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佛典略語表
巴利佛典經文,都將採用巴利佛典的略語來標示其出處。因此,以下列出本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語。
Vin. = Vinaya Piṭaka 律藏
Sv. = Sutta-vibhanga 《經分別》(標示章號)
Pārā. = Pārājika 巴拉基咖罪(parajika)
Sangh.=Sanghādisesa 桑喀地謝沙(sanghadisesa)
Pāc. = Pācitiiya 巴吉帝亞(pacittiya波逸提)
Mv. = Mahāvagga <大品> (標示章號與節號)
Cv. = Cullavagga <小品> (標示章號與節號)
Sutta Piṭaka 經藏
D. = Dīgha-nikāya 《長部》(標示經號)
M. = Majjhima-nikāya 《中部》(標示經號)
S. = Saṃyutta-nikāya 《相應部》(標示章號與經號)
A.= Anguttara-nikāya 《增支部》(標示節號與經號)
Khuddaka-nikāya 《小部》
Khp.=Khuddaka-pāṭha 《小誦》(標示經號)
Ud.=Udāna 《自說》(標示章號與經號)
Iti.=Itivuttaka 《如是語》(標示章號與經號)
Sn.=Sutta-nipāta 《經集》(標示偈號或經號)
Dh.=Dhammapada 《法句經》(標示偈號)
Thag.=Theragāthā 《長老偈》(標示偈號)
人物角色
阿難長老(ānanda):即角色一,他是佛陀的弟子與侍者,也是佛陀滅度三個月後,在王舍城(Ràjagaha)舉行的第一次結集會上,背誦經典(或經藏)的人。
伍巴離長老(Upāli優波離):即角色二,他是佛陀的弟子,也是第一次結集會上背誦戒律(或律藏)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