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1:現在社會誠信越來越差,和現代人的信仰缺失有關係嗎?

答:是的。誠信屬於人心的範圍,

屬於道德觀念的範圍。如果人心沒有信仰沒有因果觀念會導致道德貶值、心無所畏懼,於是了錢財,了自己的利益甚麼事情都敢去做。不僅是誠信變差的問題,許多社會問題、治安問題、犯罪率增加、自殺率增加、心理疾病普遍等等的問題,都與現代人信仰缺失有關。

 

問2:佛教強調少慾知足,如果人人都信仰佛教,大家都沒有慾望,那社會怎麼會進步呢?

答:我們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社會的進步其實是人的慾望的表現。人有不斷追求慾望和實現慾望的動力,由於這種動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的慾望越容易實現,就會說社會越進步。然而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也帶來了物慾膨脹、人心浮躁、急功近利、道德淪喪、誠信貶值等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又是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由於慾望的膨脹,人們會不斷的追求物質財富,必然也會給自他造成許多人的痛苦和煩惱。佛教的存在並不會阻止社會的進步,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並沒有令所有人都成佛教徒。佛教強調少慾知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遏止人們永無止境的慾望,因少慾知足的確能夠帶給我們內心的快樂。佛教強調的是發展精神財富,強調的是人心的建設、心智的提升。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才是真正富有且快樂的人;如果一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發達,這才是真正富足祥和的社會。

 

問3:佛教對善惡的分別與社會的判定標準一致嗎?

答:不完全一致。

佛教把或善或惡的行都稱“業”。業,巴利語kamma,意思是行、造作,任何身、語、意有意識的行都是業。業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觀念,表現在道德上稱善業或不善業。善業惡業並不是以表面行、過程、後果來判斷,而是根據內心的動機。動機純正、不會受到智者譴責的行屬於善業;動機不純、內心夾雜著貪.瞋.癡的行則是不善業。

必須知道善業惡業並不等同於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會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而改變,但是業果法則卻是不變的。根據業果法則,判斷善惡的標準是一個人的行動機。例如:一名醫生由於疏忽而導致病患死亡,他也許要這件醫療事件而負法律責任,但是由於他並無心殺人,因此並不構成惡業。不過,一個人因貪著口腹而殺魚、蝦,或者因厭惡而殺死蚊子、蟑螂,他既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會受到世間道德的譴責,然而,其殺生的行卻已經構成了惡業。所以,業的善與惡性質取決於動機是否純正,在某種意義上與國家法律、道德標準、普世價值有所不同。

 

問4:有人說:“只要我不做壞事就好了,持不持戒都沒有關係。” 這句話對嗎?

答:不完全對。

戒,從消極的角度來說是禁止某一些惡行,從積極的意義來說是培育善良的品德。它既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心理能力,也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道德動力。因此,一個受了戒的人在遇到惡緣考驗或誘惑時,既有主動避免做惡的自制力,又有被動培養善行的功德,這和沒受戒者自發性的做惡是不同的。又比如持八戒者不吃晚餐,他就有持戒的功德;但是無戒者不吃晚餐,那只能叫做餓肚子。假如說“不做壞事就好了,持不持戒都沒有關係”是正確的話,那麼不殺、不偷、不淫、不說謊、不喝酒的牛、馬、羊等等豈不都是戒行清淨的!

 

問5:我曾經聽到有人勸別人不要受五戒:“不要隨便受五戒,受五戒之後,如果犯了戒會多一條戒罪。”是如此嗎?

答: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且看《彌林德問Milindapa¤ha》中希臘王彌林德(Milinda)和阿拉漢龍軍尊者(Nàgasena)的一段問答:

“龍軍尊者,明知道而做惡者與無知而做惡者,誰的罪惡更重呢?”

龍軍尊者回答說:“大王,無知而做惡者,他的罪惡更重。”

彌林德王不解的說:“龍軍尊者,難道我的王子或臣民們因無知而做惡,我要給他雙倍的處罰嗎?”

龍軍尊者反問彌林德王:“大王,你認如何,假如有一塊被燒得熾熱、灼熱、火紅的鐵球,一個有感覺的人去拿與一個沒有感覺的人去拿,哪一個被燙傷得更嚴重?”

“尊者,那個沒有感覺者去拿,他被燙傷得更嚴重。”

“同樣地,大王,無知而做惡者,他的罪惡更重!”

在這一段問與答中,燒得火紅的鐵球表示惡行,知道惡行而做就會有慚愧心,所以不會繼續做下去。但是是不知道那是惡行,或者並不把惡行當一回事,甚至擁有邪見,認“不做白不做”,在做的時候沒有慚愧心,甚至還會繼續做。

如果一個人不相信業果,沒有慚愧心,不以惡行惡行,這是一種邪見。同樣是做一種惡行,得到邪見支助而造作的惡業,要比沒有邪見支助的惡業要重得多。

 

問6:出家人依賴他人的佈施供養卻不從事生產,對社會沒有貢獻,這不是社會寄生蟲嗎?

答:佛教,是勸導人們向善、和平、慈悲、奉獻、快樂、平靜、智慧、無我的宗教。佛教出家人是佛教的代表,也應該是善良、和平、慈悲、快樂、平靜、智慧的象徵。同時也應該帶給社會祥和、和平、和樂,指引人心向善、慈悲、奉獻、快樂、平靜、智慧。我們並不排除有些出家人了生活而出家,他們出家後也是過著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出家人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佛教,奉獻給眾生,對自己的要求是持守戒律、研習律與經、勤修止觀;對社會則肩負著傳續正法、勸導世人、教化大眾、淨化人心的職責,是廣大信眾的道德楷模和心靈導師。

一個尊重文化知識的社會,一定會尊重教師;一個尊重道德心靈的社會,也應該尊重宗教師。

 

問7:有沒有生死輪迴?有甚麼理由說明人死後還會繼續輪迴?

答:鐵定有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就是生命的輪迴。春.夏.秋.冬、花開花落、草木枯榮,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在內,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輪迴的、周而復始的,生命更是如此。我們有甚麼理由相信人死後就一了百了、完全毀滅呢!

所有的生命與生俱來就會抓取自身的生命,認身心是“我的”,執著這副身體“我”,執取心識“我”,佛教稱“我見”、“我執”,或者稱“有愛”,即對自己生命的貪愛執著。從一期生命的最初那一刻開始,心就牢牢的執著身心生命“我”,這種“我執”、“有愛”會一直伴隨著人的一生,幾乎不曾片刻放鬆。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不管他是壽終正寢還是意外死亡,即使原有的身體已經死亡,已經不能再被抓取了,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我執”、“有愛” 也絲毫沒有減輕。以這種“我執”、“有愛”作原動力,繼續會執著新的生命並執著“我”。

同時,一個人在生命期間會造作各種各樣的行,這些行在道德層面上稱“業”,而這些行所留下的影響力稱“業力”,或者可以理解能量流。業的運作規律是善業帶來善報,惡業帶來惡報。一個人臨終時,在“有愛”的支助和推動之下,所成熟的善業能夠感召到好的結果,使他投生到好的地方,帶來人或天人的生命;如果惡業成熟,能使他投生到苦的地方,帶來鬼或動物的生命,甚至墮落地獄。

一但舊的生命結束,新的生命開始,“有愛”又牢牢的抓著剛結生的生命“我”,並支助業力在新一期的生命裡繼續發揮作用,直到該期生命結束,然後又再繼續抓取另一副身心“我”。除非他證悟阿拉漢果,完全斷除了作生命原動力的“有愛”,否則,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輪迴就會這樣持續不斷的輪迴下去。

生死輪迴既是生命輪迴的鐵律,也是死神的詛咒,難以逃脫。人類是這樣,一切眾生也都是這樣。

所以,只有還存在生命的原動力,只要行的影響力還能帶來結果,人死後就還會繼續輪迴。

 

問8:有沒有天堂地獄?世界上有沒有鬼?我們看不見他們,怎樣才相信他們的存在?

答:有的!他們都是生命的不同存在方式。

當然,無論是人也好,天界的天人也好,惡道的鬼類也好, 地獄道的眾生也好,他們都是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結果,善業使眾生投生人或天人,惡業使眾生投生鬼和地獄眾生。根據佛教的說法,既沒有永恆的天堂,也沒有永恆的地獄,無論是貴天主的天人,還是最惡劣生命的地獄眾生,都是輪迴中的眾生。只要是由業所生,當該業耗盡之時,還是會投生其他道的生命繼續輪迴。

佛教雖然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是卻並不認鬼神能主宰、操控人們的命運。天人、鬼類雖然擁有人類所沒有的某些能力,例如:飛行、隱身、變化等等,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生活空間,一般情況並不會干擾人類的生活和活動。

人的肉眼能觀察到的事物是很有限的,只能看見人類自身和部份的畜生。即使是動物,過於細微的也無法直接看到。除非天人和鬼類有意顯現給人看見, 否則,人的肉眼是無法看見他們的。當然,擁有禪那的禪修者在散播慈愛時,能夠大致的看見天人、鬼類和地獄眾生。然而,擁有天眼通的人則能清楚的看見他們。

 

問9:如何面對人生的起落和生活的挫折?

答:首先必須學會接受。回避問題、逃避現實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接受現實、正視問題,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起起落落,不可能樣樣稱心如意。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生命的不圓滿,必須學會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只要生而人就必須面對自己和親朋好友的生.老.病.死,必須和自己最親近的人、自己所愛的人生離死別,這是人生的實相, 我們必須正視它、接受它。

萬事萬物只要有產生、有存在就一定會毀壞、滅亡,這是世間萬物的規律。只要生活在世間,就要接受這種規律。不管你家財萬貫、位高權重,只要擁有就一定會失去和它們分離。名利權勢、金錢財物都是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沒必要這些身外物而患得患失,徒增痛苦。

在面對人生的起落和生活的挫折時,要做到“得意時坦然,失意時泰然”。得意的時候不要太囂張,失意的時候也不用怨天尤人。無論得意或失意都應該如理作意,多做正面思惟,凡事往好的方向想。要知道現在的困境只是自己的果報,只是由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帶來的。既然現在的不如意是由過去的惡業導致的,甚麼過去敢於造惡,現在卻不敢承擔呢?

另外,在面對人生挫折時要學會轉緣。災禍、失意、倒楣等等多數是以過去業原因所導致的,但是是光有原因還不行,還必須有諸緣支助才能成熟。一個人在體驗惡報時,往往也是在面對各種惡緣和逆緣。如果在面對這些惡緣和逆緣時,內心還產生惡心惡念,那只會讓這些惡緣和逆緣變得更加嚴重。在承受惡報和面對惡緣時,只有內心保持善心善念,多創造善緣,多製造順緣才有可能逐漸轉化惡緣、逆緣,慢慢改變現況並走出困境。

當然,要學會坦然的面對人生的起落和生活的挫折,尋求信仰、擁有信仰是必要的。擁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同樣生活在現實世界,都要面對人生的起落。但是,擁有信仰的人在遭遇生活失意、人生低潮時,內心仍然有庇護,精神仍然有寄託,人生仍然有目標,更不容易被現實所打敗,更能看到未來的希望。有許多事實顯示,一個人的信仰越堅定,在面對困難時內心越充滿力量,越能灑脫自如的面對現實、越度難關。

 

問10:佛教是否相信命運?命運是不是前世註定的?佛陀神明是否能主宰人的命運?

答:佛教也承認命運。不過,佛教並不是“宿命論”或“命定論”。雖然佛教相信今生的命運是由過去生造成的,但是仍然不能說命運是前生註定的、不可改變的。同時,人的命運也不是由上天、上帝、神佛所決定,能夠主宰人的命運的只有人自己。甚麼呢?

佛教認命運作人生歷程中的生死、吉兇、貧富等等的遭遇,它屬於因果法則中的果報。按照因果法則,因與果在時間上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期,過去因成熟能帶來現在果,現在因成熟能帶來未來果,所謂的命運屬於現在果。無論是一生中所遭遇到的不同經歷,還是在不同生命階段所接觸到的各種人、事、物,只要是結果就會有其各別的原因。造成生命不同境遇的原因就是我們過去的行,現在的吉.兇.禍.福和過去行的善.惡.好.壞息息相關。

同樣,現在因影響未來果,未來命運的吉.兇.禍.福,取決於現在行的善.惡.好.壞。如果想要改變未來的命運,讓未來越來越好,光是靠求神拜佛、算命看相、風水轉運等等是沒有用的,只有依循因果法則,依靠自己,用自己的善心、善行來改變未來。

因此,在面對人生不同的際遇狀況時,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先學會接受現實,接受這是由於過去因所造成的現在果,然後再學習改變現在的心念,改變自己待人和處世的態度。只有接受現實,再從現在因下手,如理作意,多行善事,多做善業,才有可能扭轉未來,改變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