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觀智所觀照的諸行法,佛陀在經典裡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例如:

五取蘊:色、受、想、行、識。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樂根、苦根、悅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聖諦:苦、苦之集、苦之滅、導至苦滅之道,簡稱苦、集、滅、道。

 

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些都是觀智所觀照的物件,稱為慧地。

 

《清淨之道》在解釋“慧”時,用三個層面來分析觀智:

1.  慧地(pa¤¤àbhåmi)——修觀的所緣,觀智觀照的目標。

2.  慧根(pa¤¤àmåla)——修觀的根基。

3.  慧體(pa¤¤àsarãra)——觀智本身的進展。

 

“慧根”是戒清淨及心清淨。先持戒清淨,然後培養定力,以戒清淨和成就禪定為修觀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持戒不清淨或沒有定力就開始修觀,他就猶如無根之樹,不可能茁壯成長。

樹木要在大地上才能生長,同樣的,觀智也必須有所緣才能培育。要觀照諸行法,即: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四聖諦等,這些都稱為“慧地”,即觀智的所緣。這些所緣又可以歸納為名法和色法,名法即心理現象,色法即物質現象。我們所處的世間可以歸類為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兩大類,佛教稱為“名色法”。辨識、觀照色法,稱為“色業處”(råpa- kammaññhàna);辨識、觀照名法,稱為“名業處”(nàmakammaññhàn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