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修者在相出先體到光,而有些人直接出者的區別正如太光的區別

入出息念相的出方式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純淨細猶如棉絮,或如拉的棉花,如飄動的空氣或氣流,或耀如淩晨的明星,如亮的紅寶石或玉,或如明珠。有些人來說,它像棉花株桿或尖木桿,而對於另一些人,它可能像長繩細線、花圈、張開的蜘蛛網、薄花、車輪、月亮或太

下,如棉絮的相是取相(uggaha-nimitta),它通常是不明亮且不透明的。當禪得明亮、閃耀、清澈如晨星,是似相(pañibhàga-nimitta)它像不明亮的紅寶石或是取相;它明亮和是似相。其它的影像也如此理解。

然所修的都是相同的入出息念業處,但不同形相──不同的人不同的相。

《清之道》解釋這是因為禪相乃是由而生(Vm.231),《清之道》的複註相出之前,不同修者的想各不相同。(Vm.ò.231)

所以,相的不同是因。但是,並不會單獨生起,它作一種名法,是伴隨著的心與其它名法一起生起。與各些名法叫做相心所(cetasika)91 例而言,一名修者以快之心注入出息相,其心所並非只有一,而共有33,如觸、思、一境性、作意、、伺、勝解、精、欲──不但不一,其它所有的心所也不一

實際上,《清之道》在其它地方也作過類似解 比如在解第四禪──非想非非想(nevasa¤¤à-nàsa¤¤àyatana)92

《清之道》解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常微,因此才“非想非非想定”。但並非只有“想”非常微,受、、觸和所有其它名法也都非常微。因此《清之道》,非想非非想定也可以稱為非受非非受非非非觸非非觸等等。(Vm.287)

所以,當義註提到相的不同是由“想”,它只不“想”這個單一角度入出息相,就而言(sa¤¤àsãsa),以例。

但是,無論你的相是麼形色,也無論你的入出息之想如何,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相。不要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它的形或外。假如麼做, 你的定力將無一步提升且停不前,相也可能消失。所以,當禪剛開始出現時,不把心氣息移到相,假如麼做,將會消失。

如果只是出在你面前遠處不要管它,它可能消失。如果你不去管它,而只是單純注接觸上的氣息,相就移近並停留在那裡。

當禪相出在接觸上並且趨於穩定,而且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也不太快相,而繼續專注氣息。你如此持注氣息所,因息與相已合二一,心地固定在相上,此才可以相。93 為讓持在相上,將變越來越白,它白得像棉花是取相。

應決意保持心平白色的取相長達、三小或者更久。如果能保持你的心固定在取相上一或兩個,它將會變得清澈、明亮及晃耀,就是似相。意並練習讓持在似相上一小或三小,直到修成功。

這個階段,你將達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之所以稱為近行定是因它接近那並在那之前出,而安止定就是那。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者的區別僅僅在近行定中諸禪支尚未完全展。由於這個緣故,有分(bhavaïga)還會生起,並修者落入有分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可能會誤認為這就是涅槃。事上心並未停止,只是修者還沒有足的能力它而已,因有分心非常微

91對於禪那名法,p.252表。

92關於那的解詳見p.115

93西多原先教:如果出在接觸上的相已經穩定,並且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即可氣息移到相, 只是相。2015始,西讓禪修者打好更扎的定力基一步化了入出息念的教段文字是根據西多的指示而充的。──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