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中說:
「六門感官的出現,即是『有』的開始。」六門感官是五根加上意處(manāyatana)。
佛陀說:「有情生命承受之諸苦與疲憊,皆由六門感官的形成而來。」眼、耳、鼻、舌和身根是有情生命的「苦」與「惱」之因,同樣地「意處」也是如此。
由於根門(感覺器官)生起,所以觸生起;觸生起而受生起,貪愛隨受生起而來。
色貪愛、聲貪愛,以及其他諸貪愛皆生起。同樣地,由於貪愛生起,所以取生起。於是,由強烈的執取啟動,善業或不善業的果報生起,它們導致「生」。生帶來今生生命,有(存有)、老、死、憂、悲、痛、怒、絕望也跟著生起。
一切存有、老、死、愁、悲、痛(生理之不適狀態)的苦,以及怒(心理之不適狀態)與絕望(心之疲憊)的苦,皆是不如理作意與無明的結果。
敢於追逐俗成的約定
人間充滿了與慧眼無緣之人,大多數人都沉迷於感官快樂中。
他們無視道德準則,理應為眾人看輕和蔑視。由於眼根,他們喜於追求不同年齡層的種種美麗表相,老少皆同。悲哀的現實是,這些人並沒有被眾人看不起或唾棄,而是在約定俗成中揚棄道德準則。
一個人想要做甚麼?
努力去滿足欲樂,不能稱做「一個人想要做的」。這純粹是屈服於被貪愛與貪欲控制的願望,使人順從他(她)的煩惱。
你到底想要做甚麼呢?只想縱容自己的欲望與煩惱,還是想從煩惱中解脫?這是兩個需要提出的問題。
如果感官滿足是你的目標,那麼你真正想做的不過是屈從於煩惱貪得無厭的渴求。另一方面,假若看到縱容欲樂本身固有的危險與徒勞無益,你可能會開始渴望解脫,並且為求解脫而修行。這時可以說,你所做的正是將自己從煩惱的操控中釋放出來。
從煩惱中解脫,是人類可以達成的最有意義,且至高無上的目標。只有為這個有價值的目標奮鬥,生命才有意義。否則,我們將被束縛於存有之輪,在無止盡的生死輪迴中一再投生。這並非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或目的。
為了服務某人的煩惱而受奴役,並非「做我們想要做」的含意,這只不過是徒勞無功地滿足煩惱的欲望。相反地,我們應努力從這樣的生命存有形態中解脫,唯有如此才能說:「我們正在做想要做的」。
如何讓心隨你所願
為了訓練心真正能從心所欲,我們必須要修習三聖學:戒、定、慧。
持戒抑制煩惱欲,淨化個人的身行和語行。
修定能淨化意行。這是訓練「心」專注於單一所緣(目標)的練習。當我們的定力到達一定的深度,將能夠依我們真正的意欲來引導心。
只要有定力的心穩定地專注於單一目標,意行即能保持清淨。然而,為了成就永久的心清淨,則必須要修習觀禪。
在觀禪階段,需要檢視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為了能檢視名色法的三相,需要以觀禪來體驗和檢視。因此,必須體證名色識別智。
證得名色識別智之後,應通過體證緣起法,以證得緣攝受智。緣攝受智,同樣需要直接親證。
最後,經由觀照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而獲得觀禪的智慧後,觀智逐一相續、道智與果智將次第生起。
這時,才能說一個人已經能從心所欲、自在的調伏其心。直到那時,心才無法再命令他(她)。已證得道智與果智的人即被稱為「應作已作」,即完成了應該做的。
培育心的過程
那些生命的見解侷限於欲樂追求的人,他們想要做的,只是迎合煩惱的指令。從他們的觀點來看,感官欲樂是淨美的。
這就是為甚麼佛陀說:「假若沒有感官貪欲的滿足,有情生命將不會沉迷其中;然而由於感官貪欲的滿足,有情生命便沉迷其中。」
相反地,那些認知到感官欲樂的潛在危險之人,會看到感官欲樂固有之過患。因此,佛陀說:「假若欲樂沒有危險,有情生命將不會對此驟然生厭;但由於欲樂有危險,有情生命會對此驟然生厭。」
當一個人徹底覺知到欲樂的危險時,他(她)要終生與欲樂為伴的願望會漸漸消散。它緩慢地、一點一滴地消散,然後無影無蹤,如是之人開始真誠地尋找捨離欲樂的途徑。
這是循序漸進培育心的過程。
因此,佛陀說:「假若有情生命不從感官欲樂中逃脫,他們將無法從(輪迴)中逃脫;但由於想逃脫感官欲樂,有情生命能從(輪迴)中逃脫。」解脫感官欲樂的明確意義與修習方式,只能在正自覺者佛陀的珍貴教法中找到。
當一位具德之人熱誠的想要解脫,他(她)會投入意欲、熱誠地修行。
再者,只有透過修行,他(她)才能逐步將自己從煩惱的桎梏中解脫。一旦他們堅定地走在解脫之道上,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宣稱:「這的確是我想要做的。」這宣言即是:「修習八支聖道,實際上就是應該做的,它導向所有貪愛的最終止息。」
換言之,通過實踐八聖道,一個人將逐漸從煩惱中解脫。 當所有憂慮與痛苦都止息時,即可以說應該做的已完成(應作已作)。
貪愛與智慧之間的爭論
人們遲早會瞭解追尋感官欲樂的成就與享受,無法息滅或滿足他們的饑渴與貪愛。
他們常常會發現,在得到所想要的東西之後,不論所獲得的是甚麼,滿足總是短暫的。
他們必須承認,即使僅對於他們自己,所希求的目標終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珍貴的機會,能得以探究──尋求短暫快樂而衍生的貪愛,以及尋求實相而生的智慧──兩者之間的是非曲直。
只要對感官欲樂的追尋未曾審視,一個人就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 一旦貪愛現起,無盡的「想要」就會隨之生起。這就是苦!那是我想要做的
甚深的滿足隨解脫而來。解脫,是無有貪愛,想要這、想要那的人已不復存在。一個新人「誕生」了。對於他來說,「應作已作」。
願你們都成為那樣的人!
願一切有情都能圓滿他們的巴拉密,並宣告:「我想要做的就是獲得解脫!」願一切有情都具足巴拉密與德行!
願一切有情都修習戒、定、慧──解脫的前行道!願一切有情都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Sādhu! Sādhu! Sādh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