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護衛經」?

巴利語 parittā,音翻譯「巴利達」,意思護衛、保護、守護。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有一些經典具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使唸誦者和聽聞者免除危難,帶來吉祥。

從請求唸誦護衛經的邀請文裡可以知道,護衛經具有能夠排除不幸、達成一切成就,使痛苦、怖畏、疾病等消失的護衛作用。

因此,經典的編纂者和持誦者把這一類具有護衛功效的經典編集在一起,統稱「護衛經」。

在古代的斯里蘭卡,諸大長老比庫們從巴利語經藏中選取了一系列的經典,彙集成《大護衛經》(巴利語Mahā Parittā; 新哈勒語Mahā Pirit Pota[1]) ,又稱「四誦分巴利Catubhāõavāra Pāëi[2]」,即指「四部唸誦的經典」。[3]

現在,這四部唸誦的經典一共包括了二十九部長短不一的經。[4]

所有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包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等――在許多的場合都有唸誦護衛經的傳統。

若有居士前來請求出家,比庫[5]們會他們唸誦護衛經;有施主前來寺院做佈施供養,僧眾們會應邀請他們唸誦護衛經。

在布薩日、入雨安居日等等,僧人們會在寺院或自己的住所唸誦護衛經,有許多寺院和禪修中心甚至把唸誦護衛經定每天的課誦。

而在家的佛教信徒們則會在逢年過節、嬰兒出生、結婚喜慶、祝賀壽辰、喬遷新居、生意開張、生病、親戚去世、追思先人等日子,邀請僧眾到其家中唸誦護衛經。有一些虔誠的在家信徒甚至還能流利的念誦多部護衛經。

 

 

護衛經的起源

唸誦護衛經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時代。

在巴利語經與律中,就有幾部經典被認可以起到保護唸誦者的作用。

《增支部·第七集》收錄了一部《蘊護衛經》[2],在該經典中,佛陀教導住在森林中的比庫們:了保護自己免遭毒蛇等等有傷害性的動物的攻擊,在向各蛇類散播慈愛的同時應該唸誦該經[3]。

另外,《寶經》中的第二首偈頌,佛陀指示那些鬼神們要勤奮的保護人們。

佛陀也在《旌旗頂經》直接教導諸比庫:通過憶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可以消除恐懼和害怕。

最明顯提到學習、掌握護衛經能夠守護、保護佛陀弟子的是收錄於《長部》第32經的《阿嗒那帝亞經》。

《寶經》的義註[4]中談到:韋沙離城[5]原是個繁榮富饒的城市。但是有一年因乾旱、糧食歉收而發生了饑荒。

首先死的是窮人,他們的屍體被丟到外面。

由於屍體的臭味,非人[6]進入城內。之後更多的人死亡又引起瘟疫的蔓延。

如此,韋沙離城遭受饑荒、非人和疾疫三種災難。

韋沙離城的人民聚集到國王處商量,決定到恒河對岸的王舍城去迎請佛陀前來消除這一切災禍。

佛陀瞭知此行將能利益許多眾生,於是帶領五百位比庫前往。當佛陀的腳才踏上韋沙離城的國土,天上立刻下起傾盆大雨,雨水把所有的屍體沖進恒河並把大地清洗乾淨。

沙咖天帝[7]也帶領諸天前來。由於大威勢諸天的會集,多數非人[12]逃離了。

跋格瓦站在城門口對阿難長老比庫說:「阿難,你學習此《寶經》之後,拿著各種器具與離差維族王子們一起,在三道城牆之間繞行,誦《寶經》做護衛。」

於是,具壽[14]阿難在誦護衛經時,用跋格瓦之缽裝滿水灑向城內各處。

就在長老誦「凡會集此……」時,那些非人四處奪門逃竄。在非人離去時,眾人的病也隨之痊癒。

在《應做慈愛經》的義註中談到:有一年在臨近雨安居時,有五百位比庫到跋格瓦處取得業處16]之後,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景色迷人的樹林中居住,準備在那裡度雨安居並精進禪修。

但是該樹林中的樹神卻不喜歡這些比庫,在夜晚比庫們履行沙門法時,變現出可怕的形象、發出恐怖的聲音來恐嚇比庫,使他們無法專注、忘掉正念,然後再用臭氣使他們產生劇烈的頭痛。受到干擾的比庫無法繼續居住下去,不得不離開。之後前往跋格瓦之處。跋格瓦知道原因後對他們說:「諸比庫,再沒有其他適合你們居住的地方,你們只有住在那裡才能達到漏盡。諸比庫,回去吧!依那個地方住下來。

如果希望諸神不恐嚇你們,應該學習此護衛經並以此護衛經作你們的業處。」

於是那些比庫依跋格瓦的教導,唸誦此經並回到該森林。那裡的樹神得到了慈愛,歡迎他們並他們提供服務。就這樣,那些比庫住在那裡日夜精勤禪修,最終都證得了阿拉漢果。                                                                                                                         

 

 

[2]Mahā(大);Pirit (巴利語paritta護衛);Pota (巴利語potthaka書)。

[3]新哈拉語Piruvāna Pot Vahanse,意思「應該恭敬學習之書」。在《攝律義註Vinayasaïgaha-aññhakathā》中提到,背誦此四種誦分是作一位比庫得以免除依止(nissaya)的條件之一。

[4]「四誦分巴利」具體在何時編輯而成已不得而知。有人認是在第一次聖典結集之時,有人認是在其之後。還有一些看法認是在斯里蘭卡的Anuradhapura時期。總之,其編輯完成的年代也許可以上推到西元前。

[5]泰國、緬甸等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也有《大護衛經》。泰國的與斯里蘭卡相同,但緬甸的只有十一部經。

[6]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翻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是指於跋格瓦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北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翻譯比丘、苾芻等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陀在世時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佛教比庫僧眾;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佛教僧尼。

[7]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佛陀弟子之間開始唸誦護衛經是由於佛陀曾經教導過這些經典。我們並不排除佛陀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已經有誦護衛經的習慣,如《孔雀護衛經》、《鵪鶉護衛經》等等。

[8]這部經也同樣地出現在《律藏·小品·小事篇》。

[9]從該經的因緣來看,佛陀教導此經的目的乃是要求諸比庫向四類蛇王族散播慈愛,透過散播慈愛而避免遭蛇咬傷。

[10]見《小誦註 9》和《經集註 1.8》,參考《法句註 40》。

[11]韋沙離城(Vesālī):古音翻譯作毗舍離、吠舍厘,意思廣嚴城。位於印度恒河中游北岸,西元前六世紀時離差維人(Licchavi離車)所建立的瓦基國(Vajjī,跋耆國)的首都。

 

[12]非人:巴利語amanussa,指人類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天神、龍、亞卡、阿蘇羅、鬼、地獄眾生等等。在此經則是指為害人類的鬼怪。

[13]沙咖天帝:巴利語 Sakka devānaminda,直接翻譯作沙咖諸天之主。沙咖, 意思「能」,或以恭敬(sakkacca)佈施故,名「沙咖」。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於須彌山頂的喜見城,亦是佛教的護法主神。北傳佛教將之訛略為帝釋、天帝釋、釋提桓。

[14] 具壽:巴利語 āyasmant。由(āyus壽命) 加上(mant具有、擁有)組合而成。是對比庫的尊稱。

[15] 業處:巴利語kammaññhāna,直接翻譯「工作的處所」,意思讓心工作以培育定力和觀智的地方或方法。亦即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專注的對象。

 

 

護衛經的保護作用 

護衛經之所以能夠起到保護的作用,按其功能來分可以歸以下幾類:

1.佛、法、僧三寶類:這一類的經典乃是透過隨念佛陀、正法以及僧團的殊勝功德來達到保護的效果。諸如《寶經》《旌旗頂經》等。

信徒們在皈依佛、法、僧三寶時,會唸誦如下皈依文三遍: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āmi.(我皈依佛)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āmi.(我皈依法)

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āmi.(我皈依僧)

皈依,巴利語saraõa,翻譯庇護所、避難所、安全處。

而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āmi翻譯「我走向佛陀庇護所。」

「我去佛陀的庇護所。」

對於「我皈依法」、「我皈依僧」各句亦同。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僧俗信徒們的庇護所、皈依處和安全處,所以,皈依、隨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自然就能對佛教徒們起到保護的作用。

還有幾部屬於禮敬佛陀的護衛經也可以歸於此類,如《孔雀護衛經》、《月亮護衛經》、《太陽護衛經》及《阿嗒那帝亞經》中偈頌的開頭部份等等。

 

2.慈愛類:這一類的經典乃是透過對某一類特定的眾生乃至一切有情散播慈愛而達到保護的效果。

諸如《應做慈愛經》、《蘊護衛經》、《慈愛功德經》等等。

佛陀在《慈愛功德經》中提到,經常散播慈愛而達到慈心解脫的禪修者可以獲得十一種功德,其中就包括受到非人的喜愛、諸天守護和不會遭受火、毒、刀槍的傷害。

因此,慈心的功德能夠保護散播慈愛者免除危難和帶來祥和快樂。

 

3.道德類:這一類經典其實是佛陀對其弟子特別是廣大的在家信眾在倫理道德上的教導和建議。與其把這一類經典視擁有保護的作用,不如說是通過讀誦、流傳這些經典能起到提高道德修養、化世導俗的作用。

如《大吉祥經》、《衰敗經》、《賤種經》等等。

 

4.法義類:這一類經典其實是教導佛法義理的經典。

也許傳統上認佛陀的教法本身就具有保護的效果,所以也把它們視護衛經。

如《轉法輪經》、《諦分別經》等等。

 

5.法療類:這一類經典以討論覺支法義的三部《覺支經》主。

這些經典記載了通過聽聞、思惟七覺支而治癒重病的例子。

還有另一部《吉利馬難達經》,記載了具壽吉利馬難達(Girimānanda)通過聽聞和思惟十種禪修業處而治癒重病的例子。

由於通過聽聞和思惟這些法義曾經治癒了佛陀以及某些弟子的重病,所以通常會在信徒生病時唸誦這些經典。

 

 

6.稱名類:這一類經典羅列了一系列特定的人物或鬼神的名號,通過念頌他們的名號而起到保護的作用。

如《吞仙經》羅列了許多過去諸位獨覺佛[1]的名號;《大聚會經》羅列了許多諸天、鬼神的名號。

特別是《阿嗒那帝亞經》,透過稱頌七位佛陀、四大天王以及呼喊諸亞卡[2]大神將的名號,使佛弟子們避免遭受諸非人、亞卡的干擾和傷害。

然而,無論是哪一類的護衛經,能夠產生護衛作用的原因還在於這些經文的本身都是真實語。

真實語,巴利語 saccavajja 或 saccavāca,即真實的話語或言而有信[3]。

由於佛陀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憑藉著這些真實語的力量,可以使唸誦者達成所願。

正如在《寶經》中,有十二首偈頌是宣說佛、法、僧三寶的功德。

由於這些功德都是佛、法、僧三寶的真實素質,確實是佛、法、僧三寶所具備的,因此在這些偈頌的後面都有一句真實語的表明:「憑藉這真實的話語,願一切有情獲得安樂。」

同時,佛教徒們相信,由於過去所造作的恭敬佛、法、僧三寶、佈施、持戒等等善業,許多善人命終之後投生到天界。

這些天界的善神們自然也恭敬佛、法、僧三寶、喜歡善德和守護擁有善德的人們。

正因如此,在每次誦護衛經之前都會唸誦「願普輪圍界,諸天來聆聽……」等等的邀請文,邀請整個輪圍世界的所有諸天都前來聆聽佛陀所說的正法。

同時,在唸誦完護衛經之後又會唸誦「空居與地居,大力諸天、龍,隨喜功德後,恒守護佛教!」等等迴向功德文,祈求這些喜歡善德的諸天時常守護佛法與佛陀的弟子們。

另外,護衛經能夠產生保護作用還與唸誦者和聽聞者自身有關。如果唸誦者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持戒清淨,而且唸誦時發音準確、咬字清晰,能夠使護衛經通過唸誦者之口而發揮應有的效力。

同樣地,聽聞者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以及自身的戒行也是很重要的,因護衛經無法在對佛、法、僧三寶沒有信心和道德品質敗壞的人身上產生功效。

 

 

[1] 獨覺佛:巴利語 paccekabuddha。在沒有佛法的時期,能無師而自通達四聖諦,但卻不能教導其他眾生的聖者。

北傳佛教依梵語pratyekabuddha 翻譯作辟支佛、緣覺等等。

 

[2] 亞卡:巴利語yakkha的音翻譯。非人的一種,是地位比諸天低但又具有諸天威力的一類鬼神,北方韋沙瓦納天王所領導。

亞卡的種類極其繁多,有些是兇殘暴力、能傷害人類的惡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樹木而居的樹神、地居天,還有些則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勢的諸天。在《中部·小愛行盡經》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稱亞卡。

北傳佛教依梵語akùa翻譯為夜叉、藥叉等等。

[3] 真實語的特相是真實不虛的言語,作用是說出真實,現起聖潔、美妙,近因是身語意的清淨。

真實,也是菩薩應圓滿的十種巴拉密(pāramī)之一。 

 

對護衛經的幾點誤解

由於護衛經具有免除危難、帶來吉祥的功效,因此也容易讓人產生許多誤會。

下面將列出幾個常見的錯誤觀點並且稍做澄清。

1. 護衛經是咒語

有很多人認為護衛經是咒語,因而把「護衛經」錯誤翻譯「護咒」,例如:把《蘊護衛經》錯誤翻譯《蘊護咒》,把《孔雀護衛經》錯誤翻譯《孔雀護咒》等等[1]。

 

 

[1]咒,梵語 mantra(曼怛羅,翻譯作密咒、真言)、dhāraõī (陀羅尼,意思總持)或vidya(巴利語vijjā意思明、明咒、咒術)。

是指不能以言語說明的、有特殊效力的神秘音聲,是了達成某種目的時所唸誦的秘密章句。

所以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咒、明咒、真言等等。

咒語一般可分息災咒、增益咒、幻變咒術和降伏咒詛。

  •  息災咒(梵文śāntika):可以用來護身治病、去除災厄、滅除障難等等。
  •  增益咒(梵文pāuùñika):可以用來祈求利益、獲得成就、增長福德等等。[2]
  •  幻變咒術(梵文māyāka):可以隱身遁形、神通變化、上天下地、穿牆走壁、刀槍不入、水火不侵、點石成金等等。
  • 降伏咒詛 (梵文abhicāraka):可以驅役鬼神、降妖除魔、起屍殺人、誅殺怨敵等等。

世界各地的先民們幾乎都存在著咒術信仰。

在印度遠古的吠陀時代(西元前1500年〜前600年),咒術已經普遍應用。其後編輯的四種《吠陀Veda》(意思Veda智、明、知識)成婆羅門教的根本聖典。

其中的《夜柔吠陀》(梵文Yajur-veda)是婆羅門祭司舉行祭祀時所誦咒文的收錄。《阿闥婆吠陀》(梵文Atharva-veda)是消災、招福等咒語的收錄。

在佛典中,通常稱博學的婆羅門「諷誦者、持咒者、精通三吠陀者ajjhāyako mantadharo tiõõa vedānaü pāragū」。

同時,在非婆羅門的各種沙門團體中,也有許多外道修行者依靠替人唸咒、作護摩(homa火供一類的祭祀儀式)、看相、預言等等來謀生。

然而,佛陀卻把這一類的咒術稱為「畜生明tiracchānavijjā」,稱依靠咒術等方式謀生的方式「邪命micchājīva」(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而且佛陀遠離依靠這些「畜生明」來謀生的「邪命」[3],對於佛陀的弟子們也是這樣[4]。

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佛陀明確禁止比庫們學習和教導「畜生明」。

因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不存在所謂「咒語」的。[5]

不過,從護衛經所能產生的功效來看,卻與息災咒與增益咒的作用非常相似。

這也就難怪會有人把護衛經誤會成咒語、把「護衛經」錯誤翻譯「護咒」了。

但是,咒語和護衛經還是有分別的。

咒語注重的是神秘的語言及音節,賦予其語言與音節神秘的意義[6],相信透過唸誦這些語言及音節能夠產生不可思議的神秘效果。

咒語通常都不需要翻譯和解釋,咒語的含義並不重要,音聲本身遠遠高於其意思,有許多咒語甚至只是一些毫無意義可言的音聲組合。

然而,護衛經的力量並不在於音聲,唸誦護衛經的語言也不神秘,有時理解經文的含義比死記硬背更重要。

許多經典之所以被視護衛經是因它們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例如:《吉祥經》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學校甚至把它當成教科書來教育年輕一代。

僧俗信徒們依照《應做慈愛經》中的教導來散播慈愛以及作禪修業處。

佛陀教導《蘊護衛經》的原意在於散播慈愛而非機械式的唸誦經文。

《十法經》是出家人應該經常用來檢查、省思自己身心的十條行規範。而更多的護衛經實際上只是佛陀的教導開示,從內容上很難發現它們跟神秘力量有任何的關係。                                                                       

 

[1]《蘊護衛經Khandhaparittaü》、《孔雀護衛經Moraparittaü》等等經典的緬甸文版本都直接稱《蘊經Khandhasuttaü》、《孔雀經Morasuttaü》。

[2]有時這兩種咒的區分並不大,即有些咒語在達成消災的同時也可增福。

[3]《長部·梵網經》中說:「沙門果德瑪(Gotama)遠離像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

[4]《長部·沙門果經》等等經典中說:「他遠離像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

[5]佛陀不曾教導咒語是因唸咒並不能斷除煩惱,與解脫生死無關。

當然,禁止唸咒並不意味著否定咒術的效驗。在《無礙解道》、《佛種姓註》、《所行藏註》和《清淨之道》等等書中,皆提到「咒術所成神變vijjāmayā iddhi」是十種神變之一。

[6]如Oü(唵)字,由a,u,ü三個音所組成。

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各派系都曾經解釋過其所包含與象徵的意義。

或謂「唵」字象徵宇宙的本源、世界生成的根本等。而a,u,ü三個音則象徵陽、陰、中三性或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或表示三吠陀或表示醒覺、夢、熟睡三態或表示天、空、地或表示毗濕奴、濕婆、大梵天三神或表示宇宙的住續、破壞、生成云云。

 

2.護衛經萬能論

由於通過唸誦護衛經能夠起到排除不幸和使痛苦、危險、疾病消失的作用,因此有些人無論遇到任何大小事情、各種不幸都把希望寄託在護衛經上,把護衛經當成是消災解厄、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佛教相信緣起,世間上的任何事物和現象都離不開因果定律,在佛教中的各種觀念和行也不能與業果法則相違背,唸誦護衛經當然也不例外。

對於護衛經與業果法則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聽聽彌林達王(Milinda)與龍軍(Nāgasena)尊者之間的一番問答。

彌林達王問:「龍軍尊者,跋格瓦如此說過:『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世界不存在,能脫死神處。』[1]

但跋格瓦又教導護衛經。諸如《寶經》、《慈愛經》、《蘊護衛經》、《孔雀護衛經》《旌旗頂經》、《阿嗒那帝亞經》、《指蔓經》。

龍軍尊者,如果去到虛空中、海洋中、殿堂、小屋、山洞、洞窟、孔穴、縫隙或山林之中都無法擺脫死神的話,那麼誦護衛經就是錯的。

如果基於護衛經可以擺脫死神的話,那麼『非虛空.海中……』這句話就是錯的。

這也是自相矛盾的問題,結上加結,今向您提出,您必須解開它。」

「大王,跋格瓦如此說過:『非虛空.海中……。』跋格瓦也教導過護衛經,但那是對尚有餘壽、具足生機、已離業障者來說的。

大王,對壽命已盡者則沒有作和手段能使其存活。

大王,就如一棵已死、乾枯、無生機、生命已壞、壽行已離的樹,即使用一千罐水去澆也不能使之存活或發芽變綠。

同樣地,大王,藥物和誦護衛經對壽命已盡的人則沒有作和手段能使其存活。

大王,地上的藥物對那壽命已盡者是不會產生作用的。大王,護衛經可以保護、護佑尚餘壽命、具足生機、已離業障者。了他們,跋格瓦才教導護衛經。

大王,就像稻子成熟、可收割時,農夫會防止水流入。但在穀物幼嫩、如雲般具足生機時,則會用水灌溉使它增長。

同樣地,大王,對於壽命已盡者,可把藥物和護衛經的作用置之不理。但對那些尚有餘壽、具足生機的人,了他們而唸誦護衛經之藥,他們能通過護衛經之藥得以增長。」

「龍軍尊者,如果壽命已盡者會死,尚有餘壽者能活,那麼護衛經之藥也是無用的。」

「大王,你以前見過有疾病通過藥物而治癒的嗎?」

「是的,尊者,見過好幾百次。」

「那麼,大王,『護衛經之藥也是無用的。』這句話即是錯的。」……(中略)

「龍軍尊者,護衛經是否保護一切人?」

「大王,保護一些人,不保護一些人。」

「那麼,龍軍尊者,護衛經並不是萬能的。」

「大王,食物是否能保護一切人的生命?」

「尊者,保護一些人,不保護一些人。」

「甚麼原因呢?」

「尊者,因有些人過量吃食物,有些人因霍亂而死。」

「那麼,大王,食物不能保護一切人的生命?」

「有兩種原因食物可以奪取生命:飲食過量或熱力衰弱(消化不良)。

龍軍尊者,能夠維生的食物可因壞習慣而奪取生命。」

「同樣地,大王,護衛經保護一些人,不保護一些人。

大王,有三種原因使護衛經不能保護:業障、煩惱障和無信障。

大王,能夠保護有情的護衛經可因自己的所做而失去保護力。

大王,猶如母親滋養腹中的胎兒,細心的準備生產。生產後除去不淨、污垢、鼻涕,染以最上的妙香。後來有別人的兒子辱罵、毆打或打傷他時,她會憤怒的抓他們帶到君王處。

但是如果是她的兒子犯罪、出軌,人們在抓住他去君王處時用棍棒、拳腳打他、揍他。大王,他的母親是否也可以抓住抓他的人而帶到君王之處呢?」

「不能,尊者。」

「大王,是甚麼原因呢?」

「尊者,因是他自己的罪過。」

「同樣地,大王,能夠保護有情的護衛經對自己有罪過者是徒然的。」《彌林達問經》

 

 

[1]《法句》第128頌。

 

3.護衛經非佛陀所說

上面敘述的「護衛經萬能論」是一種極端,而這種「護衛經非佛陀所說」的觀點則是另一種極端。

持有這一類錯誤觀點的人多數是所謂的「原始佛教論」者和一些佛教學者。

這些人一般都受過西式的現代教育,接受西方的理性思惟以及教學方法。

他們在研究佛教經典時多數只是注重經典中的理性成份。

護衛經強調信仰的力量、天神的介入,而通過唸誦和聽聞護衛經所產生的功效和作用,也不是所謂的科學、唯物主義等等所能夠解釋。

由於護衛經中所包含的這些非理性因素,所以有一些學者認:護衛經與古代印度人對天地鬼神的信仰和萬物有靈理論有關,像佛陀這樣重視智慧、反對迷信的導師是不可能教導諸如護衛經一類低俗信仰的。

護衛經的出現只是後期佛教徒在受到婆羅門教和民間習俗的影響下,了順應一般民眾的信仰才產生和集合而成的。

我們並不否認現今形式的護衛經是後期編輯的作品,也不否認後期的佛教徒曾或多或少的誇大了護衛經的神秘力量。

然而,正如在前面《護衛經的起源》一節所敘述,佛陀的確教導過弟子們了保護自己而學習某些護衛經,唸誦護衛經的傳統的確可以上溯到佛陀在世的時代。

大部份的護衛經都是佛陀言教的真實記錄[1],編輯者只是把這些經典奉護衛經而已。在禪修過程中,信根和慧根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學習佛法時也一樣。

《清淨之道》中說:「信強而慧弱則成迷信,信於不當之事。慧強而信弱則偏於虛偽一邊,猶如由藥引起的病般無可救藥。唯有兩者平等,才能信於正當之事。」[2]

信根偏於感性,而慧根則傾向於理性。過度感性容易造成偏激、盲從、迷信或宗教狂熱;過度理性則傾向於狡猾,不但自己不肯踏實修行,而且喜愛批判與品頭論足。這兩種態度對修學佛法都是有害的。亦如前面所引的《彌林達問經》中提到,不信障正是使護衛經失效的三種原因之一。 

 

 

[1]有些護衛經也並非完全是佛陀所說的。如《諦分別經》沙利子尊者所說,《孔雀護衛經》菩薩過去世投生孔雀時所誦《阿嗒那帝亞經》韋沙瓦納天王所說等等。

[2]見《清淨之道·說地遍品》的「諸根平衡而行道」。

 

 

護衛經的唸誦順序

唸誦護衛經的傳統普遍流行於各個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

各國唸誦護衛經的方式和內容略有差異,但是都大同小異。

比如斯里蘭卡的在家信徒邀請比庫到其家中唸誦護衛經時,會把白布鋪在椅子上請比庫們坐下,而緬甸的比庫到居士家中則多數是席地而坐。斯里蘭卡、泰國的比庫在唸誦護衛經時有繫聖線的習俗,但在緬甸則較少見。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唸誦護衛經所使用的語言是佛陀在世所說的語言(Buddhabhāsā)――巴利語。

巴利語源於佛陀當年 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底語(Māgadhika,Māgadhī摩揭陀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比庫們幾乎在所有正式的場合――諸如傳誦經典、授戒、做僧團甘馬[1]等等都使用這種古老又神聖的語言。不過,因受到語言因素等的影響,各國比庫的誦經音調也各有特色。

斯里蘭卡傳統的誦經音調注重巴利語的長短音、送氣不送氣音,韻律優美動聽。泰國傳統的誦經音調也注重長短音且在每部經文剛開頭的一句多數由長老比庫起音領誦。

緬甸傳統的誦經方式長短音區別不大,而且唸誦速度較快[2]。

然而,無論是在斯里蘭卡、泰國還是緬甸,最普遍被用來作祝福的經文是三部護衛經――《大吉祥經》、《寶經》和《應做慈愛經》。唸誦這三部經幾乎適用於一切適當的場合。

下面,將依斯里蘭卡的傳統來介紹唸誦護衛經的基本順序:如果在家信徒希望比庫前來家中唸誦護衛經,他們可以提前一兩天到寺塔中去做邀請。邀請時應指明邀請比庫的人數和誦經的目的、時間等等。得到僧團的同意後,則可以回家著手準備。到了誦護衛經的那一天,居士們以鮮花、香、燈等供養佛像並在佛像前擺放一盆清水和一個護衛聖線球。等比庫僧眾來到家門口時,男居士們會每一位比庫洗腳、擦腳[3]。

比庫們則依瓦薩(vassa戒齡)先後列隊進入屋內。若是虔誠的信徒,此時還會在比庫們行走的地方鋪上地毯、撒上花瓣、燃上好香等等,盡力供養。

等待比庫們一字排開坐定後,於家中恭候的諸親戚、朋友會圍聚坐在比庫前面的地上頂禮三拜。主人帶領大家一起唸請求誦護衛經的邀請文[4]。

此時,長老比庫會信徒們做簡短的開示,開示的內容可以是關於護衛經的意義、聽聞護衛經的利益、專心恭敬聆聽的功德等等。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家信眾在做佈施、聞法、禪修等等功德之前,一般都會先向比庫請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使其戒行清淨,從而使所做的功德更加殊勝。故此了施主們的利益,比庫可授予他們三皈依和五戒,因持守淨戒本身就是一種功德。若條件允許的話,更可以授予三皈依和八戒。授完戒後,長老比庫引聲唸誦《邀請諸天文》。

之後,從 Namo tassa……開始,比庫們齊聲依序唸誦《禮敬佛、法、僧三寶》、《大吉祥經》、《寶經》、《應做慈愛經》、《勝利吉祥偈》、《大勝利吉祥偈》、《無畏偈》等等,最後以《隨喜功德》做總結。[5]

在比庫們開始誦經不久時,一位男居士輕步上前,從比庫手中接過聖線球,一端仍由比庫們拿著,另一端則傳遞給每一位在家信徒拿著。

然後大眾恭敬合掌,安靜的聆聽佛陀的法音。

唸誦完護衛經後再把聖線收回,剪成約一手長的護衛繩,由長老比庫把它綁在信徒們的右手腕上[6]。護衛水則可以飲用或洗臉。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長老比庫還可居士們做一些祝福或佛法開示。此時,信徒們也可獻上袈裟、日用品等等供養[7]以積累佈施功德、種植福田。比庫在離開之前還可以帶領信徒們唸誦《迴向功德文》,把所做的一切善德作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助緣,同時也可把功德迴向給親戚乃至一切眾生。護衛經唸誦儀式圓滿結束。

在斯里蘭卡還有一種更加隆重莊嚴的儀式是唸誦《大護衛經》。

唸誦所有的《大護衛經》通常需要整夜的時間。信徒們事先在寺院或其他公共場所的空地上搭一臨時帳棚(maõóapa),擺設平臺。

在平臺的桌子上供奉一座小舍利塔(或一尊佛像)並準備好清水和護衛聖線球等。夜幕降臨,比庫僧團登上平臺坐定後,信徒中的長者帶領眾人一起唸祈請誦護衛經的邀請文。長老比庫做簡短開示並大家授三皈五戒後,僧眾齊聲唸誦護衛經(程序大致同上)。等到誦完《大勝利吉祥偈》後僧眾離開,只留下兩位比庫開始唸誦《大護衛經》。等待唸了一段時間後,另外兩位比庫走進帳幕,接替前面兩位而無間斷的繼續唸誦。等唸誦完四種誦分的所有二十九部《大護衛經》後,全體僧眾再次走進帳幕,念誦《應做慈愛經》等等並以《隨喜功德》做結束。

最後居士們再次唸誦三皈五戒做迴向功德,結束《大護衛經》的唸誦儀式。隔日早上信徒們往往會設宴供養比庫僧團。

 

 

[1]甘馬:巴利語kamma的音翻譯,即僧團表決會議。北傳佛教依梵語 karma 音譯「羯磨」。

[2]這是指緬族的誦經方式。撣族和蒙族等等的誦經方式則與泰國有點相似。

 

[3]根據戒律,比庫不得穿鞋前往在家人的住區,除非生病。

[4]若居士們不會唸也可以由長老比庫帶領一句一句的唸。

[5]詳見下一篇《護衛經唸誦》。當然,具體唸誦哪些內容可由比庫們取捨決定。

[6]若是女居士則由其他人幫忙綁。

[7]無論如何不得用鈔票、紅包等等任何形式的金錢供養比庫。比庫只能接受如法必須品的供養,接受金錢屬於犯戒的行 

 

 

內容提要

內容分兩大部份:

第一部份介紹最常見的、一般作祝福之用的護衛經念誦程序。

這一部份以最常用的三篇護衛經――《大吉祥經》、《寶經》和《應做慈愛經》中心,同時也把經常結合此三經一起念誦的《禮敬佛、法、僧三寶》、《大勝利吉祥偈》、《無畏偈》、《隨喜功德》等等一併編排進去,從而組成一套完整的念誦儀式。

第二部份是《大護衛經》,《大護衛經》分四個誦分,主要內容是二十二篇長短不一的經典。不過,傳統上通常又附加了七篇經文,從而成二十九部經。值得注意的是,這七部經典並不是附加在所有經文之末,而是在第二誦分之後稱“附加七經Atirekàni Sattasuttàni”。因此,這四種誦分的第一誦分包含十六篇篇幅較短的經文;第二誦分包含五篇篇幅中等的經文,另再附加七篇篇幅中等的經文;第三和第四誦分合為一篇篇幅很長的經文。

它們分別是:

第一誦分(Pañhamakabhàõavàro)

1.行皈依(Saraõagamanaü)

2.十學處(Dasasikkhàpadàni)

3.問沙馬內拉(Sàmaõerapa¤haü)

4.三十二行相(Dvattiüsàkàraü)

5.四種省思(Catupaccavekkhaõà)

6.十法經(Dasadhamma sutta)

7.大吉祥經(Mahàmaïgala sutta)

8.寶經(Ratana sutta)

9.應做慈愛經(Karaõãyametta sutta)

10.蘊護衛經(Khandhaparittaü)

11.慈愛功德經(Mettànisaüsa sutta)

12.朋友功德經(Mittàni saüsa)

13.孔雀護衛經(Moraparittaü)

14.月亮護衛經(Candaparittaü)

15.太陽護衛經(Suriyaparittaü)

16.旌旗頂經(Dhajaggaparittaü)

第二誦分(Dutiyakabhàõavàro)

17.巴哈咖沙巴長老覺支(Mahàkassapattherabojjhaïgaü)

18.巴哈摩嘎喇那長老覺支(Mahàmoggallànattherabojjhaïgaü)

19.大準德長老覺支(Mahàcundattherabojjhaïgaü)

20.吉利馬難德經(Girimànanda sutta)

21.吞仙經(Isigili sutta)

附加七經(Atirekàni Sattasuttàni)

22.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23.大聚會經(Mahàsamaya sutta)

24.阿喇瓦咖經(âlavaka sutta)

25.耕者跋拉德瓦迦經(Kasãbhàradvàja sutta)

26.衰敗經(Paràbhava sutta)

27.賤種經(Vasala sutta)

28.諦分別經(Saccavibhaïga sutta)

第三誦分(Tatiyakabhàõavàro)

29.阿嗒那帝亞經之一(âñànàñiya sutta-1)

第四誦分(Catutthakabhàõavàro)

阿嗒那帝亞經之二(âñànàñiya sutta-2)

下面將分別介紹這些經典的內容提要:

1.行皈依:即前往皈依佛陀、佛陀所善說之法、依法行道的佛弟子居士、僧團,以此佛、法、僧三寶庇護所、皈依處。 通過念誦此三皈依文,他(她)就可成為一名佛陀弟子。 佛陀的一切僧俗弟子都以此佛、法、僧三寶皈依。

2.十學處:遠離殺生、不偷竊、不淫慾等等十條學處是沙馬內拉36應該持守、戒。 同時,它們也是一切佛教比庫眾皆應該遵守的基本學處。

3.問沙馬內拉: 內容按照數目的順序設置了十個重要的基礎佛學問題,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幫助沙馬內拉學習和記憶。

4.三十二身分:又稱作身至念,即佛陀教導弟子們應觀察思維的三十二個身體組成部份。 當然,佛陀教導這些並不是了生理學或解剖學的目的,而是了揭開色身的厭惡、不淨。

5.四種省思:出家眾在受用衣、食物、住所和藥品這四種生活用具時須進行如理省思,即指思維使用這四種用具的正確用途和目的,這稱“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假如不經省思而受用的話,則屬於“欠債受用”。

6.十法經:這是佛陀教導的作為應該經常省察的十件事情:

已捨離美好;

生活依賴他人;

舉止應該有不同;

是否會譴責自己的戒行;

戒行是否會遭到有智的同梵行者們譴責;

將會與一切喜愛的事物分離;

思維業果法則;

如何度過日日夜夜;

是否樂於空閒處;

臨終時是否能通過同梵行者關於上人法37的詢問。

7.大吉祥經:根據該經的義註說,古印度發生了關於“甚麼是吉祥”的爭論,結果分成三派,三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爭論傳到了天界但是也沒有定論。沙咖天帝派一天子到佛陀之處請示此事,於是佛陀用偈頌的方式教導了三十八種最吉祥事。這三十八種吉祥事是在家眾和出家眾的行準則與身心指南。直至今日,這些教導仍然對提升現代人(無論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素質、心靈素養和生活品味都有很大的幫助。傳統上,念誦該經作祈願吉祥、祝福之用。

8.寶經:有一年韋沙離城發生了飢荒、非人和疾疫三種災難,當地居民邀請佛陀前往,佛陀教導阿難通過念誦此經平息了災禍。該經共有十七首偈頌,前面兩首是佛陀吩咐諸鬼神應該認真聆聽此經並保護人類。中間十二首偈頌讚頌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透過讚頌佛、法、僧三寶功德的真實語來祝福一切有情安樂。最後的三首偈頌沙咖天帝所說。念誦該經一般上作驅除疾疫、災難和非人之用。

9.應做慈愛經:有一群住在森林禪修的比庫受到樹神的干擾,佛陀教導念誦此經並依經散播慈愛。本經共由十首偈頌組成。開頭兩首半偈頌教導一位通過聽聞等等而以世間智領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靜之後,了善巧於自己利益的禪修者應該修行戒、定、慧三學,應該具足有能力、正直等等十五種素質。接著的三首半偈把一切有情分七種不同的組合來散播慈愛。不但通過祝願眾生快樂安穩來散播慈愛而且也通過不欺騙、不輕視,不互相以憤怒、瞋恚想而希望對方受苦來修習。

就如母親會用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獨生子一般,把慈心無限的散播到一切世界,並且在行、住、坐、臥姿勢中安住於慈愛。最後一首偈教導以慈心禪那基礎修觀斷除邪見、具足出世間戒和入流道38正見,再以第三不來聖道捨斷貪慾,最後證悟阿拉漢聖道,不會再投胎輪迴。39

 

 

10.蘊護衛經:在沙瓦提(Sàvathã)城有位比庫被蛇咬死了,佛陀說那是因該比庫沒有向四類蛇王族散播慈愛的緣故。若比庫向維盧巴卡等四類蛇王族散播慈愛,就不會被蛇咬死。於是佛陀教導此經:向各類眾生散播慈愛,要求有傷害性的生類離開,最後以禮敬七位佛陀做結束。

11.慈愛功德經:佛陀提到經常修習慈心禪那者可獲得十一種功德:

睡眠安樂;

醒來快樂;

不做惡夢;

人們喜愛;

非人喜愛;

  • 受諸天守護;

火、毒、刀所傷;

  • 心能夠迅速得定;
  • 容貌光彩;

臨終時不昏迷;

若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果,來世則可往生到梵天界。

12.朋友功德經:本經記載於《經藏 小部 本生》,是菩薩在過去世投生德密亞(Temiya)王子時所說的偈頌。講述了他由於不欺騙朋友,得到了許多的利益。

13.孔雀護衛經:菩薩在過去世投生一隻金孔雀,它每天早上登上山頂,望著太陽升起做禮拜,祈求得到守護而安度白天,又禮敬各婆羅門、各位佛陀、各解脫者及他們所具足的菩提解脫。在做過護衛後才前往覓食。傍晚牠也同樣登上山頂,望著太陽下山做禮拜後才準備居住。由於金孔雀每天都做這樣的護衛,竟避免了七代國王所派遣的獵人的逮捕。

14.月亮護衛經:月亮天子被拉胡阿蘇羅王(Ràhuasurinda)抓住,他憶念跋格瓦並請求庇護。跋格瓦對拉胡說月亮天子已皈依了他,要求釋放月亮天子。

拉胡阿蘇羅王釋放了月亮天子後驚恐地跑到其主韋巴吉帝阿蘇羅王(Vepacitti asurinda)之處。韋巴吉帝阿蘇羅王問明其原因,拉胡阿蘇羅王回答說如果不放開月亮天子,他的頭將會裂七塊。

15.太陽護衛經:太陽天子被拉胡阿蘇羅王(Ràhuasurinda)抓住,他憶念跋格瓦並請求庇護。跋格瓦對拉胡阿蘇羅王說太陽天子已皈依了他,要求釋放月亮。

拉胡阿蘇羅王釋放了太陽天子後驚恐的跑到其主韋巴吉帝阿蘇羅王(Vepacitti asurinda)之處。韋巴吉帝阿蘇羅王問明其原因,拉胡阿蘇羅王回答說如果不放開太陽天子,他的頭將會裂七塊。在跋格瓦的要求下拉胡阿蘇羅王釋放了太陽天子。

16.旌旗頂經:跋格瓦對諸比庫講述過去諸天和阿蘇羅發生戰爭時,沙咖天帝叮嚀三十三天眾望著他的旌旗頂或望著巴迦巴帝天王、瓦盧納天王、伊薩那天王的旌旗頂,則可以去除怖畏和懼怕。跋格瓦藉此對諸比庫說,假如比庫們在山林野外感到怖畏、懼怕時,應該憶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可以去除怖畏和懼怕。

17.馬哈咖沙巴長老覺支:有一次具壽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得了重病,跋格瓦前往探望他。在問明病情後,跋格瓦提到修行、多做七覺支,能引導至證智、正覺、涅槃。它們分別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馬哈咖沙巴比庫聽了之後疾病因此痊癒。

18.馬哈摩嘎喇那長老覺支:有一次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得了重病,跋格瓦前往探望他。在問明病情後,跋格瓦提到修行、多做七覺支,能導向證智、正覺、涅槃。它們分別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馬哈摩嘎喇那聽了之後,疾病因此痊癒。

19.大準德長老覺支:有一次跋格瓦得了重病,跋格瓦吩咐大準德比庫前來探望,大準德(Mahàcunda) 誦出七覺支。跋格瓦聽了之後疾病因此痊癒。40

20.吉利馬難德經:有一次吉利馬難德得了重病,阿難把此事報告跋格瓦。跋格瓦教導阿難前往吉利馬難德處宣說十種禪修業處:

 無常想;

 無我想;

 不淨想;

(4)過失想;

捨斷想;

  • 離想;
  • 滅想;

(8)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1. 對一切諸行無慾求想;

入出息念。

吉利馬難德比庫聽聞和思維這十種想後,疾病得以痊癒。

以上四經都談到了通過聽聞和思維七覺支或十想治癒了佛陀以及某些弟子的重病,因此在傳統上相信讀誦和聽聞這些經文具有療病的作用。

21.吞仙經:有一次,跋格瓦指著環繞在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對比庫們說:這些韋跋拉山、般噠瓦山、方廣山、鷲峰山、吞仙山還有其他的稱呼和名字。過去曾有五百位獨覺佛常住在這座吞仙山中。人們只看見他們進入此山,但是進入後就不見,於是認這座山吞掉了這些仙人,因此把它叫做“吞仙山”。隨後跋格瓦說出了許多獨覺佛的名號並說應禮敬這些超越執著、已經般涅槃的獨覺佛們。

22.轉法輪經: 此經典是跋格瓦證悟無上正自覺後在巴拉納西仙人落處的鹿野苑對五眾比庫—袞丹雅(Koõóa¤¤a)、跋地亞(Bhaddiya)、瓦巴(Vappa)、馬哈那馬(Mahànàma)、阿沙基(Assaji)所開示的第一部經。經文一開始談到比庫應該有的修行態度:應該避開縱慾與自我折磨這兩種極端,修行於中道。中道即是八支聖道。

然後跋格瓦以三轉十二行相的方式教導了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至苦滅之道聖諦。袞丹雅在聽開示時證得了入流果並成跋格瓦教法中的第一位比庫。當跋格瓦在轉法輪時,從地居諸天開始乃至色究竟天41的諸天與梵天聲稱:跋格瓦所轉的無上法輪,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或任何人所逆轉。歡呼聲響徹整個梵界。由於這篇經文是跋格瓦成就佛果之後所宣告的第一部經,也因此次初轉法輪使佛陀的教法圓滿具足了佛、法、僧三寶,所以此經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統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許多佛弟子們都喜歡在節日或特殊的日子裡讀誦此經。

23.大聚會經:跋格瓦住在釋迦國咖畢喇瓦土(Kapilavatthu)的大林,與五百位阿拉漢比庫一起。當時,來自十個世界的諸天了謁見跋格瓦和比庫僧團而聚集。有四位淨居天人也前往,並且每位還說了一首偈頌。跋格瓦對比庫們說:就如現在一樣,過去諸佛陀和未來諸佛陀也都有像這樣的諸天聚會。跋格瓦吩咐那些比庫依各自擁有的天眼去瞭知非人並宣告了前來聚會的諸非人、天眾的名號:有來自各地的亞卡、四大天王及其眷屬、諸龍、妙翅鳥、阿蘇羅、各類諸天及梵天人等等。此時,魔羅帶著魔軍也前來,企圖用貪愛束縛大眾,但是因無機可乘而撤退。

24.阿喇瓦咖經:跋格瓦來到亞卡阿喇瓦咖(âëavaka)的居處。阿喇瓦咖亞卡叫跋格瓦出去又進來,如是三次跋格瓦都照辦了,到第四次時跋格瓦沒照著做。阿喇瓦咖亞卡說他想問些問題,如果佛陀回答不了則將攪亂其心,撕裂心臟,抓住腿丟到恒河對岸去。跋格瓦說沒有任何人能夠這樣做,同時也回答了阿喇瓦咖的一連串問題。阿喇瓦咖亞卡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成男居士42。

25.耕耘者跋拉德瓦迦經:有一次,跋格瓦來到耕耘者跋拉德瓦迦(Kasãbhàradvàja)婆羅門的工作之處托缽。婆羅門對跋格瓦說他吃自己的勞動所得,也勸跋格瓦應該吃自己的勞動所得。跋格瓦回答說他也吃自己的勞動所得。婆羅門說他從未曾見過跋格瓦的勞動工具。於是跋格瓦以農耕來比喻他所具有的種種功德。

婆羅門聽後以大銅碗盛滿乳粥想供養跋格瓦,但跋格瓦說他不吃由吟誦偈頌得來的食物並說沒有任何人能夠消化此乳粥。婆羅門依跋格瓦的指示把乳粥倒在無生物的水中,乳粥即吱吱做響、冒出濃煙。於是婆羅門身毛豎立,之後皈依佛、法、僧三寶並請求出家、達上43,最後通過精進努力證悟了阿拉漢果。

26.衰敗經:這篇經與《大吉祥經》很相似,都是在討論有關家庭、社會的倫理道德。經文提到有位天人在深夜前來謁見跋格瓦,請問甚麼是衰敗之人和導致衰敗的原因。跋格瓦以偈頌回答了十二種導致衰敗的原因並且說如果智者清楚種種衰敗之因,他將能快樂的生活。透過該經,我們將發現佛陀在兩千多年前所譴責的墮落生活與今天的幾乎沒甚麼兩樣。

27.賤種經:又稱作《拜火者跋拉德瓦迦經》。有一天,跋格瓦托缽來到拜火者跋拉德瓦迦(Aggika-bhàradvàja)婆羅門的住處。當時,正在祭火的婆羅門喝斥跋格瓦並罵他禿頭、賤種。跋格瓦問他是否知道甚麼叫賤種以及作賤種之因,婆羅門回答說不知道並向跋格瓦請教。於是跋格瓦說那些非做歹、道德敗壞、奸詐邪惡之徒才是賤種並且得出結論:並不是因出身而為賤種,也不是因出身而婆羅門;由於所造之業而為賤種,也由所造之業而婆羅門。跋格瓦舉例說出身為賤民的馬當嘎(Màtaïga)照樣能達到最高的榮譽,連剎帝利和婆羅門等等都來侍奉他,而且也能往生梵天界。反而做惡的婆羅門照樣會受到斥責和墮落到惡道。拜火者跋拉德瓦迦婆羅門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成男居士。

28.諦分別經:有一次,佛陀提及他在鹿野苑所教導的四聖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導至苦滅之道聖諦。隨後又稱讚沙利子(Sàriputta)和馬哈摩嘎喇那兩位上首弟子,鼓勵諸比庫應該親近他們。並說沙利子能詳細分別、闡明四聖諦。跋格瓦離開後,沙利子向比庫們詳細解釋四聖諦:苦聖諦為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所求不得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就是苦。

苦集聖諦能導致再生的渴愛,包括慾愛、有愛、無有愛三種。

苦滅聖諦即是渴愛的完全滅盡、解脫、無執著。

導致苦滅之道聖諦即八支聖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經對四聖諦的解釋亦見於《經藏 長部 第22經 大念處經》。

29.阿嗒那帝亞經:此經在二十九篇大護衛經中的篇幅最長。經文講述跋格瓦住在王舍城的鷲峰山時,四大王帶領亞卡、甘塔拔44、甕睾鬼45、龍四大軍團,來到跋格瓦之處。北方的韋沙瓦納46天王告訴跋格瓦:有些亞卡不信樂跋格瓦,有些亞卡信樂跋格瓦,但是大多數的亞卡並不信樂跋格瓦。

跋格瓦教導遠離殺生、不偷竊、不邪淫、雙謊和喝諸酒類,但大多數亞卡經常違反這些惡行,所以他們不喜歡跋格瓦。有些跋格瓦的弟子隱居在人跡罕至的山野外外、偏僻處,在那裡有些不相信佛陀的亞卡居住。了保護跋格瓦的弟子不受傷害,韋沙瓦納天王請求跋格瓦受持此《阿嗒那帝亞保護經》。在得知跋格瓦默然同意後,天王宣講了此經:首先禮敬過去的六位佛陀:維巴西佛陀、西奇佛陀、韋沙菩佛陀、咖古三塔佛陀、果那嘎馬那佛陀、咖沙巴佛陀以及現在的果德瑪佛陀。然後提到:守護東方的是持領導甘塔拔;守護南方的是增長國(Dhataraññha)天王;領導甕睾鬼守護西方的是廣目(Viråpakkha)天王,領導諸龍;守護北方的是韋沙瓦納天王,領導亞卡。這四位天王各有九十一位擁有大神力的兒子而且皆叫做“印達”,他們都見過並禮敬佛陀。經典中特別談到須彌山之北的古盧洲,那裡的人民生活快樂,不事生產而享用著自然生長的糧食。男女兩性的關係是自由的,既沒有夫妻的概念也沒有自私和佔有的想法。住在那裡的亞卡以牲畜和人類做坐騎,跟隨他們的主人遊歷各方。韋沙瓦納有許多空中城市,還有十二位亞卡神將。亞卡們的集會堂鳥語花香、風景優美。韋沙瓦納天王說:佛陀弟子們掌握了此《阿嗒那帝亞經》,假如還有非人、亞卡、甘塔拔、甕睾鬼或龍等等敢以邪惡之心跟隨他,這個非人將不能獲得尊重和居住權,也不能嫁娶,甚至使其頭裂七塊。遭到那些邪惡非人干擾的佛陀弟子應該呼叫亞卡大將軍的名字。韋沙瓦納說完此經後與諸非人一起離開。隔日天亮後,跋格瓦把前夜發生的事情經過告訴比庫們,叮囑比庫們了保護、避免受傷害與安樂住而受持此《阿嗒那帝亞經》。此經與前面的《大聚會經》很相似,都是以談論諸天、亞卡等等非人主,這在早期三藏聖典中畢竟屬於少數,因此有些學者認這兩篇經很可能是後期北傳佛教的濫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