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條學處裡面,律藏就繼續解釋這一條學處的內容:其中的故意是指存有心意、存心知道;取人命呢?這裡的取是斷取命根、破壞生命;而人是指manussa從母胎第一個心識開始,或者說從最初的識生起開始直到死亡,這一段期間的生命就稱爲人,所以這裡的人就包括從受精、結生那一刻開始並不是說從出生才開始,其實在母親子宮裡面也稱爲人。如果從勝義諦上來說,就是命根。或爲其尋找並持有殺器這是包括他去找劍啊、槍啊、木柴啊、石頭啊、刀子啊、繩子啊等等或者讚歎死亡的美好。
讚歎死亡的美好包括了兩種:
一種是明白的告訴他生命的不好,生命的過失,勸他放棄生命。
另外一種是對於死亡讚歎:“活著是怎麼樣的苦,死是多麼的美好!”或者勸告死,勸告死是指:“你去拿刀自殺吧!”、“你去喝毒藥吧!”、“你用繩子上吊吧!”等等,這些都稱爲勸告死。
“唉!男子” ,“爲甚麼如此痛苦活著?”意思是指擁有生命的話確實很痛苦:對於有錢人來說,貧窮的就是苦的;對於天界來說,人間就是苦的;對於正常人來說,手腳被砍斷、耳朵被割、鼻子被割都是苦的。所以在這裡,這位比庫才會讚歎說:“死了比活著更好!”
如此之心意、心思維就是他有這樣的念頭,有這樣的思。以各種方法就是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讚歎死的美好是指顯示活著的過失,活著的痛苦。
或勸告死。就是勸對方用某一種方法去死,這也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就好像一塊大石頭剖成兩半,你想要把它們合在一起,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比庫故意取人的生命,他即非沙門,即非釋迦子。
不共住就是他不再和比庫履行誦戒和做甘馬kamma (巴利語kamma僧團表決會議),他已經不再屬於比庫的一員了。
故意奪取人命的殺人方法可以分爲六種。
第一是親手殺,在殺的時候,自己用身體或身體所連接的物品(例如:拿著棍或拿著刀、拿著槍、矛等)來攻擊,就稱爲親手殺。
第二是投擲,是爲了殺的目的而站在遠處,置身遠處,以身體或身體連結的物品(例如:射箭、擲槍、用機械、丟石頭、舉槍射擊)它不是說面對面,而是站在遠處殺人的。
而投擲殺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定殺(有指定的攻擊對象),一類是不指定殺(只要見到就殺而沒有特定的攻擊對象)。
第三種是命令:命令他人說:“你去殺死某某人。”這就稱爲命令殺;命令殺又可以分為依對象、依時間、依處所、依武器、依姿勢跟依所做的差別有六種。
依對象就是比庫命令他人說:“你去殺死某某人。”但是那位被命令、被教唆的如果殺錯了人,那麼這位命令的比庫就犯了土喇吒亞thullaccaya (thullaccaya粗罪),但是那位被命令的如果是比庫的話就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那麼如果照著命令殺死成功,兩位比庫都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
對於時間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比庫命令一位比庫說:“你在餐前(假設是早餐)把他殺了。”結果被命令的比庫在早餐之前把他殺了,結果兩位比庫都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如果被命令的比庫在前一天或早餐之後,不是在那個時間殺了人,那位執行殺人的比庫就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這位命令的就犯了土喇吒亞thullaccaya。
對於場所、武器、姿勢、所做的差別,這個也是一樣。例如:命令說:“你用這個武器去殺!”結果他用另外一種武器去殺,那麼這也是這樣來判斷。
第四種是設定,是指想要殺人的比庫去設一些陷阱,例如說他去挖坑洞、去放毒刺啦、去附近放置一些武器機關啦、或者去水井裡面投擲毒藥啦等等..去殺人,那這個就稱爲是設定殺。
第五種是咒所成,也就是用咒語殺。咒殺就是例如有的人會念咒語,或者說有些人會養小鬼,或者說放蠱啊、下降頭啊、念咒語讓屍體去殺人的起屍鬼啊,用這些邪門歪道的方式去殺一個人。
第六是神變所成,這是指運用業報所生的神變,與生俱來的神變,所擁有的神通去殺人。殺人的方法就有這六種。
那麼在甚麼情況下構成殺人呢?同時具足五種情況下就構成殺人。
第一屬於人類的生命,也就是對方是人類;
第二是生命想,你知道對方是活著有生命的人;
第三是有殺心,想要對方死;
第四是行動,行動就包含了上述的六種行為,還包括了讚歎死和勸告死;
第五是對方因爲以上有殺心和行動的條件而死亡,所以殺生、殺人就是由於這五個條件構成的。
那我們再舉幾個律藏裡所講的幾個例子,按照一般的例子來說,殺人的行爲,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決對不會去做,但是並不說不可能發生。有很多時候,一個出家人在不知不覺,因爲無知、愚癡,很有可能造了殺人的惡業,違反了這一條學處。怎麼有可能呢?例如:這位出家人去讚歎死,去勸告死。在律藏裡面就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當時有一位比庫他生病了,那些比庫們很同情他,就用憐憫的心去讚歎死去的美好。那一位比庫就因爲賢友們都讚嘆死亡,結果就放棄了生命,就這樣死了。當這一位生病的比庫死了之後,那些比庫就生起了後悔心無法禪修。他們這麼想:“bhagavatā sikkhāpadaṃ paññattaṃ,kacci nu kho mayaṃ pārājikaṃ āpattiṃ āpannā. ”跋格瓦已經制定了學處,這樣我們豈不是也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他們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跋格瓦。跋格瓦說:“Āpattiṃ tumhe,bhikkhave,āpannā pārājika. ”諸比庫,你們已經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
這裡就講到,如果對方病重、病危的時候,哪怕你是用同情的心想讓他早一點的死去,快樂的死去,這樣也是屬於殺人。爲甚麼?因爲他構成了五個條件:因爲對方是人;你也知道對方是人;你有了希望他死的殺心maraṇa(死)、ādhippāya(意圖),你的動機是想要讓他死;你用行爲或者是語言;然後對方因此而死,這個就是鼓勵、讚歎死亡的美好。
所以現在有很多的出家人,他們在扮演著臨終關懷的角色,一定要很小心。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自己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自己在殺人了。
如果一個比庫看到病得很重的善良人而同情他,希望對方死,對一個行善法的人述說天界多麼快樂,去讚歎那個世界的快樂。如果那個善良人聽了比庫的話:“你不要執著自己的生命,這個身體只是臭皮囊,你早一點放棄它吧!” 。“你死了之後,可以投生到那個快樂的世界,你趕快去那裡吧! ” 。不論那位比庫是勸他放棄生命或者是讚嘆死亡後的美好,如果對方相信比庫的話而採取任何的行動,哪怕是絕食或放棄醫療,那麼這一位去做臨終關懷的比庫也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他也是殺人了。
在律藏裡面有幾個例子:
有一位比庫,他經過一處刑場,這時候刑場裡正好在處死一些罪犯,有一些處決後的罪犯還在劇痛中呻吟或哀嚎。這位比庫就對劊子手這樣說:“賢友,不要讓他們這樣痛苦,你就很快地給他們攻擊斃命吧。”
劊子手就這樣說:“好的,尊者。”說完後,就很乾淨俐落地把犯人殺死了。
後來,這一位比庫就開始後悔了,就過去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聽完後說:“Āpattiṃ tumhe,bhikkhave,āpannā pārājika”你犯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共住。
後來還有一位比庫,他也是去刑場那裡對執行的劊子手這樣說:“你很快的把他殺死,不要讓他痛苦。”
劊子手回他說:“我爲甚麼要聽你的話呢?我才不想照你的話去做,我只是來執行上司交代的命令!”於是劊子手沒有照著比庫的話一刀殺死死囚,而是慢慢凌遲。後來這位比庫心生後悔,他就跑去問佛陀,佛陀說:“Anāpatti,bhikkhu,pārājikassa. Na ca, bhikkhave, appaṭivekkhitvā āsane nisīditabbaṃ; yo nisīdeyya,āpatti dukkaṭassā. ”沒有違反巴拉基咖pàràjika,但是你犯了惡做dukkaṭa。
另外有一個男子因為犯了重罪,他的手腳都被砍斷了,他的家人們看著他很痛苦都圍繞著他哭泣。這個時候,有一位比庫就對他的一位家人說:“居士啊!你是不是希望他馬上能死去呢?”“啊!是的,我們希望他早一點死,他現在真的很痛苦!”於是這位比庫就對他說:“既然這樣,你給他喝起司吧!”後來家人們就給他吃起司,這一位重罪的男子當場就死了。然後這位比庫心生懊悔,他去問佛陀,佛陀說:“āpattiṃ tvaṃ,bhikkhu,āpanno pārājika. ”這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共住。
然後另外還有一位男子,手腳也是因為犯了重罪被砍斷了。有一位比庫尼她看到了,她也是於心不忍就問這位男子的親戚說:“你是不是想要讓他也能夠早一點安心的死去啊?”“是啊!我們都希望他早一點死去。看著他現在這麼痛苦……”“這樣的話,你給他喝酢漿草汁。”於是男子的親戚就給他喝酢漿草汁。後來這位比庫尼生起了後悔心,就去告訴給其他比庫尼們知道,這些比庫尼就去告訴比庫們,然後那些比庫又去告訴了佛陀。佛陀說:“那位比庫尼有違反了巴拉基咖pàràjika。”
還有一種是墮胎。因爲人的生命是從結生那一剎那開始,也就是說卵子受精的那一剎那就已經有生命了,這個時候就是屬於人manussā了。不管他在出生後或者是出生前,他都是稱爲人。在這個時候去斷除生命,就屬於殺人。如果比庫是提供方法、給藥方、語言、行爲的鼓勵,而對方採取了這樣墮胎的行動,那也算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
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女性,她趁著丈夫出遠門就和姦夫通姦,後來就懷孕了。於是這個女人就對她經常護持的比庫說:“尊者,請幫我墮胎。”“好啊!”那位比庫就幫她墮胎,使得胎兒死了。後來佛陀知道了,就對那位比庫說:“這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共住。”
還有一位男子擁有兩位妻子,其中的一位沒有生育兒女,但是另外一位卻已經懷有身孕。那位無法生兒育女的就對她經常護持的比庫說:“尊者啊!那個女人一旦生下了孩子,將來我們家的家產將會歸她所有,我也無法繼續供養護持您的資具。尊者,請您幫忙令她墮胎吧!”這位比庫答應了,就使得這位女人墮胎。假如那個胎兒死了,女人沒有死,這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但假如在墮胎的時候,胎兒沒有死,女人卻死了,這就構成了土喇吒亞thullaccaya (thullaccaya粗罪)。
在甚麼情況下不會構成違反殺人學處,使比庫違反巴拉基咖pàràjika呢?
第一,是在沒有殺害意圖的情況下做出行爲而導致對方死去,這是非故意殺。
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六眾比庫Chabbaggiyā bhikkhū第一次登上了鷲峰山gijjhakūṭa,他們非常的高興就在玩丟石頭,你丟我,我丟你。一不小心,他們把一個放牛的牧牛人砸死了。他們既驚恐又後悔跑去問佛陀,佛陀說:“因爲你們不是故意的,所以不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但是諸比庫,如果是玩耍丟石頭,這樣是惡做dukkaṭa。”
又有一位比庫遭遇到很絕望,於是他爬上了鷲峰山gijjhakūṭa想要跳懸崖自殺。結果他在跳懸崖的時候沒跳成,把下面的一個人壓死了。後來這位比庫就去問佛陀,佛陀說:“這個沒有犯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過比庫不可以自己投身跳崖、投河,如果跳懸崖、跳河而平安無事,這也是犯了惡做dukkaṭa。”
第二是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
有一位托缽走遠路的比庫,受邀進了一戶在家人的家裡,他看見了在床上鋪著一塊布,他以爲是坐毯就坐下去。結果一坐,把蓋在毯子裡的嬰兒壓死了。他爲此後悔不已後來去問佛陀,佛陀說:“你沒有犯巴拉基咖pàràjika,不過以後你要看清楚再坐下來,如果比庫不看清楚坐的位置就坐下來,這就是犯了惡做dukkaṭa。”
第三是無希望死的意圖,也就是沒有希望對方死去的意圖,並沒有想要對方死,卻做出行動導致對方死去。曾經有一位比庫在托缽時,獲得了有毒的食物,也就是被人惡意下了毒的食物。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認爲這是很好吃的食物,轉手給其他的比庫。其他的比庫一吃,結果被毒死了。這位比庫就感到很後悔就去問佛陀。佛陀說:“比庫,你給他們食物的時候,你存著甚麼心?你知道那是有毒的嗎?”比庫回答說:“我不知道這是有毒的,跋格瓦。”“比庫,你不知道,那就不犯巴拉基咖pàràjika。”
第四種就像是瘋狂心亂者,當一位比庫患了神精病、非人病,內心狂亂,因爲他沒辦法控制自己,對於黃金與火焰、檀香和糞便分辨不出來時,就不構成違反此殺人學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