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如何捨離這五蓋呢?

一、欲貪蓋(kàmacchanda):對欲樂目標的貪求。kàma是五欲;chanda也是欲,是追求的意思。追求欲樂的目標,稱為“欲貪”或“欲欲”。

哪五欲呢?色、聲、香、味、觸。佛陀說一個人的心充滿貪欲,就像一盆加滿紅、黃、藍、橙色染料的水,視力正常的人想以水為鏡,卻不能看清自己的臉。同樣的,心受到欲貪控制,被欲貪打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自己,不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自他兩者的利益。

欲貪是如何生起的呢?佛陀說由於取著淨(美麗的、漂亮的)相,於是生起欲貪。

應當如何去除欲貪呢?義註提到有六種方法:

1. 把取不淨相(asubhanimittassa uggaho)

2. 致力於修習不淨(asubhabhàvanànuyogo)

3. 守護諸根門(indriyesu guttadvàratà)

4. 飲食知節量(bhojane matta¤¤utà)

5. 親近善友(kalyàõamittatà)

6. 適當的言談(sappàyakathà)

 

 

對欲樂目標產生貪愛時應該修習不淨業處。

有兩類不淨業處:

1.有意識的不淨業處。

2.無意識的不淨業處。

這兩類不淨業處包括十一種業處。

 

1. 有意識的不淨業處(savi¤¤àõaka-asubha- kammaññhàna):思惟、觀察有生命的身體的厭惡不淨,又稱為身至念或三十二身分,即思惟身體的三十二個組成部分的骯髒、厭惡、不淨。哪三十二種呢?它們是: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和尿。這三十二個身體的組成部分,有哪個部分是漂亮的、乾淨的、美麗的呢?但是只要把這三十二個部分堆砌在一起,人們就會認為這一堆東西組成的“人”很漂亮。假如把身體分解開來,或者把人的皮扒掉,還漂亮嗎?假如把裡面的內臟由裡向外翻出來,還美麗嗎?《清淨之道》中說:假如把裡面的東西翻出來的話,就要拿棍子驅趕烏鴉和狗了。因此,思惟身體的不淨、骯髒、厭惡,可以克服對有生命的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貪戀、貪愛。

 

2. 無意識的不淨業處(asavi¤¤àõaka-asubha- kammaññhàna):思惟屍體的厭惡不淨。屍體是沒有心、沒有意識的。從一個人死後兩、三天開始發青、發腫,到屍體流水、發臭、膿爛、腫脹、全部腐爛,到最後剩下一堆白骨,共有十個過程,稱為“十不淨相”。禪修者取屍體腐爛的任何一個過程來培養不淨,都可以去除欲貪。人們一直以來都執著身體“她的身材很苗條”“她的臉長得很可愛”“她的眼睛很漂亮、很迷人”“她的嘴巴很迷人”等等,因為執著於淨相,認為對方是美麗的、動人的,於是貪欲生起。如果面對的是一具屍體,還會認為漂亮嗎?

 

在這裡講一下妓女希麗瑪(Sirimà)的故事。佛陀時代,有一個很漂亮的妓女叫希麗瑪,她的容貌傾城傾國,嫖客想和她共度一宵要付一千金。當時有位比庫暗戀希麗瑪,甚至到了茶飯不思的程度。後來希麗瑪病死了,佛陀對國王賓比薩拉說,請不要把希麗瑪的屍體火化掉,也防止被烏鴉、狗等吃掉,先停放在那裡。到了第四天,佛陀對比庫們說,今天我們去看希麗瑪。當時那位比庫並不知道希麗瑪已經死了,聽說要去見希麗瑪,很高興地跟著佛陀和僧團一起去。到達後,佛陀故意問國王:“她是誰?”“尊者,她是希麗瑪。”佛陀讓國王擊鼓宣佈:“誰願意出一千金,就可以把希麗瑪帶回家。”這樣宣佈之後,當時圍觀看熱鬧的人很多,可是全場卻連“啊”一聲都沒有。後來降到五百金、二百五十金、兩百金、一百金、五十金,降到一金、一元、一分,最後是免費可以把希麗瑪帶回家,結果全場還是鴉雀無聲。於是佛陀說:“看吧!諸比庫,這個大眾都喜歡的女人,以前在這城中要出一千金才能與她過一夜,現在免費贈送都無人要。看吧!諸比庫,自己的身體也會像這樣走向毀壞、滅盡!”

她不是天姿國色、傾國傾城嗎?為甚麼死了之後就一文不值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這就是身體的真相!癡迷希麗瑪的那位元比庫也認識到此真相並證得了入流果。

思惟沒有生命的厭惡不淨也能去除貪愛。

 

 

“守護諸根門”:由於很好地防護眼根,就不會因為看到漂亮的東西生起貪愛。對於守護其他根門也是同樣。

 

食知

 

“飲食知節量”:對那些貪吃的人來說,他應該思惟:“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只是為了此身住立存續,為了停止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通過思惟所吃的食物來去除對口味的貪著。

 

善友

 

“善友”:巴厘語kalyàõamittakalyàõa是善的、妙的、好的;mitta是朋友。北傳佛教翻譯為善知識。

善友對修行至關重要。有一次,阿難尊者對跋嘎瓦說:“尊者,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友,與善友結伴,與善友相處。”佛陀立刻糾正他“阿難,不要這樣說!阿難,不要這樣說!我說整個梵行都要依靠善友,與善友結伴,與善友相處。”

為甚麼呢?因為修行必須有人指導。佛陀是我們最好的良師益友,因為有了佛陀,我們才知道出離之道,才知道解脫煩惱的方法。佛陀般涅槃後,八十位大弟子當中仍然住世者是善友。他們都般涅槃後,阿拉漢聖者是我們的善友;如果阿拉漢聖者很難找,三果聖者是我們的善友;如果三果聖者很難找,二果聖者是我們的善友;如果二果聖者也很難找,初果聖者是我們的善友;如果連初果聖者都沒有,那麼得禪的凡夫也是善友;得禪的凡夫也沒有的話,那麼能夠背誦三藏的三藏持者是善友;如果背誦三藏的人也沒有,那麼二藏持者是善友;如果二藏持者也沒有,一藏持者也是;如果連能背誦一藏的長老也找不到,那麼能背誦一部,例如背誦《長部》、背誦《中部》、背誦《相應部》的比庫也可以;假如連能夠背誦一部的人都沒有,那麼必須找一位通達律藏、經藏、論藏三藏的知恥者,因為這樣的知恥者在講經開示或講授業處時不會任意發揮、自我作古,他只會依照傳統來教導他人。

親近這些善友能知道如何修行,我們做錯時他們會糾正,做對時他們會鼓勵。猶如明燈能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猶如道路能使我們到達目的地,所以佛陀說梵行的全部都要依靠善友。親近這樣的善友能夠教導我們去除欲貪的方法。

 

的言

 

“適當的言談”:遠離三十二種畜牲論,即王論、賊論、大臣論、軍隊論、戰爭論、食物論等等。比如談論食物的美味與否,談論男女相貌如何等,只會讓人生起貪欲。貪欲有時就是因為不適當的言論而產生的,所以應當避免這些言論。

佛陀允許談十種論: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獨處論、勤勉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這十種論是佛陀鼓勵的、允許的、適當的言談。因為這些言論對消除貪欲有幫助,有助於心的解脫,有助於導向厭離、離貪、滅盡、寂止、證智、正覺、涅槃。因此,這十種論是適當的言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