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流(kamogha)――沉溺於色、聲、香、味、觸的感受裡。因我們只看外在,沒向內看,所以才會沉溺。人們不看自己,只看別人,他們能看其他任何人,卻看不到自己。這並不困難,只是人們還沒真正去嘗試而已。

例如:看到美女你會有甚麼反應?你只是在看自己心裡的東西而已。看到女子時是怎麼一回事?當你看見臉時就看見其他一切。你瞭解嗎?眼睛只看到一小部份,心接著就看見其他一切,它何如此迅速?

 

佛陀把修行留給我們去做

那是因你已陷入慾流中,被困在自己的意念與幻想中。就好像你受到別人控制成奴隸,他們叫你坐下就得坐下,叫你走路就得走路。你不能反抗,因你是他們的奴隸。受感官奴役也是如此,無論你多麼努力就是無法擺脫它。若想請人代勞,那只會帶來更多麻煩,你必須親自解決它。

因此,佛陀把修行、解脫痛苦留給我們去做。例如:涅盤,佛陀已徹底覺悟,何他不詳細描述涅盤呢?何他告訴我們要自己去修行並找出答案呢?有人真的此煩惱:「若佛陀真的知道,」他們說:「他早就告訴我們了,何要有所隱瞞呢?」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無法那樣看見實相,必須練習、修行才可能看見。佛陀只是指出開發智慧的方法,如此而已。他說我們必須修行,只有修行者才能達到目標。

但佛陀所教導的道路和我們的習慣相反。少慾望、自制――我們並不真的喜歡,因此會說:「我們指出道路,指出涅盤之路,好讓喜歡安逸的我們也能到達那裡。」智慧的情況也是如此,佛陀無法你指出智慧,它不是一件能被隨意轉達的東西。佛陀只能指出開發智慧的方法,至於能開發多少則取決於個人。人們的福報與積德生來就不同,對「法」的領悟也有快慢的差別。佛陀和弟子們都必須自己修行,雖然如此,他們仍依賴導師們的忠告以及所教導的修行技巧。

 

疑惑無法只藉著聽法而消除

現在當我們聽法時,可能想透過聆聽,直到一切疑惑消除,但它們永遠無法只藉由聆聽而清除。疑惑無法單單靠著聽聞或思考而克服,只是聞法無法帶來覺悟,雖然它是有益的。在佛陀時代,有人在聞法時開悟,甚至達到最高的阿拉漢果,但那都是智慧已高度開發的人,他們早就相當瞭解了。例如:籃球灌滿氣時就會膨脹,裡面的空氣都搶著要衝出來,只是苦於找不到出口,此時只要有根針刺破它,空氣立刻就噴射而出。

那些只是藉由聞法就能覺悟的弟子,他們的心猶如這顆籃球,裡面有這種「壓力」。但因這掩蓋住實相的小東西而無法自由。一但聞法時擊中要害,智慧就會生起。他們立即瞭解而馬上放下並領悟真實法。很簡單,如此而已,心因改變或轉向而將自己轉正,從一個觀點到另一個觀點。你可以說它很遙遠,也可說它非常靠近。

 

沉溺在慾流和有流

這是我們必須自己做的事,佛陀只能給我們發展智慧所需要的技巧。然而在聽完老師的開示後,我們何無法將實相變成自己的呢?因有層膜覆蓋住它,可以說是我們沉溺了,沉溺在慾流和有流(bhavogha)中。

「有」意思指「生之界」,感官慾望即是在色、聲、香、味、觸與法之中出生,心認同它們,因而執著並受困於愛慾之中。

有些修行者對修行變得疲乏、厭倦與懶散,似乎無法將「法」放在心中,但若受到責備則會一直記在心裡。他們也許在雨安居開始時受到責備,直到雨安居結束都還沒忘記。若印象夠深刻,甚至於終生不忘。但一談到佛陀的教法,告訴我們要適度、自制、精進修行,何人們就無法放在心裡?何老是忘記?就看在這裡的修行,例如:規定餐後洗缽時不可閒聊,似乎連這點都辦不到。即使我們知道閒聊無益,且會將自己綁在愛慾中,人們還是喜歡講話。很快地他們開始意見不合,終至陷入爭執與口角。

 

只要在心上用功

這是最基本的,並非甚麼細微或巧妙的事,但人們似乎無法在此處真正用心。他們說想要見法,但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見,而不願依解脫道修行,因而漸行漸遠。這些修行的標準都是見法的善巧方便,但人們卻不願如法而行。

「老實修行」或「精道修行」不一定是指必須花很多力氣──只要在心上用功即可。對一切生起的感覺用功,特別是那些涉入愛慾的人,這些才是我們的敵人。

但人們似乎辦不到。每年當雨安居即將結束時,情況就越來越多。有些比庫已達到忍受的極限,越接近雨季尾聲情況越糟,他們的修行無法維持一貫。我每年都談到這一點,不過人們似乎總記不住,我們訂定一些標準,不到一年就失敗了,閒聊與交際又恢復原本的樣子。它很容易垮掉,情況一直如此。

那些真正對修行有興趣的人,應該想想甚麼會這樣。那是因人們不瞭解這些事的不良後果。

 

看不見危險就注定要在生死中輪迴

當被接納進佛教僧團時,我們單純的過生活,不過有些比庫卻還俗去上戰場,比較喜歡每天過著槍林彈雨的日子。他們真的想去,雖然充滿危險但仍準備要去。為何沒看見危險?他們已準備好被擊斃,卻無人想要增長德行而死。只要瞭解這一點,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因他們是奴隸看不見危險。

真的很瘋狂,不是嗎?你也許會認他們能看見,事實上不能。一但看不見就無法從中解脫,注定要在生死中輪迴。事實就是如此,只要說這種簡單的事,我們就可以開始瞭解。

若你問他們:「你們何出生?」他們可能很難回答,因他們不瞭解。他們沉溺在感官與「有」的世界中。「有」是「生」的領域,是我們的出生地。簡而言之,生命從哪裡出生?「有」是「生」的原因,凡是有「生」的地方,就有「有」。

假設我們擁有一座特別喜愛的蘋果園,若不以智慧反省,對我們而言那就是一個「有」。怎麼說呢?假設果園有一百棵或一千顆蘋果樹,只要自認它們是「我們的」樹,我們就會「生」在每棵樹中──如一隻蟲般出生。就某種意義而言,「有」的心已鑽進每棵樹中,即使身人類的身體仍在家裡,但我們已將」觸角」伸進每棵樹中。

我們如何知道那就是「有」?因我們執著「那些樹是我們的」這想法,所以它是「有」(生之界)。若有人拿斧頭砍了其中一棵樹,遠在自家中的我們也會隨樹而「死」。我們會暴怒,一定得討回公道,也許會因它和人吵架,那個爭吵即是「生」。「生之界」是執著我們所有的果園,就在認它是屬於我們所有的觀點上「出生」。

 

執著「我」輪迴就會轉動

無論執著甚麼,我們就在那裡出生,就存在在那裡。「知道」時我們就出生,這是透過無知的「知」。我們知道有人砍了一棵「我們的」樹,但不知那些樹並非真的是「我們的」,這就是「透過無知的知」。我們一定會在那個「有」中「出生」。

輪迴(vatta)──因緣存在之輪──就如此轉動,人們執著於「有」、依賴「有」。若珍愛「有」,就是一個「生」。此外,若了相同的事落入苦之中,這也是「生」。只要我們無法放下,就會被困在生死的軌道中不斷輪迴,要觀察這一點深入思惟它!只要有「我」或「我的」的執著,就是「出生」的地方。

在「出生」發生之前,必定有個「有」──「生之界」。因此佛陀銳:「無論你有甚麼別「擁有」它。「隨它去,別將它變成你的。你必須瞭解「擁有」與「不擁有」,知道它們的實相,別在痛苦中掙扎。

你願意回到出生處再出生一次嗎?仔細觀察這一點。比庫或禪修者越接近雨安居的尾聲,就越積極準備回去並在那裡「出生」。

 

你被甚麼困住?你執著甚麼?

其實你可以想像一下,住在一個人肚子裡的感覺如何。一定很不舒服!只要想像待在茅屋一天就夠了,關起所有門窗就已經快窒息了。那麼躺在一個人的肚子裡九或十個月會是甚麼感覺呢?人們看不到事情有害的一面。問他們甚麼活著,或甚麼出生,結果一如所知。你還想再回去那裡嗎?你被甚麼困住了呢?你執著甚麼?

那是因有個「有」與「生」的因。在這座寺院的大堂裡,我們有個裝在罐子裡以防腐劑保存的流產嬰兒,有人因而得到啟示嗎?沒有。躺在母親肚子裡的嬰兒就如保存在罐裡的胎兒,而你竟然會想製造更多那種東西,甚至還想回去被泡在那裡。你何看不到其中的危險與修行的利益呢?

那就是「有」,根就在那裡,每件事都以它中心。佛陀教導我們思惟這個重點。人們想到它,但尚未看見,全都準備好要再回去那裡。他們雖知道那裡不太舒服,但仍想一頭鑽進去,將脖子再次套進圈套裡,也可能知道這圈套真的很不舒服,仍想將頭放進去。他們甚麼無法瞭解這一點?

當我這樣說時,人們會問:「若真是這樣,則每個人都應該出家才對,如此一來,世間要如何運轉呢?」你是永遠無法讓每個人都出家的,所以別杞人憂天。這世間因愚癡的眾生而存在,因此這件事絕不單純。

我在九歲時出家成沙馬內拉開始修行,但那時還不太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直到成比庫後才找到答案。身比庫,我凡事都小心翼翼,不受人們熱衷的慾樂所吸引,我瞭解其中的痛苦。那就如看見一條美味的香蕉,知道它很甜,不過也知道它有毒。論它有多甜或多誘人,我知道若吃了就會致命,我一直如此自我提醒。每次想「吃香蕉」時,就會看見其中的「毒」,最後都能打消興趣,從中全身而退。現在到了這年紀,這種東西已經絲毫吸引不了我了。

有人看不見毒,有人雖看見但仍然想碰運氣。不過誠如他們所說:「若你傷了自己的手,就不要去碰有毒的東西。」

 

放棄慾樂必須使用善巧的方便法

從前我也想過要體驗一下,在經歷五、六年的比庫生活後,想到了佛陀。他修行了五、六年後,結束了世俗的生活,而我對它仍有興趣,想回去試試看:「也許我應該去「建造世間」一陣子獲得一些經驗與學問。即使如佛陀也有個兒子拉胡喇(Rahula),也許我對自己太嚴格了。」

我坐著思惟這件事好一會兒,之後我領悟到:「是的!那都很好,但我只怕這個「佛陀」不像上一個吧!」我心理有個聲音說:「我恐怕這個「佛陀」會深陷泥淖中,不像上一個。」因此打消了那些世俗的念頭。

從第六次或第七次到第二十次雨安居期間,我真的打了一場硬仗。最近似乎已經將子彈用盡,我已發射了好一段時間。年輕的比庫與沙馬內拉還有很多彈藥,可能想去試試自己的槍,但在嘗試之前應該先考慮清楚。

愛慾真的很難放棄,也很難看清楚它的實相,必須使用一些善巧的方便法。想像慾樂猶如吃肉,肉被塞在齒縫裡,在結束用餐前必須找根牙籤挑出來,當你剔出時你暫時鬆了一口氣。你可能決定不再吃肉,但當你看到時卻無法抗拒,你吃了一點然後它又塞住了。接著,你必須再將它挑出來,鬆一口氣後再繼續吃。慾樂的情況就像這麼一回事,壓力越積越大,然後你就得先紓解一下。事情就是如此,我不知道這樣的無謂紛擾,到底有何意義。

我並非從別人身上學到這些,它們全都發生在我的修行過程中。我坐禪時會思惟慾樂猶如紅螞蟻窩,有村民拿木頭去戳螞蟻窩,螞蟻全都衝出來爬到木頭與臉上,咬他的眼睛與耳朵,而他卻還未看見身處的困境。

 

未見害處就無法脫離

不管怎麼說,那並未超出我們的能力。佛陀教導我們,若我們看見某件事物的害處,無論它表面看來有多好都應該知道它是有害的,但若看不見害處,就只會看見它的好處。若沒有看見害處,我們就無法脫離它。

你們注意到了嗎?有些“工作”無論它有多髒,還是有人喜歡。這件工作並不乾淨,但你無須花錢請人做,他們會很樂意自願來做。別的骯髒工作即使有不錯的薪資他們也不會做。但對於「這個」骯髒工作,他們卻甘之如飴,你無須付錢。若是骯髒的工作,甚麼人們會喜歡呢?當他們如此表現時,你怎麼能說那種人是聰明的呢?

看看寺院裡一大群的狗,他們四處追逐互咬,有些還因此殘廢。大約過一個月後,其們又會再出現,每當有隻小狗加入狗群,大狗就會追咬,因而拖著一隻被咬傷的腿邊跑邊叫,當狗群奔跑時,牠會蹣跚的跟在後面。牠還只是隻小狗,但想總有一天會有機會,牠們咬傷牠的腿,他的麻煩頂多就是如此。在一整個交配季節中可能連一次機會也沒有。在寺院這裡,你們可以自己去看。

 

世間法或佛法完全是你的選擇

當這些狗成群奔跑吼叫時,我猜若其們是人類的話,可能正在唱歌!牠們認這很有趣,所以正在引吭高歌,但甚麼要這麼做卻毫無頭緒,只是盲目的追逐自己的本能。

仔細思考這一點。若真的想要修行,應該瞭解自己的感覺。例如:在比庫、拉馬內拉與居士中應該和誰交往?若結交很喜歡講話的人,他們也會讓你說個不停。你自己份內的事就已經夠多了,而他們的更多,把它們加在一起它們會爆炸!

人們喜歡和七嘴八舌與談論是非的人交往,可以好幾個小時坐著聽他們講話;但當他們前來聆聽有關修行的開示時卻興致缺缺。當我開始開示時――Namo Tassa Bhagavato( 禮敬跋格瓦)……③――他們都睡著了,完全不在意佛法。當我念到「Evam(如是)」時又張開眼睛醒過來,他們如何能得到利益呢?真正的修行者聽完開示離開時,會感到激勵與振奮,因有學到一些東西。

仔細想想你會選擇哪一條道路。每一刻當你站在世間法與佛法的十字路口時,會選擇哪一條路?那完全是你的選擇。若你想解脫,這就是關鍵時刻。

 

[註釋]

「界sphere」意思指心時常活動於或到訪的某境地,所到訪的某境地是依界而名的生存地,如慾地、色地、無色地。心之界則指心活動於某境地,如慾界心即指渴望享受色等慾望的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現於慾地的心。此處的「生之界」即指心活動於某境地。

 

在泰國東北方,紅螞蟻和她們的蛋都被拿來當食物,這種挖取螞蟻窩的事在當地頗常見。

 

「Namo Tassa Bhagavato(禮敬跋格瓦)」是傳統禮敬佛陀的第一句巴利語,在正式開示之前念誦。Evam(如是)則是結束談話時所使用的傳統巴利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