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還有一種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讓心穩固的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亂、不飄浮。
正知——對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
在巴利藏經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經文叫《大念處經》。
在這部經文中,佛陀曾這樣教導:
“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瞭知:‘我行走。’在站立時,瞭知:‘我站立。’在坐著時,瞭知:‘我坐著。’在躺臥時,瞭知:‘我躺臥。’無論身體處於何種狀態,他只是如實地瞭知。……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嚐時保持正 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並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時間段、特定的地方以及採用特定的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行這種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對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這裡,我們以行走為例子來說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實際操作方法。
有四種正知:
1 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慮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選擇有 益的而行,無益則不去。
2. 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慮現在前往是否適宜,選擇適宜的而行,在不適宜的時間則不去,等待時機合適才去。
3. 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這裡的“行處”是指修定所專注的目標,即業處。在選擇有益以及適宜的之後,將禪修的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在行走時持續地覺知它。
例如:在行走時也保持覺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時胡思亂想。
4. 無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並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的瞭知行走,就是正知。
當一個人想到要走時,不假思索地動身行走,就是沒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時,保持持續的覺知禪修業處,這是在修止;持續地觀照行走的
名色法,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這是在修觀。
對於站立、坐著、躺臥、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樣以此四種正知來理解。
對於身體的姿勢、動作是這樣,對於感受、心念也是這樣。
當你感到快樂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快樂的心?
當你感到不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不滿的心?
當你貪戀一種東西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生起了貪心?
當你對一件東西生氣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在生氣?
當你感到緊張時,是否清楚地知道現在很緊張?……
當一個人沉迷外境時,他的心很可能處於迷惑的狀態——追逐外境、患 得患失。將心抽離外境,這就是覺醒;當你清楚地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時,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當你對一個人的言行感到生氣時,那是因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時你的心已經被他的言行套住了。
如果你能將心從他的言行中抽離出來,反觀自己的心,你將會發現:生氣只是將自己的心緊緊地綁在對方的言行上。
而且,生氣的心也是一樣的醜陋,也好不到哪裡去。將心抽離外緣,清醒的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18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並不只是正經八百地坐在蒲團上、坐在禪堂裡才叫修行。
掌握修行真諦的人, 走路、站立、坐著、穿衣、吃飯、喝水,乃至上廁所,哪個時候不能修行? 哪個地方不能修行?
將心安住於當下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正念、正知!這就是修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