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既然觀智才能導向滅苦,那麼可否沒有定力就直接修觀呢?這類禪修者不是純觀乘者嗎?慧解脫阿拉漢不是也沒有禪那嗎?

答:禪定雖然並非佛教的最終目標,也不能直接導向滅苦,但是卻很重要!為甚麼呢?因為佛陀教導修行次第時,都講到戒、定、慧。正如佛陀在《相應部·定經》(Samàdhi suttaü)裡這樣說:

ß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åtaü pajànàti.û

“諸比庫,應修習定!諸比庫,擁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瞭知。”(S.3.5; 4.99; 5.1071)

 

甚麼才是“如實瞭知”(yathàbhåtaü pajànàti)呢?只有不摻假、不靠觀想、不靠推理、不靠思辨、不靠猜測,只有如實地照見、觀察、現見到一切名色法、諸行法的智慧,才稱得上“如實瞭知”。這種智慧必須建立在定力的基礎上,所以《清淨之道》中說定是智慧的近因(padaññhàna)

在此必須澄清的是:在巴利三藏中,找不到任何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佛陀曾經教導過不得禪那就直接修觀的方法,也找不到類似“純觀乘者”的字眼。同時,在佛陀的眾多大弟子當中,也沒有一位可以被證明是“純觀乘者”。

另外,認為“慧解脫阿拉漢沒有禪那”是解讀上的誤區。佛陀在《中部·積嗒山經》中說:

“諸比庫,哪種人是慧解脫者呢?在此,有一種人對那寂靜、解脫、超越於色的無色[],他們未能以[]身觸而住,及以慧見到後滅盡諸漏。諸比庫,這種人稱為慧解脫者。”(M.2.182)

 

因此,只要還沒有證得四無色定的禪修者,當他們證悟阿拉漢道果時就稱為“慧解脫者”。

該經義註解釋說:“慧解脫者即通過慧而解脫者。他是干觀者,以及從四種禪那出定後證得阿拉漢的四種人。以此共有五種。”(M.A.2.182)

也即是說,慧解脫者依其所證得的定力可以分為五種:四種色界禪那以及欲界近行定。其中,尚未證得禪那即直接以欲界近行定為基礎修觀者,該義註稱為“干觀者”(sukkhavipassako),《清淨之道》則稱之為“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

所以,不得禪那直接修觀的方法並沒有受到巴利聖典的支持,義註則依其可能性而稱這類禪修者為“干觀者”或“純觀乘者”。

沒有禪定滋潤的乾慧就像鈍口的斧頭,想砍大樹顯得非常吃力;得到禪定支持的觀智猶如鋒利的斧頭,可以輕鬆的砍伐大樹。沒有禪定滋潤的乾慧就像視力不好的眼睛(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事物;得到禪定支持的智慧猶如明亮的眼睛,能看清遠近的事物。所以佛陀在此經中說:“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明淨、無穢、離諸污垢、柔軟、適合作業、住立不動時,則引導其心轉向於智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