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麼自信,有多麼肯定,你在自己的禪修中嗎?這樣問很合理,因現在包括比庫與在家人都在教導禪修,因此可能會讓你們感到猶豫與懷疑。但你們若有清楚的瞭解就能讓心平靜與安定。

你應該瞭解,八正道即是戒、定、慧,「道」不外乎於此。修行就是了讓「道」在心中生起。

 

讓呼吸自然進行,別強迫它變長或變短

坐禪時,我們被教導要閉上眼睛別亂看,因現在要直觀內心。當閉上眼睛時,注意力就向內集中,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把感覺集中在那裡。將正念也放在那裡。當道支處於和諧的狀態時,我們就能如實的看見呼吸、感覺、心與法塵。這裡我們將看到「焦點」,定與其它道支會在那裡和諧的聚集。

當你和他人同時坐禪時,想像你是在獨自靜坐,培養獨自靜坐的感覺,直到心放下一切外緣,只專注於呼吸止。若你一直想:「這人坐在這裡,那人坐在那裡」,就無法安靜下來,因心不會向內集中。拋開一切,直到感覺無人坐在身旁,直到空無一物,直到心不再搖擺,對周圍的事物都不感興趣為止。

讓呼吸自然的進行,別強迫它變長或變短,只要坐下來看著它進與出。一但心放下一切外緣,汽車的聲音或其它類似的東西就不會防礙你。色或聲,沒有任何東西會防礙你,因心不接受它們,會完全集中在呼吸上。

 

和諧出現時,心不再迷惘

如果心是迷惘的,無法集中在呼吸上,就深呼吸一口氣,盡可能吸進空氣,然後再吐盡,如此的做三次,然後重新調整注意力。此時,心會變得比較平靜。

心暫時靜下來後,不安與迷惘會再度生起,這是很自然的狀況。當這情況發生時,就再一次深呼吸,將注意力重新建立在呼吸上,只要持續如此做。當這情況發生幾次之後你會熟悉它,心會放下一切外緣,正念就能穩定建立。

當心變得越來越細微時呼吸也會如此。感覺將會變得越來越敏銳,身與心都會變輕。我們的注意力被鎖在裡面――清楚的看見入息與出息並清楚的看見一切法塵。在此將看見戒、定、慧一起出現,這就稱和諧的正道。當和諧出現時心不再迷惘而成一體,這就稱「定」。

 

當心穩定的統一後,沒有任何法塵能打擾它

在觀察呼吸一段時間後,它會變得很細微。呼吸的覺知也會逐漸停止,只剩下純粹的覺知。現在要以甚麼作禪修的所緣呢?就以此來認識――覺知無呼吸的狀態作所緣。無法預料的事可能會在此時發生,有些人會經驗到它們,有些人則不會。

如果它們真的生起,我們應該穩住並保持堅定的正念。有些人看到呼吸消失時會感到恐慌,怕自己會死亡。在此,我們應該如實覺知當時的情況,只要注意呼吸消失並以此作覺知的對象。

我們可以說心不動的狀態是最穩定定的形式。也許身體的感覺會輕到好像感覺不到一樣,會覺得有如凌空而坐。雖然這似乎很不尋常,你應該瞭解它每甚麼好擔心的,只要讓心安定下來即可。

當心穩定的統一後,沒有任何法塵能打擾它,想在這狀態待多久都可以。沒有痛苦的感覺來打擾。達到這個程度的定後,可隨時選擇離開它;但當出定後,是很舒服的出定,而非因對它感到厭煩或厭倦。我們出定,是因現在已經足夠,已感到很自在,沒有任何問題了。

若能發展出這種定,則坐三十分鐘或一小時,心就那維持好幾天平靜與安定,當心如此時是清淨的。無論經驗到甚麼,都能從容面對與觀察,這是定的成果。

 

戒、定、慧各有其功能,輾轉相生

戒、定、慧各有其功能,這三者就如一個循環,我們可在平靜的心中看見它們全部。當心安定時,因智慧與定力,它就有鎮定與自制。當心變得越來越鎮定時就會越細微,結果又反過來讓戒更清淨。當我們的戒更清淨時,這將有助於定的發展。當定穩定的安佇時,又有助於智慧的生起。戒、定、慧就如此輾轉相生。

最後,正道變成一個而且隨時都在運作。我們應該培育從正道產生的力量,因它能帶來洞見與智慧。

 

由定而來的樂,容易產生執著

定能禪修者帶來許多利益或傷害。對無智慧的人而言是傷害,但對有智慧的人則是真實的利益,因它能引導至觀。

可能對禪修者造成傷害的是「安止定」②――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平靜,有這種平靜的地方就有快樂。有快樂時,對那快樂的貪慾與執著就會生起。此時,禪修者不想思惟其它事情,只想沉溺於快樂的感受。

當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可能變得擅長如此,很快就能入定。一但我們開始注意到禪修所緣時,心就能入定。不想再出來觀察任何事情,陷在那快樂中而無法自拔,這是危險的。

我們必須使用近行定。在此我們入定,然後當心充份安定時,就出來看外在的活動。以定心去看外在的活動,將能產生智慧。這很難理解,因它很像一般的思考與想像。

當思考存在時,我們可能會認心是不平靜的,但事實上這思考是發生在定中。雖然有思惟,但它不會防礙定。提起思考是了思惟它,這不是妄想或臆測。這思惟是從平靜的心生起,這就稱「在定中覺,在覺中定」。若它只是普通的思考與想像心就無法平靜,而會受到干擾。

我現在說的並非一般的思考,它是思惟(觀),智慧就從這裡出生。

 

心入定而完全無知覺,就是邪定

因此,有正定與邪定。邪定是心入定而完全無知覺。你可以坐兩個小時或一整天,但心並不知道它到過哪裡或發生甚麼事。有定,但僅此而已,就如一把使用不到的利刀,這是種受蒙蔽的定,因缺少覺知。禪修者可能會認自己已經達到究竟,因此不需要花心思去尋找其它東西。定在這層次可能成敵人,因缺乏對與錯的覺知,所以智慧無法生起。

若是正定,無論定境多深都一定有覺知,它充滿正念與正知。這是能生出智慧的定,人們在此不可能會迷失。禪修者應該瞭解這一點。少了這覺知你將無法成功,它從頭到尾都必須存在,這種定才沒有危險。

 

正定開發出來時,慧隨時可能生起

你們或許會質疑,慧如何從定生起。當正定被開發出來時,慧隨時都有機會生起――在一切姿勢中。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受觸,或心經驗法塵時,心都完全覺知那些法塵的真實本質,不會追逐它們。

當心有智慧時就不會選擇。無論在任何姿勢都能完全覺知樂與苦的出生。我們能放下這兩者不會執著,這才是正確的修行,在一切姿勢中都應該如此。

「一切姿勢」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同時也指心,隨時都對實相具有正念、正知。當定被正確開發時,智慧就會如此生起。這是「觀」――對實相的覺知。

有粗與細兩種平靜。來自於定的平靜是粗的,當心平靜時會有快樂,它就以這種快樂平靜。但快樂與痛苦都屬於「有」與「生」的領域,只要我們仍執著快樂,就不可能從生老病死中解脫。因此,這種的快樂不是平靜,平靜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平靜,是來自於智慧的平靜。在此平靜與快樂不會混淆,我們瞭解智慧之心――思惟並覺知快樂與痛苦――才是平靜。從智慧生起的平靜,能瞭解快樂與痛苦的實相。心不會執著那些狀態,它超越它們而生起,這才是所有佛教徒修行的真實目標。

 

[註釋]

道支:即指八正道。

 

安止定(absorption Samadhi)即心完全專一的狀態,又稱「禪那」,包括四色界禪與四無色界禪。安止定是相對於近行定(upacara Samadhi)而言,安止定的禪支堅固,定心可以持續不斷,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禪支尚未強固,定心無法長期持續。

 

參考註釋

 

「外在的活動」是指所有法塵的活動,它是被拿來和安止定的內在活動做對比,在安止定中,心不會「出來」接觸外界的法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