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上兩講我們學習了修習止觀的四種前行,也就是培養禪定和智慧的四個基礎條件,即: 具足戒行、防護根門、正念正知以及少欲知足。 

想要培養禪定和觀智的禪修者還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去除修行的障礙。修行的障礙,巴利語 nãvaraõa,意譯為蓋、障蓋。因為能障礙定力,使智慧羸弱,稱為“蓋”。有六種蓋,即:欲貪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追悔蓋、疑蓋和無明蓋。這六蓋的前面五蓋是禪定的主要障礙,所以在培養禪定之前先要捨離五蓋。第六蓋是無明,是智慧的障礙。

五蓋(pa¤canãvaraõàni)都是不善心所,都是我們平時生活和修行當中容易產生的負面心理。哪五蓋呢?

1.欲貪蓋(kàmacchanda) 

2.瞋恚蓋(vyàpàda)

3.昏沉睡眠蓋(thãna-middha)

4.掉舉追悔蓋(uddhacca-kukkucca)

5.疑蓋(vicikicchà)

五蓋中的第三和第四蓋都包含兩種不善心所,即:昏沉(thãna)與睡眠(middha)、掉舉(uddhacca)與追悔(kukkucca)。所以五蓋其實是七種不善心所。

這些煩惱具有污染性、障礙性、覆蓋性,它能污染內心、妨礙禪定、遮蔽智慧,給修行製造障礙,所以稱為“蓋”。

當禪修者內心產生這五蓋中的任何一蓋,他的心將被這些煩惱所控制,禪修也將遭到干擾。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諸比庫,有這五種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哪五種呢?

諸比庫,欲貪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諸比庫,瞋恚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諸比庫,昏沉睡眠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諸比庫,掉舉追悔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諸比庫,疑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諸比庫,這五種乃是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

諸比庫,該比庫實未捨斷這五種障礙、蓋、心的覆蓋、使慧羸弱者,其軟弱無力之慧能知自己的利益,能知他人的利益,能知兩者的利益,或能證悟上人法、能為聖者的殊勝智見者,無有此事!”(A.5.51)

佛陀教導禪修者在修習禪定、培養禪那之前,先要捨離五蓋。正如我們要去某個地方,先要保證道路暢通,沒有障礙物,如果路上布滿各種障礙,就難順利到達目的地。禪修也是這樣,想要讓自己禪修順利,但內心卻充滿污垢、障礙,那麼修行也將困難重重。因此,想要提升定力、成就禪那,先要致力於捨離五蓋。

有很多禪修者錯誤地認為:只要精進修行,拼命修行,就一定會有成就。然而,我們必須強調,無論修行還是平時生活,去惡比修善更重要!通過精進修行可以暫時鎮伏煩惱,但是一回到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各種外緣,因為不如理作意,因為失去正念正知,自心的煩惱依然頻頻產生。 

所以想要修行,想要培養定力和觀智,先要致力於去除障礙,去除內心最粗顯的煩惱, 改正性格中最明顯的不良習氣。

只要細心閱讀經典,聆聽佛陀的開示,就會發現這樣的說法次第:佛陀都是先教導捨離五蓋,然後才教導培養禪那,有了禪那才轉向修觀的。雖然我們知道在證悟聖道聖果之前, 要完全斷除這些煩惱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任憑這些煩惱在心裡滋生、頻繁擾亂,定力也將很難培養起來。所以在培養禪那之前應先致力於去除內心這些粗顯的煩惱。

去除了這些煩惱,即使定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還沒擁有觀智,但也能明顯地感覺到內心的煩惱已經減少,也不容易落入情緒。有些人喜歡抱怨自己修行沒有成就,但若能好好去除這些煩惱,修行其實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了。

禪修需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稱為“法”(Dhamma),法是崇高、聖潔的。若自己的心充滿污染、煩惱(kilesa),能很好地接納清淨純潔的法嗎?即使法能進入你的內心,也會因為你內心的煩惱而使法受到污染。動機不純、心懷惡意者修清淨的法,法也會變成惡法。有句話叫“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水是清淨的,被甚麼樣的人喝會變成甚麼樣;法是清淨的,被甚麼樣的人修也會變成甚麼樣。

不先把內心的污垢、煩惱去除,即使動機是純正的,想要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就像用骯髒的杯子裝水或者喝茶,不管水多麼清淨,不管茶是多麼清香,都會因為杯子的骯髒而受污染。在用餐前如果發現碗裡有灰塵、污垢,都會先把碗清洗乾淨再去盛食物,不願意讓髒東西混進食物,為甚麼修行的時候卻聽憑煩惱伴隨清淨的法進入內心呢?

所以,想要讓內心更有效地接納法、吸收法,讓法在自己的內心植根、培養、成長乃至開花結果,第一步就要致力於去除內心粗顯的煩惱,捨離障礙培養定力的五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