(sipekkha):直接翻譯為有期待,又解釋為有貪愛、有執著。住在村鎮住處中就算是入禪,一出定即聽到女人、男人、女孩等聲音,他即使已得殊勝成就也會退散。但睡在野外中一醒來即聽到獅子、老虎、孔雀等聲音,由於野外獲得喜悅並觀照它而確定於最高果位。如是跋格瓦稱讚在野外中睡覺也好過在村莊中住處入而坐的比庫。所以緣此理由而說:“嚮往於野外的坐臥處。”
事務(kamma):這裡的事務是指必須完成的工作,例如: 管理袈裟、縫製袈裟,製作針筒、缽袋、肩包、腰帶、濾水器、桌子、踏腳椅、掃把等。有些人會花一整天的時間只做這些事情,這是要避免的情況。但如果只在該做這些事務的時段才去做。比如,該誦經的時段誦經,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履行佛塔平時義務的時段履行義務,該作意(禪修)的時候如理作意業處, 這就不算喜歡事務。
喜歡交際(sanganikarima):一個人不斷結交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只要一個人就覺得無聊,這稱為喜歡交際。
但如果一個人時對行、立、坐、臥四威儀獲得樂趣,就不算喜歡交際。
惡慾望(päpicchä):擁有不值得稱讚之慾望的無戒德者為惡慾望。
低等(oramattakena): 根本不是殊勝的,還是微不足道的。
半途(antara):在尚未證得阿拉漢的半途中。
廢(vosānam):完成的狀態。認為“至此已經夠了”而中斷禪修停滯不前。也就是說:“只要還是戒清淨的階段、維巴沙那的階段、禪那的階段、入流的階段,一來的階段或不來的階段,就不中途停頓,如此比庫們有希望只增長而不衰退。”vosäna意為終結,但若以片語vosänam āpajjati出現,則意為停滯不前,而antarävosänam apajjati意思為半途而廢。
由於般涅槃已經臨近,為了教誨比庫們而不斷重複這段相同的法語。
這裡的戒是指四遍淨戒,心一境性為定,觀慧為慧。遍修戒等:由於佇立於戒才能產生道定和果定,因此通過遍修戒而得大果報、大功德。由於佇立於定才能產生道慧和果慧,因此通過遍修定而得大果報、大功德。由於佇立於慧才能產生道心和果心,因此通過遍修它們而完全從諸漏中解脫。
那蘭達(Nāļandā),巴利語Nāļandā,梵語Nālamdā,今址位於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那爛陀縣(Nalanda district)以北12公里的Bargaon村。 那蘭達(Nāļandā)意為“施無厭”,據說菩薩過去生為國王時曾建都此地,樂善好施,故美其德號施無厭。佛陀上首弟子沙利子(Säriputta)尊者的出生地和般涅槃處村(Nälaka)即在其附近。
西元4世紀於此建成了那爛陀大學,後來發展成為古印度聞名的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
唐代玄奘大師即曾到此留學五年之久(631〜636年)。唐義淨在其《南海寄歸內法傳》一書中詳細記載了當年寺僧的生活和修行細節。
1193年突厥穆斯林軍隊攻入那爛陀大學,毀壞建築、焚燒圖書、屠殺僧眾,那爛陀大學淪為廢墟。1871年開始遺址被發現並陸續挖掘,昔日建築規模重見天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