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繼續問:

 

“尊者,能夠告訴其他同樣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嗎?”

 

 

佛陀回答說:

 

“可以的,大王。大王,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大王,你認為如何?在此,若有一人是你的農夫,是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他這樣[]:‘朋友,未曾有啊!朋友,福德之所至、福德之果報真稀有啊!此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此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擁有、具足五欲功德而享受,猶如天神;但我卻是他的農夫,是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我實應作諸功德,就讓我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為無家者吧!’”

 

 

“家主”(gahapati):擁有妻子、兒女等,作為一家之主,一個家庭中的尊長,也即在家人之意。

“增長收入者”(ràsivaóóhako):增加莊稼的產量和錢財的收入。

 

 

“他於後時,捨棄少量財產或捨棄大量財產;”

 

 

為了顯示要捨棄大量的財產來出家更難,所以先說“捨棄少量財產”(appaü và bhogakkhandhaü pahàya)

對於上面奴隸出家那一段,因為奴隸連自己的人身都沒有自由,更何況財產了,即使擁有財產,也是屬於主人的,所以沒有提及“捨棄財產”。

 

 

“捨離少數的親戚眷屬或捨離多數的親戚眷屬;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為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遠離。假如有人這樣報告你:‘望大王明鑒:有個人是您的農夫,是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大王,他已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衣,出離俗家而為無家者。他如此出家,防護身而住,防護語而住,防護意而住,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遠離。’”

 

 

當你聽到了這個人的報告之後,

 

“你是否會這樣說:‘朋友,把那個人抓來,再做我的農夫,做家主、納稅者、增長收入者?’”

 

 

佛陀讓未生怨王考慮,當他知道他的一個國民出家了,是否會抓他回來繼續當農民。

 

國王說:

 

“當然不會了!尊者。我們還會頂禮、起迎、邀請座位,以衣服、飲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藥資具向他作邀請,為他提供如法的保護、庇護、守護。”

 

 

佛陀問:

 

“你認為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有現見的沙門果還是沒有?”

 

 

 

“尊者,確實有如此現見的沙門果!”

 

 

佛陀於是說:

 

“大王,這就是我為你指出的第二種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這就是第二種在今生可以看到的沙門果。

 

當佛陀回答了未生怨王的這兩個問題時,已經動搖了他作為一個世俗國王擁有世俗最高地位的信心。因為未生怨王一直醉心於世俗權力的競逐。佛陀的這兩個問題從另一方面使他認識到出家當沙門的另一種好處、成果。一個人如果選擇了出家,不但免除他此前的工作,即使連國王也有義務要保護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