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外國人批評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句話也並不是沒有道理。試著想一想,我們每天所接觸的身邊人,是不是有10%的人擁有宗教信仰?如果一個民族超過90%的人都沒有信仰,是不是一種悲哀?!

有人會問: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到寺廟裡去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多的是,難道他們不是佛教徒嗎?我們來看看這些拿著香到廟裡的善男信女去做甚麼?求神拜佛絕大多數都是在求官、求財、求子、求升學、求保佑。大多數華人總是用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宗教,他們不會計較神明姓甚麼名字是誰,是真是假,只要是靈驗,只要能保佑自己就會虔誠的用香、紙錢來賄賂神明,和神明討價還價。這能算是佛教徒嗎?!

宗教講的是奉獻、付出、慈愛、無私,而不是求這個求那個來滿足貪慾;佛教講的是用實際行動來利益眾生、超越自我,而不是獲得麻醉式的精神安慰。假如一個人帶著功利心、貪慾心來信仰佛教、學習佛教,其動機就與佛教的精神背道而馳。

 

奉獻,佛教稱“施”、“佈施dàna”,也可以稱“捨càga、pariccàga”,或合稱施捨。

奉獻的種類很多。從奉獻的方式來說,有三種奉獻:

1.奉獻財物(dhanadàna):付出錢財、物品來做善事,例如:賑災捐款、資助貧困、出錢建造佛寺、造橋、修路等等。

2.奉獻力量(baladàna):親力親做善事,例如: 賑災做志工,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當志願者,在佛寺服務做淨人等等。

3.奉獻智慧(dhammadàna):用自己的技術、知識來做善事,例如:勸人行善、宣揚佛法,參與慈善事業、弘法事務的宣傳等等。

 

從所奉獻的事務來說,可以分向下的悲田和向上的功德田兩種:

1.悲田(karuõàkhetta):基於憐憫、同情心而扶危濟貧,例如:救災、廣濟貧困、資助失學兒童、幫助孤寡老人等等。

2.功德田(guõakhetta),又稱作資助田(upakàrikhetta):基於信心、恭敬心而佈施供養或服務出家人,使他們能夠全心全意的投入修行或從事自利利他的事務。例如:供養衣物、飲食、住處、醫藥、生活用品或者提供勞力服務等等。這裡的“功德”,是指出家修行人擁有戒行、禪定、智慧、解脫等等功德。

 “田”是比喻,猶如在田地裡種植蔬菜、水果、稻子能夠獲得收成。同樣地,供養、資助出家修行人能夠獲得福報和快樂,所以稱功德田,又稱“福田pu¤¤akkhet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