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道非道智見清淨之後接著是行道智見清淨(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清淨之道》解釋說:“以八種智而到達頂點之觀,和第九種諦隨順智,這名為‘行道智見清淨’。這裡的八種[智] 是:解脫了污垢並行於道而稱為觀的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捨智這八種智。第九諦隨順智是隨順於此的同義詞。”(Vm.737)

禪修者解脫了光明等“觀之污垢”以後, 其生滅隨觀智變得成熟。他繼續反復地以無常、苦、無我來觀照色法與名法,其觀智將變得更 加銳利,諸行法也更輕快地現起。當其觀智變 得銳利、諸行法輕快地現起時,不再作意諸行法的生、住、轉起或相,只觀照它們的盡、壞、破、滅。他觀諸行法如此生已即如此滅,這個階段的觀智為“壞滅隨觀智”(Bhaïgànupassanà ¤àõa)。

一切究竟名色法都極其快速地生、住、滅, 生、住、滅……若禪修者仍然作意諸行法的生、住、滅,生、住、滅……他的觀智難以變得更銳利。他應該忽略名色法的生相、住相、轉起相,只觀照它們的壞滅,照見諸行法都是剎那剎那地壞滅、滅盡,從而成就“壞滅隨觀智”。

禪修者在觀照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的同時,也需要反觀。比如:在觀照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時,也觀照連觀智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觀智本身都不可以執著。

從思惟智開始,禪修者也需要觀照禪那名法。禪修者進入禪那可以體驗非常殊勝微妙的禪定妙樂,特別是在寂靜的無色定中。然而,在此修觀階段,需要觀照即使是殊勝的禪那妙樂也是剎那生滅的,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也沒有任何值得留戀執著之處。想想看,連殊勝的禪那體驗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假如禪修者曾經見到自己的過去世是天人、是國王,那又如何呢?同樣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值得去執著、貪戀。

禪修者重複觀照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一切行法都是盡、壞、破、滅的,他見到過去諸行已經壞滅,現在諸行正在壞滅,未來生起的諸行也將如此壞滅。他對一切都壞滅的諸行法生起極大怖畏,由此而生起的觀智為“怖畏現起智”(Bhayatupaññhàna ¤àõa)。

禪修者對不斷壞滅並生起怖畏的諸行法完全無味無樂,見到的只是種種過患。由見到諸行法之過患而生起的觀智,為“過患隨觀智” (âdãnavànupassanà ¤àõa)。 

這樣觀照一切行法的過患,對一切諸行感到厭離、不滿、不喜,這種觀智稱為“厭離隨觀智”(Nibbidànupassanà ¤àõa)。

禪修者通過各種方法觀照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界諸行法都沒有任何的樂味,見到的只是過患,他的心對諸行法產生厭離,對任何一種行法都不執著、不黏著,只想從一切行法中解脫出來, 這種觀智稱為“ 欲解脫智” (Mu¤citukamyatà ¤àõa)。

然而,只要他的觀智尚未成熟,為了從一切諸行法中解脫出來,他反復不斷地複習修過的觀法,如聚思惟、理法觀、四十行相隨觀法、色七法觀、非色七法觀、十八大觀、七隨觀、逐一法觀等,觀照諸行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這種觀智為“審察隨觀智”(Pañisaïkhànupassanà ¤àõa)。

到達高級觀智時,禪修者只是平等、銳利地觀照諸行法,對欲解脫的諸行法不再執取為我、我的,其心超越了未培育觀智時的喜愛、貪求、執著,以及初修觀智階段的怖畏和厭離,對一切行法變得漠不關心而中立。其心不再執著於三界、四生、五趣等,只安住於中捨或厭惡。這種觀智為“行捨智”(Saïkhàrupekkhà ¤àõa)。

行捨智是最高的世間觀智。只要禪修者過去曾經被一位活著的佛陀授記成為菩薩,他的觀智最高只能達到行捨智階段,而不可能超越。因為一旦超越,他將會成為我們佛陀的聖弟子。然而,任何菩薩都不可能在有佛陀教法存續的時期成佛或者證得任何聖道聖果。菩薩只有在沒有佛法的時期,當其巴拉密完全成熟時,他的觀智將超越行捨智而證悟與一切知智相應的聖道智並成為佛陀。所以,曾經得到一位活著的佛陀授記的真正的菩薩,或者傾心於成佛但尚未得到授記的“意欲菩薩”,其觀智最高只能達到行捨智。為甚麼呢?因為現在是我們佛陀的教法仍然存在的時期,一旦其觀智超越行捨智,將很快證悟聖道聖果,並成為我們佛陀的聖弟子。只要他成為佛陀的聖弟子,他未來的輪迴就只剩下非常有限的幾生,甚至不再輪迴。於是,他也就不可能再成為必須用無數生、無數世、無數劫來圓滿巴拉密的菩薩,也不可能在未來成佛。這是定法! 

只要修到行捨智階段的禪修者之觀智尚未成熟,他就應該不斷地複習之前的觀法。當觀智成熟時,會生起稱為“趣向出起之觀” (Vuññhànagàminã vipassanà)的一系列屬於“道心路”(Maggavãthi)的隨順智和種姓智。

隨順智(Anuloma ¤àõa)既隨順之前的世間觀智,也隨順之後的出世間道智。這是道心路中取諸行法為所緣的最後一個觀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