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四步


我們把這段指示修習入出息念前行(準備工作)的經文分為四個階段:

一、調整坐姿

調整坐姿就是“結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最標準的結跏趺坐是雙盤,又叫雙跏趺,也就是把腿交叉地坐著,一支腿壓著另外一隻腿,腳底向上;還有另一種叫單盤或單跏趺,是左腳壓右腳或者右腳壓左腳;要不然散盤也可以, 即兩腿交叉,或者一腳在前,一腳在後的坐姿。結跏趺坐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重心平衡,上身不至於往前傾,建議在臀部下面墊一塊大概四指高的坐墊,稍微再高一些也可以,因人而異。如果臀部不墊高而坐著,容易造成豎脊肌、腰肌和股直肌、股外側肌等被牽拉而緊繃,身體的重心全落在臀部而造成骨盆後傾。為了不使肌肉繃緊和保持重心平衡,在禪坐過程中上身會不知不覺往前傾,或者上身會下垂下去,容易造成胸悶。墊高臀部坐著,脊柱生理彎曲得到恢復,重心也容易保持平衡。 

至於手呢,可以疊掌,可以放在膝蓋上,放在身體前方,或者像佛像那樣一手結禪定印,一手伸直,不需要裝模作樣、刻意結印之類。總之,身體姿勢和手勢都要保持自然。

“保持其身正直”是指上身不挺直也不向前彎。挺直,就像站崗的哨兵一樣,或者像士兵在操練時立正一樣;這樣的話,腰背由於處在繃直狀態而坐不了多久就會酸痛。但身體也不能過度放鬆,否則脊椎骨容易彎曲並壓到胸口,坐著坐著容易造成胸悶,這也是不好的姿勢。保持其身正直,就是用自然的坐姿保持上身正而不歪,直而不曲。

 

二、放鬆全身

調整坐姿、保持上身正直之後,建議做一下全身放鬆。由於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的生活狀態,無形中會給自己很多的心理壓力;在禪坐過程中,如果這種內心壓力或緊張沒有完全放下,身體容易不知不覺地繃緊。因此,坐下去擺正姿勢之後,要做一下全身放鬆,從腳底到頭部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放鬆。還有一些人在專注的過程中發覺自己在控制呼吸,或者眼睛還在看呼吸,這些都是由於沒有放鬆全身,還有身體的概念所造成。因此,坐下去後不要急著專注呼吸,先做做全身放鬆,最好能做到忘卻身體的概念、感覺猶如身體不存在的程度。

 

三、平靜內心

放鬆全身之後,再嘗試平靜自己的內心。專注呼吸時,想要讓心和呼吸相應,心要有禪修的素質。在前面“去除妄想的方法”那一小節講到,先要把心調到像呼吸一樣相應的素質。因為呼吸是自然、平穩、柔和、單純的,但如果我們的心還是造作、散亂、僵硬、複雜的,想要專注呼吸,心和呼吸就不相應,此時即使你擁有很強的精進,強令心專注呼吸,由於心息不相應,不久也還是會跑神。就好像你不喜歡一個人,但你父母硬想撮合你們,沒有感情的關係很難持久。心和呼吸的關係也是這樣。

應該怎麼辦呢?調心,讓心擁有相應的素質。先要做平靜內心的工作,把那些與禪修無關的想法、追憶、期待、計畫、思慮、擔心,全部像垃圾一樣清除掉。等心平靜、清淨了,再去專注呼吸,心和息就能夠相應。

 

四、專注呼吸

放鬆全身、平靜內心之後,接著是“使念現起於面前”。

哪裡才是“面前”(parimukhaü)呢?或者說專注呼吸的確切位置是哪裡呢?《分別[論]》解釋說: ßAyaü sati upaññhità hoti supaññhità nàsikagge và mukhanimitte và, tena vuccati `parimukhaü satiü upaññhapetvà'ti.û“此念住立、善住立於鼻頭或口相,因此稱為‘使念現起於面前’。”(Vbh.537)

義註進一步說:“當知‘口相’為嘴唇上面的中間區域”(Mukhanimittan'ti cettha uttaroññhassa vemajjhappadeso daññhabbo)。也即是說,呼吸進出鼻孔時掃過及接觸的嘴唇上方也即人中(mukhasamãpe)這一帶區域稱為“口相”。

因此,“使念現起於面前”是把心念建立在鼻頭或嘴唇上方的人中這一帶區域上。

《清淨之道》也說:“只有將念放置在[鼻頭]接觸點的地方修習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習。”(Vm.223)

把心安住於鼻頭或人中一帶的接觸點(phuññhaphuññhokàse)之後,“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開始專注呼吸。這一句經文非常關鍵,它強調禪修者專注的所緣必須是呼吸。

 

臀部不墊高和墊高而坐的脊柱與肌肉對比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