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學習了作為止觀基礎的具足戒行和防護根門,今天繼續來學習另外兩個基礎──正念正知與少欲知足。

佛陀在很多經典裡都教導了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例如:《大念處經》、《沙門果經》、《大愛盡經》、《算術師摩嘎藍經》、《身至念經》等經典都有開示,而且都是作為修習止觀的基礎來教導的。佛陀教導弟子們在培養禪那和修習觀智之前,先要培養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巴利語satimà sampaja¤¤a。

Satimà的原型是satimant。sati是“念”,即心對目標不迷惑、不忘失,處於“記得”目標的狀態,猶如石塊沉入水中一般穩固,而不會像浮萍或泡沫一樣在水面漂浮不定。mant是擁有、具有,satimà即擁有正念、具足正念。 

Sampaja¤¤a是由saü+pa+j¤à+ya組成,詞根是Ñj¤à,即知道,加上比較級pa,再加上saü是完全,ya表狀態。完全清楚地知道,意譯為“正知”。

在做任何事情時,無論動態還是靜態,心都投入目標,不忘失目標,這是“正念”;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清晰地知道目標,這是 “正知”。

當然,由於正念和正知通常是同時運作的,因此也可只稱為“正念”或“正知”。

正念正知貫穿於整個修行過程。持戒需要正念正知,沒有正念正知很容易犯戒。比如被蚊子叮,“啪”的一下把蚊子打死,由於沒有正念,犯戒了。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需要正念正知,吃飯需要正念正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正念正知。專注呼吸修入出息念時需要正念正知,證得禪那也需要正念正知──心持續投入似相,不忘失似相,這是正念;心清楚覺知似相,這是正知。修觀(維巴沙那)時也需要正念正知──心持續專念於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這是正念;心持續覺知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這是正知。聖者在進入果定時,心專念於涅槃,這是正念;心清楚地覺知涅槃,這是正知。正念正知屬於八支聖道的兩項要素,正念屬於正念道支,正知屬於正見道支。所以,正念正知貫穿整個修行過程,從最初到最終、從世間到出世間都需要。

佛陀在經典中時常這樣教導正念正知:“你們應具足念與正知。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便、小便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D.1.214; M.1.424; 3.75等等)

佛陀教導在日常生活的各種不同狀態中都要保持正念正知。往前走、往回走時要保持正知,眼睛往前看或往旁看時要保持正知,屈伸手腳時要保持正知,穿衣、拿缽時要保持正知,吃、喝、嚼、嘗時要保持正知,大便、小便時要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躺下準備睡覺時要保持正知,醒來、說話和沉默的時候都要保持正知,也就是一切動態和靜態時都要保持正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