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側面瞭解到與佛陀同一時期出現的沙門六師的學說、思想。經文裡提到未生怨王去拜訪沙門六師,聽了他們的闡述,但對他們的思想學說均感到不滿意。

於是,未生怨王用同樣的問題問跋嘎瓦:

 

“尊者,我也問跋嘎瓦:尊者,是否就如這些種種職業,也即是:馴象師、馴馬師、車夫、弓術師、旗手、元帥、糧草兵、高級軍官、突擊隊、前鋒、勇士、裝甲兵、奴隸子、糕點師、理髮師、洗浴師、廚師、花鬘師、染織工、織布工、編籃工、陶匠、算術師、印算師,或其他像這類的種種職業,他們都能在今生即享用現見的職業成果,他們以此使自己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快樂和滿足,使妻兒快樂和滿足,使朋友快樂和滿足,對諸沙門、婆羅門建立的崇高布施能導向生天、樂報、天界。尊者,是否能夠告知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就好像想從沙子中榨出油來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我無法從這些外道六師的理論中得到任何真實義,所以我前來請教跋嘎瓦、尋求答案。

 

佛陀回答說:

 

“可以的,大王。大王,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大王,你認為如何?在此,若有一人是你的奴隸、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你意]而作、[令你]適意而行、[對你說]愛語、仰視[你的]顏臉者。”

 

 

“奴隸”(dàso):由家中婢女所生的、用錢買來的或從戰爭俘虜來的任何一種奴隸。

“傭人”(kammakàro):勤勉地做各種工作的人。

“早起晚寢”(pubbuññhàyã pacchànipàtã):清晨主人還未起床之前必須先起床,從黎明時分一直到夜晚主人入睡期間,要完成所有工作後才能上床就寢,叫做“早起晚寢”。

這句話也可解釋為“先起後坐”:從遠處看見主人前來就要先起立,等完成敷設座位、幫主人洗腳等工作後才能坐下來。

“順從[你意]而作”(kiïkàrapañissàvã):“我應做甚麼?我要做甚麼?”這樣詢問並按照你的意思工作。

[令你]適意而行”(manàpacàrã):所有的工作必須令你滿意。

[對你說]愛語”(piyavàdã):說你喜歡聽的話。

“仰視[你的]顏臉者”(mukhullokako):必須仰望主人的顏臉,希望主人歡喜滿意。

 

 

“他這樣[]:‘朋友,未曾有啊!朋友,福德之所至、福德之果報真稀有啊!’”

 

 

“福德之所至”(pu¤¤ànaü gati):一個人造的善業、福德所能帶來的,稱為福德之所至。

 

 

“‘此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此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擁有、具足五欲功德而享受,猶如天神;’”

 

 

“猶如天神”(devo ma¤¤e):國王的福報很好,可以像天人一般享受五欲。五欲是色、聲、香、味、觸。

這五種物件可以作為欲樂的目標——悅目的顏色、動聽的聲音、醉人的香味、愜意的味道、柔軟的觸覺都能帶來欲樂的享受,所以稱為“五欲功德”(pa¤cahi kàmaguõehi)

 

 

“‘但我卻是他的奴隸、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顏臉者。我實應做諸功德,就讓我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成為無家者吧!’”

 

 

“我實應作諸功德,且讓我剃除鬚髮”(So vatassàhaü pu¤¤àni kareyyaü. Yaünånàhaü kesamassuü ohàretvà)是這個奴隸想要出家背後所蘊藏的動機。他這樣想:“如果我想布施,即使盡我一生所能夠做的布施,也不如這個國王一天所做的百分之一。所以,倒不如讓我出家吧!”

 

 

“他於後時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為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遠離。”

 

 

“防護身而住”(kàyena saüvuto vihareyya):通過防護身而關閉讓不善法侵入的門戶。對於防護語和意也是同理。

“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飲食和衣服” (ghàsacchàdanaparamatàya santuññho):直譯為:飲食、衣服是最殊勝的知足。意思是他最大、最高的要求就是食物和衣服而已。或者通過捨棄不正當的尋求方法,以過著極簡樸的生活而感到知足。由於衣服和飲食是一個人維持生活的最低要求,而他只是希望得到能夠果腹的飲食以及遮體的衣服而已,除此之外,他對任何物質所需別無所求。

“樂於遠離”(abhirato paviveke):當這個奴隸出家之後,他樂於遠離。有三種遠離:

1.  身遠離(kàyaviveka):身住於遠離之處,比如森林、郊野或者以遠離人群眾會,一個人獨身而住為身遠離。

2.  心遠離(cittaviveka):心樂於出離,達到最高的淨化或者以心已遠離種種蓋障煩惱,成就八種定而住為心遠離。

3.  所依遠離(upadhiviveka):無所依的人其心已離諸行作或者以進入果定或滅盡定,得達涅槃而住為所依遠離。

 

這個奴隸出家之後,被人發現了。

 

“假如有人這樣報告你:‘望大王明鑒:有個人是您的奴隸、傭人,是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顏臉者。大王,他已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為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遠離。’”

 

 

當你聽到這個人報告之後,

 

“你是否會這樣說:‘朋友,把那個人抓來,再做我的奴隸、傭人,做早起晚寢、順從而作、適意而行、愛語、仰視顏臉者?’”

 

 

國王回答說:

 

“當然不會!尊者。”

 

 

我不僅不會抓他回來,見到他,

 

“我們還會頂禮、起迎、邀請座位,以衣服、飲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向他作邀請,為他提供如法的保護、庇護、守護。”

 

 

“向他作邀請”(abhinimanteyyàmapi naü):帶來向他作出邀請。有兩種帶來——用語言和用身體。如果施主說“你們有任何需要時,請告訴我們”叫做用語言帶來的邀請。瞭解到比庫們欠缺袈裟等必須品後,拿來供養並說“請接受這個吧”叫做用身體帶來的邀請。這兩種都是“向他作邀請”。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他已經出家了,出家之後,不再是以前俗人的身分,這時國王見了都要頂禮他,看見他前來,會站立和給他讓座,請他坐下,然後用四種資具供養他。這四種資具是衣服、飲食、坐臥處(senàsana,住所) 、醫藥。

“提供如法的保護、庇護、守護”(dhammikampissa rakkhàvaraõaguttiü saüvidaheyyàma):在這裡的保護並非安排手持武器的人站在那裡守衛,而是不讓不適時的樹枝、樹葉飄進住所,不讓獵人在寺院的範圍內打獵、捕魚等等。提供這一類的保護,所以特別加上“如法的”。

這裡可以看出古印度的國王作為世俗的最高統治者,有保護離塵脫俗、致力於修行的出家人的義務。

 

佛陀反問說:

 

“你認為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有現見的沙門果還是沒有?”

 

 

也就是說,這個奴隸此前一直都辛勤地工作,在他出家後,是否還會被你抓回去繼續當奴隸呢?是否還能得到你的頂禮、邀請、保護呢?這是不是今生就可以見到的沙門果呢?

 

國王說:

 

“尊者,確實有如此現見的沙門果!”

 

 

“確實有”(addhà):國王用肯定語氣表示認同。

 

於是,佛陀說:

 

“大王,這就是我為你指出的第一種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第一種”(pañhamaü):表示並非只有這一種,後面還有其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