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如何親知實見這些名法及其運作規律呢?

有禪那的禪修者可先進入禪那,出定再辨識禪那名法。沒有禪那的禪修者可以先修四界差別,把定力提升到近行定,再通過辨識欲界心路來完成。沒有禪那的禪修者無法辨識禪那名法,不能辨識色界心和無色界心,這超越了他的能力範圍。沒有禪那的人想像不出禪那的體驗,這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正如凡夫不可能想像涅槃,即使每天拜佛誦經,禪那和聖道聖果也與他無緣,因為這些並非他的親自體驗。因此,有禪那的禪修者可以先從禪那心路開始辨識,這對他來說並不困難。為甚麼呢?因為禪修者在修止的階段,每個禪那都已經查過禪支,五禪支其實就是五個禪那心所。也就是說,禪修者只要有能力入禪並查到禪支,他就擁有辨識心所的能力了。同時,由於禪那心路不像欲界心路那樣最多只有七個速行心,禪那心路中的速行心能不間斷地生起無數次,更容易被清晰地辨識到。再者,禪那心是通過高度專注似相而培育起來的非常強有力的心,禪那心的清明程度與欲界心相比,欲界心就好像是陽光底下的燈光或燭光,無法呈現出它的明亮。

 

辨識初禪34名法
下面以入出息初禪為例,討論如何辨識初禪名法。

禪修者先重溫入出息初禪,出定之後,仍然像往常一樣先查五禪支:尋(vitakka) 、伺(vicàra)、喜(pãti)、樂(sukha)、一境性 (ekaggatà),這五種禪支其實就是五個心所。

接著逐一辨識初禪的34個名法,它們是:

1. 識(vi¤¤àõa 或 citta)

2. 觸(phassa)

3. 受(vedanà)

4. 想(sa¤¤à)

5. 思(cetanà)

6. 一境性(ekaggatà)

7. 名命根(nàmajãvitindriya)

8. 作意(manasikàra)

9. 尋(vitakka)

10.伺(vicàra)

11.勝解(adhimokkha)

12.精進(vãriya)

13.喜(pãti)

14.欲(chanda)

15.信(saddhà)

16.念(sati)

17.慚(hiri)

18.愧(ottappa)

19.無貪(alobha)

20.無瞋(adosa)

21.中捨性(tatramajjhattatà)

22.身輕安(kàyapassaddhi)

23.心輕安(cittapassaddhi)

24.身輕快性(kàyalahutà)

25.心輕快性(cittalahutà)

26.身柔軟性(kàyamudutà)

27.心柔軟性(cittamudutà)

28.身適業性(kàyakamma¤¤atà)

29.心適業性(cittakamma¤¤atà)

30.身練達性(kàyapàgu¤¤atà)

31.心練達性(cittapàgu¤¤atà)

32.身正直性(kàyujukatà)

33.心正直性(cittujukatà)

34.慧根(pa¤¤indriya)

其中第一個“識”就是心,後面33個和心同時生起的名法就是心所。這34個名法同時生起於初禪心路中。可以先從最顯著的識、觸或受的其中一個開始辨識,然後每次增加一個名法。例如先辨識“識”,再增加“觸”,如此便可辨識兩個名法;再增加“受”,如此便可辨識三個;然後再增加“想”,如此便可辨識四個……直到能夠在每一個初禪速行心中辨識到所有這34個名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