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magga)一詞的釋義為:ßKilese màrentà nibbànaü gacchanti etenàti maggo.û“殺死煩惱並導向涅槃,因此為道。”

 

意即:“通過它能殺死有身見等諸煩惱,並到達息滅惡趣之苦、輪轉之苦的涅槃,稱為道。”

八道支或聖道的八種構成要素為:

1.正見(sammà-diññhi)

2.正思惟(sammà-saïkappa)

3.正語(sammà-vàcà)

4.正業(sammà-kammanta)

5.正命(sammà-àjãva)

6.正精進(sammà-vàyàma)

7.正念(sammà-sati)

8.正定(sammà-samàdhi)

所有這八道支都存在於出世間的智見清淨中(lokuttara-¤àõadassana-visuddhi)。在此之前的世間清淨裡,正語、正業與正命只存在於戒清淨,而不存在於心清淨與其它清淨中。

 

戒 (sãla)

因此,戒清淨在覺悟資糧中有“依止遠離”(viveka-nissita)等本質。

根據《道支分別》:“他修習正語,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盡, 最終捨離。他修習正業… … 正命,依止遠離……。”

它並不是導向生命成就(bhava-sampatti)和輪轉依止(vañña-nissita)之戒。那些有意識地放棄致力於今生成就聖道和聖果者的戒清淨,並非真正的初梵行戒(àdibrahmacariyaka-sãla),也不屬於真正的菩提分。然而,如果付出精進想在下一世證悟涅槃,它屬於巴拉密戒(pàramã-sãla),即離輪轉依止戒(vivaññanissita-sãla導向終止輪迴之戒)的一部分。

 

正語、正業和正命道支純粹屬於戒蘊(sãlakkhandha),因此構成真正的戒清淨。它們也 稱為三種(語和身的)離心所(virati-cetasikà)。

正思惟(sammà-saïkappa) 屬於尋心所(vitakka-cetasika)。由於它是慧的前行而歸類於八道支的慧蘊(pa¤¤àkkhandha) 中。它有三種,即:出離思惟(nekkhamma-saïkappa)、無瞋思惟(abyàpàda-saïkappa)和無害思惟(avihiüsà-saïkappa)。

猶如被囚禁在牢獄、被敵軍包圍或困於森林之火的人,或如被網子、魚缸或籠子捕獲的魚,或如關在籠子中的鳥,將會全神貫注 (寢食難安) 地思惟如何逃出籠牢。付出正勤精進之人也如此,嘗試脫離舊的無量已生起的不善業,和新的無量未生起的不善業的籠牢。這種人的思惟即是“出離思惟道支”(nekkhamma-saïkappa-maggaïga),是一種尋求解脫輪迴之苦(vañña-dukkha)的思惟。

與慈心禪那(mettà-jhàna)相應的思惟是無瞋思惟,與悲心禪那(karuõà-jhàna)相應的是無害思惟,而與其餘禪那相應的思惟都是出離思惟。

正見、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四道支在覺支章中已討論過了。

 

正見和正思惟二道支屬於慧蘊(pa¤¤àkkhandha),正語、正業和正命此三道支屬於戒蘊(sãlakkhandha),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此三道支屬於定蘊(samàdhikkhandha)。

為了摧毀潛伏性邪見而持守的活命八戒 (見註腳32)屬於世間戒蘊道支(lokiya-sãlakkhandha-maggaïga),也即是戒清淨。

有兩種活命戒:在家眾的活命戒和比庫的活命戒。避免三種身惡行(kàyaduccarita)和四種語惡行(vacãduccarita)構成了在家眾的活命八戒。近住八戒和十戒 (見註腳33和34) 則是活命八戒的淨化。

對於比庫,此戒由持守涵蓋了身業與語業的227條學處構成。律藏(Vinayapiñaka)中規定的其餘 戒律則是它的細化。

猶如樹木從土壤裡生長,始於心清淨的後面六清淨,從第一戒清淨的土壤裡成長。特別的是,戒清淨並不與中間五(世間)清淨混合,但是卻通過確立前面的清淨來支助它們。而對於第七清淨──出世間的智見清淨而言,與(出世間)八道支裡的戒蘊三支相同的戒清淨則是與它共同運作的。其原因是戒清淨的所緣與中間五清淨的所緣不同,但卻與出世間清淨的所緣相同,因此戒清淨與出世間清淨是俱生(sahajàta)而一起運作。

 

定(samàdhi)

有關道支的定蘊(samàdhikkhandha)有兩種修行之道。第一種是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à-yànika)的修法,他在履行戒清淨和建立身至念後,不修止禪而直接修習見清淨等純觀之道。第二種是止觀乘者(samatha-vipassanà-yànika),他在證得初禪等禪那之後才修習見清淨等觀禪。

關於這兩者:

1.純觀乘者之定蘊的三道支,通過空定、無相定和無願定這三種定來履行止和心清淨的作用。

2.止觀乘者之定蘊的三道支,通過定的三個階段,即預作定、近行定和安止定履行止和心清淨的作用。接著,在觀禪階段,通過空定等履行以上兩種作用。

然而,在修習戒清淨和身至念這個前行階段,定蘊三支履行刹那定(khaõika-samàdhi) 的作用。

 

慧(pa¤¤à)

慧蘊的兩支在建立戒清淨和身至念後,通過修習純觀和止觀來履行慧的作用。這些評論適用於世間道支和出世間道支兩者。

 

入流道 (sotàpatti)

我現在將闡述出世間道支中的入流道(sotàpatti-magga)。請記得本書的目的是針對最低層次的聖者,即稱為“崩柔佛巴魯”的純觀入流者(sukkha-vipassaka-sotàpanna)(見註腳82)。

像維沙卡、給孤獨長者、沙格天帝、小車天子(Cåëaratha Devaputta)、大車天子(Mahàratha Devaputta)、多色天子(Anekavaõõa Devaputta)137、四大天王(Càtummahàràjika-deva)、太陽天子、月亮天子等這樣的極喜歡輪迴的(vaññàbhirata)入流聖者,現今在四大王天界中有不計其數,在三十三天界中有不計其數,在更高的天界中也都一樣,他們將繼續在輪迴中享受快樂。他們還會七次投生於欲界 (包括較低的欲界天),並在第四禪的廣果天(Vehapphala)等六天界中各投生一次,而投生於初禪三地、第二禪三地、第三禪三地梵天界的次數則不確定。138

為甚麼他們被稱為入流者(sotàpanna)呢?源自喜馬拉雅山的五大河和五百小河不會逆流而上, 只會滾滾奔向大海,因此它們稱為“流”(sota)。同樣地,聖者不會再退轉回凡夫的狀態,只會繼續 (作為聖者) 前進,直到他們成就無餘依涅槃(anupàdisesa-nibbàna不再有生命諸蘊殘留)。對凡夫來說,雖然他們有可能往生到最高的天界,但他們還是擁有墮落到最低的無間地獄的可能性。但對聖者而言,無論他們投生何處,都不會再墮落惡趣,只會擁有繼續投生到更高境地的傾向。雖然凡夫有可能投生為色界或無色界的三因139梵天人,但他們還是有墮落到苦難的惡趣(duggati)投生為狗、豬等無因140生物的可能性。

無論是投生之地還是每次投生的生命境界,聖者都不會倒退,只會投生到越來越高之地,或越來越高的生命境地,直到經歷許多生許多劫之後,在達到最高之地和境界時,他們完全捨棄五蘊並成就無餘依涅槃。這種直線上升之道的過程稱為法流(dhammasota) 。它包括正見流(sammà-diññhi-sota)、正思惟流(sammà-saïkappa-sota)等,直到正定流(sammà-samàdhi-sota)。

“正見流”是指在能夠清楚照見四聖諦之光處建立起正見大王國,這個正見大王國是通過摧毀潛伏性有身見的王國而建立的。

猶如黑夜過去後太陽升起,黑暗消除,光明照耀。同樣地,正見之光的大王國經過許多生許多劫依然住立,直到成就無餘依涅槃。這種光將一生比一生增強,並越來越穩固地住立著。

又猶如患先天性白內障導致雙眼失明的人,經過適當治療而痊癒後恢復了視力。自從白內障被摘除那時起,在往後的日子裡他終生都能見到大地、高山、天上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等。同樣地,入流聖者獲得了對諸行三相(ti-lakkhaõa)和四聖諦之見,且將不會失去。這就是正見道支如何穩固地建立起來。 

經典中說:141Sammà-diññhassa sammà-saïkappo pahoti.142有正見者,增長正思惟。

根據此經文,只要樹立正見,也即建立了包括出離(nekkhamma)世間苦以及保護他人不被傷害和受苦的思惟與意圖之正思惟,而且一生比一生增長,直到達成終極目標。這是正思惟的建立。

Sammà-saïkappassa sammà-vàcà pahoti.有正思惟者,增長正語。

建立起出離世間苦和希望他人快樂、無傷害的思惟和意圖之後,才有戒除四種語惡行(vacã- duccarita)之正語的逐步建立。這是正語的建立。

 

Sammà-vàcassa sammà-kammanto pahoti.有正語者,增長正業。

建立起戒除不當言語的正語後,將能逐步建立起戒除三種身惡行(kàyaduccarita)的身體行為。這是正業的建立。 

 

Sammà-kammantassa sammà-àjãvo pahoti.有正業者,增長正命。

當見、思惟、語行和身行都清淨了,謀生方式也將變得清淨,他將不再依靠不正當和低俗的謀生方式營生。這是正命的建立。

 

Sammà-àjãvassa sammà-vàyàmo pahoti.有正命者,增長正精進。

當見、思惟、語行、身行和活命都清淨了,不再致力於邪行或邪命的精進努力將永遠地建立起來。這是正精進的建立。

 

Sammà-vàyàmassa sammà-sati pahoti.有正精進者,增長正念。

同樣地,源於為戒、定、慧而精進的正念,一生比一生更穩固地建立起來。這是正念的建立。

 

Sammà-satissa sammà-samàdhi pahoti.有正念者,增長正定。

同樣道理,源自正念於戒、定、慧的正定也永遠地建立起來,並因此賦予支配心的強大力量。這是正定的建立。

如此,稱為法流(dhamma-sota)的八道支,從證悟入流的剎那開始,歷經多生多劫逐步建立起來,直到最終成就無餘依涅槃。

雖然從建立入出息念等身至念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有了前面所示的過程,但只要尚未達到確定(niyàma)的狀態,該眾生就還不是聖者。入流道(sotàpatti-magga)才是聖流(ariya-sota)的起點。唯有眾生證悟入流道,他們才進入聖者的領域。因此說:Sotaü àdito pajjiüsu pàpuõiüså'ti sotàpannà.“從進入、到達[聖]流開始為入流。”

至此結束了“為甚麼他們被稱為入流者?”這個問題的回答。

一旦眾生證悟聖果,他們就超越了凡夫的境界。他們不再是世間(lokiya)的眾生,而屬於出世間(lokuttara)的眾生。他們不再沉溺於輪迴流轉之苦(vañña-dukkha),而成為“涅槃的眾生”。在還可能經歷的許多生中,他們也不會再從證悟涅槃的最初階段,即成為入流者中退轉。他們不會再退回到潛伏性有身見的領域,也不會再退回到凡夫的狀態。他們穩固地住立於有餘依涅槃(sa-upàdisesa-nibbàna)的最初階段,即在生命期間證悟的涅槃,也將在他們餘下的許多生、許多劫中,隨意享盡人、天人和梵天人的快樂。

這八聖道支只有在這些聖者證悟道與果的刹那才會同時生起 (於出世間心中)。然而,對於世間善業(lokiya-kusalakamma),戒蘊三支只與戒善業(sãla-kusala-kamma)相應,但定蘊三支和慧蘊兩支則可與多種善業相應。

雖然戒蘊三道支只與戒善業相應,但它們在聖者餘下的許多生許多劫中,自始至終都以不違犯(avãtikkama)的狀態穩固地建立起來。143 

 

137《天宮故事》──中譯按

138這裡是指“崩柔佛巴魯”入流者的投生方式,而不是巴利聖典記載的入流聖者的投生方式。──中譯按

139三因(tihetuka)是指擁有所有三種善根(hetu),即無貪、無瞋、無癡的結生心。

140無因(ahetuka)是指沒有三種善根中的任何一種的結生心。

141《道相應》第1經。

142根據義註,pahoti一詞有成長、增長(vaddhati)的意思。

143三十七菩提分法共包含十五個名法,即:1.欲,2.心(citta),3.中捨性或捨(tatramajjhattatà/upekkhà),4.(saddhà),5.身輕安(passaddhi)6.心輕安(passaddhi),7.(pa¤¤à),8.尋或思惟(vitakka/saïkappa),9.精進(viriya),10.正語(sammà-vàcà),11.正業(sammà-kammanta),12.正命(sammà-àjãva) ,13.念(sati),14.喜(pãti),15.一境性或定(ekaggatà/samàdh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