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列出一些論師的不同觀點,那麼這些論師都是經過親證才寫的論嗎?還是推理?如果是親證,為甚麼會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對意門,阿耨樓陀尊者說:有分是意門;《迷惑冰消》裡說:一切有分整體是意門;其他一些著述有些說:有分與意門轉向兩種都是意門;有些說:意門是在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即有分斷。我們應如何對待這種分歧呢? 

答:我們如果是從緣起的角度上來理解,那麼這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因為,我們說到的意門心路過程,它必須得依意門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產生。而意門心路過程就是在修緣起的時候我們觀照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它會有很多因緣。沒有有分的滅,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有分之前它又會有有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說整體的有分都是意門,這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只是看,由於有了意門轉向心的滅,才會有整個意心路過程的生起,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意門轉向心也是意門。或者由於有分斷了之後,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那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說有分斷是意門心路過程。如果是從緣起法來說,一種法的生起必須得依照其它很多種緣。如果有些論師他著重於這種緣,他說這個是意門,著重於那種緣他說那種是屬於意門。所以其實這些說的都對,只是他著重點不同。又例如:在講到出世間心,出世間心可以分為八種,也可以分為四十種。那到底依甚情況分為四十種呢?有的論師就說他經常修行那種禪那,有的人說他觀照禪那,依他的根本定決定他的道心和果心是多少名法的。看上去好像有分歧,其實都對。為甚麼這麼說?因為假如一個人透過觀照禪那的名法而證果的話,所觀照的禪那的名法和他證得聖道、聖果的名法是相應的,也就是聖道、聖果只是多了三個名法,也就是說他觀照的如果是初禪的名法,他的聖道心和聖果心就有三十七個名法,但是為甚麼他會觀照這種禪那名法呢?因為他先入這種禪那,所以他才能夠觀照這種名法,是不是?這兩種不就是說一件事了嗎?由於他經常這樣修習,所以很自然等到他修習到高級觀智的話,他就會用經常入的那個禪那來進入,然後出定後再觀照,這樣的話三種說法其實還是一種說法。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論師觀點似乎有不同,但是其實他們說的還是一樣。例如:這裡舉出的意門的,如果我們一旦知道了是甚麼緣造成意門心路過程的產生,意門心路過程的產生有很多種緣,它必須有有分的滅去,須有意門轉向心,還必須有相應的名法等等這些,還要有依處、所緣,種種的緣才能夠導致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而其中如果沒有有分的滅去,就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沒有意門轉向的作意也沒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從這種角度上來看,無論是有分斷也好,有分的整體也好,意門轉向也好,其實都是意門產生的緣,所以論師是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意門叫manodvàra

 

 

問:修名法色法業處時,可否觀到色法生滅的時間等於名法十七個那生滅? 

答:一般在觀照心路過程的時候,我們可以逐個逐個觀照心時那的生滅,但是一般我們都不會去數它到底有多少個,只是按照心路過程它實際發生的情況去觀照它,因為色法的存在是十七個心識那,但是按照我們在觀照名法的時候,其實之前有幾個心識那已經過去了才會有名法的生起、才會有心路過程的生起,這個我們在講到心路過程的時候會解釋到,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可以超過七個速行,或者說最多它只有十四個心識那,在一個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我們在觀照色法和名法的時候,並不會很細的去看它,但是我們知道由於色法的滅盡才會有這個眼門心路過程的滅盡。

 

 

問:修觀時,觀照內五蘊、外五蘊、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都是直觀嗎?如何理解直觀和推論不同?用神通觀未來是否屬於推論? 

答:修觀時,觀內和觀外,觀過去和觀未來,我們叫做如實知見,我們並沒有直觀的這種說法,我們只是說你要親自的照見。但是一般我們要觀照內在的五蘊,可以很清楚的觀,但是要觀照外在的五蘊可以用整體觀,也就是觀照外在的色法,色法只要有生命它就會有六門,只要是名法就會有善的名法和不善的名法,我們要用這種觀法。 對過去和未來,如果你沒有親自找到過去生的因,就是過去生所造的無明、愛、取、行、業,那麼是不可能觀照過世的,既然沒辦法觀照過去世的五蘊,就沒辦法知道過去世與今世之間的因果關係,那這樣的話,你就必須用推論,推論的方法只有在你觀到若干個過去世之後,你能夠發現到今生和過去第一世之間的因果關係,第二世和第三世的因果關係,第三世和第四世之間的因果關係,第四世和第五世之間的因果關係,第五世和第六世之間它們都是這樣,由於無明、愛、取、行、業所以才會投生,這樣的話你會發現到過去的很多世它都是一樣。那個時候才用推。 但是你今生的果和前一世的因你不能用推論,假如可以用推論的話,那麼佛陀就不會說:你要如實知見苦的因。苦的因是甚麼?苦的因就是集聖諦,四聖諦一定要如實知見,不可能靠推論,靠推論唯有基於一個個都是這樣,以後那些才都是(一樣)。就像在《清淨之道》裡舉的例子,有一個母親她已經生了九個孩子了,她的九個孩子都死了,她現在抱著的第十個孩子已經將要死了,她肚子裡的孩子她也不會存著希望,反正一個個就是生了就死生了就死,她自然就不會留戀於未來的。這種情況下她可以用推論,因為她已經有很多實際的經驗了,但是如果你沒有實際的經驗你就推論,那跟你去通過聽聞或用世間的那種邏輯,有甚麼區別?難道觀智要靠邏輯嗎?這樣的觀智不能稱為智,只能稱為知識,人可以依靠知識來修觀,但不可能直接靠知識本身來斷煩惱。所以如果說靠推論就可以證果,那麼佛陀說的緣起都是推論了啊?

 

 

問:用神通觀未來是否屬於推論? 

答:神通一般能觀察未來的是屬於天眼智的未來分智,它也不是推論。我們可以說推論永遠都是屬於世俗學問的東西。如果在修觀的時候用到的推論,唯有你親見了若干個(未來世)之後,你才能夠知道其實那些你還沒有見到的都是這樣,那時候你才能用推論。所以佛陀講到的智有兩種智:一種叫法智,一種叫類智。法智就是通過你親見的、現量所得來的智慧。類智就是你通過親見都是這麼樣之後,並不用所有都見到,那個叫作類智,類智就相當於比。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不可能把整個世界、每個人、每個眾生都觀得很透徹,是不是?為甚麼?當你觀到了這一堆色法也是無常,那一堆色法也是無常,這一堆色法也苦,那一堆色法也苦,你所見到的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那你還用不用每一個都去觀呢?用不用?不用。那個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這個樣,我們才能夠推論說:所有都是這個樣,這樣的話才能用類智。如果沒有了現量,或者你只觀照內在的,你就很武斷的說外在的也是於無常、苦、無我的,過去、未來也是屬於無常、苦、無我的,那個不叫做智慧。

 

 

問: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如果身上有裝飾或紋身或某些習俗的原因留下的紋身,是否對出家造成障礙?

答:那個不造成障礙。只要出家之後不要紋身就可以,在家紋身那個沒有問題。

 

 

問:修行應具備甚麼?最忌諱的是甚麼? 

答:修行應具備的就是精進、智慧、中道的心態等等;最忌諱就是煩惱。比如:修了一點點體驗,就自讚毀他,到處去吹;或者過度的緊,抱著一種貪心,有所得的心,或者不良的動機,比如想修神通啊!想求這個求那個,想求甚麼境界,這些都很忌諱。

 

 

問:對北傳佛教的發展是否可以提一點意見呢?

答:我很希望北傳佛教呢,僧眾都能夠嚴淨毘尼,都能夠勤修止觀,而且希望北傳佛教能夠真正做到弘法利生,讓更多的人來皈依到佛陀的門來。

 

 

問:回去後沒有請問的對象,以甚麼方法來檢驗自己的用心是否正確? 

答:可以說如果你的心一直都是能夠不會太緊、又不會太鬆、不會鬆懈,那這個就是適當的。如果你發現到修行的好像頭又緊,這個就是過緊。還有如果你在禪修的時候,如果老是懶洋洋或者一坐下去就昏沉,那就心太鬆。唯有諸根平衡,那才是正確的用心。

 

 

問:以前造作的殺生的惡業,要生大慚愧心去懺悔嗎?還是忘記為好?

答:殺生的惡業,最好就是你現在要持戒清淨,以後不要再去做,就可以。畢竟業造下了之後呢,你要去除它是不可能的。唯有我們現在重新再做好它,好好的防護未來,這樣。那麼你就可以慢慢的把你的身心都歸向法,使自己的身心都走到法中。

 

 

問:觀業處此法門在緬甸是否適合每個人的根基,每個聖者都是觀此法門而契入的嗎?假如此法門不契機或有甚麼反應,此法門對鈍根和利根之人各自大概需要多長的時間能證入禪那?此法門是否也是信者能入?在此期間有一點點感覺的性質,在離開此地後如何保證好增進,回去後又沒有請問的對象,以甚麼方法來檢驗自己的用心是否正確?請問尊者您到馬祖道場弘揚上座部禪法有何感想?對北傳佛教的發展是否可以提點意見呢?修學應該具備的是甚麼?忌諱的是甚麼?具備甚麼樣的心才會有所成就?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原諒。 

答:只要你想要斷煩惱證入涅槃,你非依戒、定、慧不可。因為能斷煩惱的必須得是道智,道智必須得要修觀智,你觀智成熟才能夠生起道智,而如果你沒有修觀、你沒有觀智,你就不可能斷煩惱。假如不修觀可以斷煩惱,那麼外道修定也可以斷煩惱,外道修苦行也可以斷煩惱,是不是?那這樣的話,那魔外不分,內外也不分。我們可以說,佛陀的教法不共外道,就是佛陀的教法有觀智。因此,沒有所謂的這種法門適不適合的,只能夠說你的選擇。你選擇回的話,你選擇甚麼樣都可以;但如果你要選擇出離世間的話,那麼你就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修行。每個聖者都是要依靠戒、定、慧的這種方法來修行。此法門對鈍根和利根,鈍根就是剛才所說到的你是屬於苦行道,你是屬於遲通達;對利根來說,你可能是樂行道,你也可能是速通達。至於說要多長時間才能證入禪那呢?這個我們也很難說。證得禪那必須得要具備很多種條件,例如:個人的精進,你過去生的巴拉密、你的智慧、導師啊等等這些因,每個因緣缺一不可,所以我們不可能武斷地說我能保證你能夠多少天證得禪那或者多少天證果,如果這樣的話,那我教的這種方法就有問題了。

 

 

問:請問尊者您到馬祖道場弘揚上座部禪法有甚麼感想?

答:我覺得很好,很好的一個因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