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無需任何教導與幫助,自身就能發展、運作。貪、瞋、癡有其自行發展之道。
就如同精勤修習正法,會將人帶往正道;同樣的,實踐貪、瞋、癡也會將人帶往另一條道路;一條路通往解脫,另一條路通往苦。
貪、瞋、癡是人之本性,不需正式教導其運用的技能,它們就與世俗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幾乎成為世間的自然傾向。一旦被它們擄獲,人們的生命旅程即踏上苦難之路。基於自然本性與諸煩惱的本質,大部分的人就會不斷地犯錯。貪、瞋、癡可以是如此的蒙蔽與迷惑!這也就是為甚麼佛陀說:
「為貪所覆蓋的人不知善。」
「為瞋所遮蔽的人不知善。」
「為癡所侵浸的人不知善。」
佛陀開示:「貪、瞋、癡會遮蔽一個人的視線。」它們有能力蒙蔽我們,以致於我們無法看清眼前的事物,以及知見自身的過錯。
短暫的現實
有些人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夠在社會上以世俗的方式生存,他們愚蠢地相信透過無止盡地追求感官享受,就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目標。我們總是喜歡、想要、貪求愉快的五種感官經驗。無疑地,有令人快樂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快樂和喜悅是依賴我們的五門感官而起,是感官上的快樂和喜悅。這些感官欲樂令人們不斷瘋狂的追求。
享受這些快樂的欲望是如此地強烈,使得人們無法抗拒,所以可以明確的說:「這就是他們想要做的。」可悲的是,貪、瞋、癡的力量讓多數人盲目。整體而言,諸煩惱受到社會上,根植於貪瞋癡所產生的價值觀而強化。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渴望滿足與享樂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自然到他們真的開始相信「滿足渴望」就是「想要做的事」。不過,一旦認知到「追求」其本質上的危險,這種錯信往往就會改變。但對於那些繼續不斷地沉迷在感官享受之中的人來說,生命永遠不會被滿足。
這難道不是生命中應該做的事嗎?
人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尋求快樂。相較之下,這些努力所換來的享樂是如此短暫,這多可憐啊!多不值得啊!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無悔、無愧、無怨地努力追求感官欲樂。
他們甚至可能會說:「這難道不是生命中應該做的事嗎?」
若觀察人們尋求感官欲樂的方式,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全來自貪、瞋、癡的動力。有些人追求感官享受是因為貪,有些人的主要動力可能是瞋,貪和瞋總是與癡相伴而生。貪、瞋、癡,最終都以失望和失落告終。
由於貪心生起,為了獲得想要的東西,人們挨寒受熱。不顧行為的後果,殺害、摧毀和消滅叮咬人或其他有威脅的動物──瞋伴隨著貪而生起。
即使不確定能否獲得想要的東西,他們還是願意冒生命的危險與種種的困難和飢餓爭鬥;他們接受無明的迷惑,所以受苦。他們的苦是必然的,這是享受感官欲樂的極大代價──由於無節制的貪求感官歡愉,苦就會在當下和當處發生。
這是貪求感官欲樂的危險。除非一個人認識到這些危險,否則我們無法知道「該做甚麼」。只有當我們知見真相,才能確信甚麼是「真正想要做的事」和「真正應該做的事」。
業債
導致投生到四惡趣的業,由不斷追求感官享受而來。
債隨業生,業債總有一天要還,這是自然法則。沒有人會祈求投生到四惡趣,然而,當貪、瞋、癡驅使我們去造作不善行時,投生到四惡趣就是結果。彷彿是我們發願投生到惡趣一樣,當業成熟時,我們就被帶入苦境。
有時,感官的欲貪是難以捉摸的。當人們得不到想要的,就會難過、憂戚、感傷。這就是苦,「苦」始於對感官欲樂的貪愛。
苦不只是源於對感官享受的貪愛,也源於得到諸欲樂之後;一旦得到所追求的欲樂,要如何保有它們呢?我們幾乎馬上就苦惱,擔心是否會失去它們?因此,我們擔憂、煩燥,不顧一切地執取會為我們帶來快樂的事。其實,這也是苦。
修習厭離,即是從煩惱及感官貪欲之苦中解脫。
感官欲樂是一大塊肉
人們自相殘殺、互相傷害、彼此爭吵,全都因為想要佔有帶來感官欲樂的對象。因此,佛陀有一次比喻感官欲樂像是一大塊肉。對一群十分饑餓,想從鷹嘴搶走一大塊肉的鳥來說,這塊肉成了牠們貪愛的目標。牠們攻擊這隻鷹,成群的啄牠的身體,想要讓牠放下這塊肉。為了脫離這樣的痛苦,鷹必須放下這美味的肉塊──感官欲樂。只要感官欲樂不消失,痛苦就會蔓延;再繼續咬著,鷹就會被啄死。即使沒被啄死,也將奄奄一息的瀕臨死亡之苦。
煩惱是補藥嗎?
生而為人是苦。身體由五取蘊所組成,這些五取蘊就是我們人類的負擔。誰承受這些負擔?我們自己!只要帶著感官欲樂的負擔,我們就會受苦。對一個人來說,身體本身已是重擔,何況還得加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與責任,及身外之物的持有。人們承擔太多額外的負擔,這巨大的負擔幾乎超過一個人的承受力。而像雲霧般展開的煩惱,有如補藥一般,幫助我們支撐這個負擔,煩惱似乎催促著我們:「前進!做吧!拿著吧!」。似乎背負著自己的重擔仍嫌不夠,還要去承擔別人的煩惱。在任何情況下,這都是自討苦吃,當然不會帶來安寧與祥和。
人們認為感官欲樂是最高形式的歡愉,但在我們看來這是「苦」;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出離是苦,與事實恰好相反的是──出離帶來快樂喜悅,由無可言喻的喜悅和無比的快樂填滿身心的境界。它導向至上的快樂,它是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平靜──出離
要獲得出離的安寧喜悅,要先知道何謂出離。出家成為比庫,在森林中苦行,是出離的一種形式。另一種修習出離的方式,是藉由「刻意地遠離」避開所有感官欲樂的陷阱。
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習出離,只要他真誠地期望從苦中解脫。經由修習出離,可以永遠地驅除煩惱迷霧。讓我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
有兩棵樹,一棵空無果實,另一棵果實纍纍。後者長了沉甸甸、成熟多汁的果實,成熟多汁的果實是人們感官欲樂的目標,這一棵樹會吸引想要果實的人過來。感官欲樂之果看起來的確甜美,人們幾乎願意做任何事來得到它。他們會把果實摘光或朝果樹丟棍子、石頭,只為了得到勾不著的果實。沒多久,這棵樹就一點也不美了。
然而,當有果實的樹被破壞後,無果實的樹其單純樸實之美,相較之下就更加顯而易見了。當一個人開始相信,空無所有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生命時,真正的安寧祥和就在眼前。這就是修習出離的生活。
招引危險
有情眾生都害怕危險。即使我們希望脫離恐懼和焦慮,但是感官欲樂總是伴隨著恐懼和焦慮,只要人們受感官欲樂所驅使,他們就自然受到危險的牽絆。
感官欲樂就像超強磁石,吸引對手、敵人、當權者、罪犯所帶來的危險。只要有感官欲樂,就一定會有危險。
同樣地,當有業債需要償還時,早晚要還的。在無有間斷的輪迴中,眾生不停地累積許多的不善業,當不善業成熟時,它可以是水面的上升或突發的大火,以及駭人的無生命物體預示死亡與毀滅──好像這無生命體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一樣。這就是根植於感官欲樂,由貪愛與執取生起的苦。正因如此,我們需要認清、辨析、根除感官欲樂的危險。
具有相同錯見者之苦
雖然階級不同,但是人們追求感官欲樂卻是一樣的。那是一種盲目而巨大的力量,迷惑著受到驅使而渴求它的人們。統治者之間爭吵不休、婆羅門彼此挑剔相輕、有錢人相互不和,這是主要原因之一。
爭端通常發生在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之中。弔詭的是,共同利益帶來的往往不是和諧,而是歧見。這些歧見很快就會變成孕育挑戰者、對手或敵人的溫床。因共同利益而生起對他人的嫉妒、羨慕、怨恨、惡意,導致反目成仇。這些負面情緒根植於佔有與恐懼,我們可以看到感官欲樂變成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間不和的原因。僵持不下和爭吵不休可以轉變為戰爭或搏鬥,而由貪愛感官欲樂所引發的搏鬥,可能導致重傷,甚至死亡。
人類是欲望和貪愛的奴隸,被內心的煩惱折磨。大家看不見自己未受過訓練的心,是如何迎合心中的念頭。更有甚者,他們認同自己內心的各種煩惱。
他們的自我接受「錯信」為真實,亦即「我自己就是貪,我自己就是瞋,我自己就是癡。」
換言之,他們相信自己與煩惱是一體的。所以,他們不是引領自己的心,而是被自己的心所引導,他們被無明操弄,這就是苦。
那些已預先訂位的人
在精疲力竭的追逐感官欲樂中,人類累積了大量的不善業。在未來世,為了能夠付清所累積的不善業債,無疑地,他們已經預先訂了位。甚至在今世,大部分的人已為焦慮和疲累所苦,為強烈貪愛感官欲樂而傷心流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