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討論的主題是「佛陀」。

身為佛教徒,我們要瞭解甚麼是佛陀,怎樣的人能成佛,成佛要有哪些條件以及過諸佛的歷史等等。

事實上,這些論題詳細討論起來要花很多時間,我們並不會完全詳細地討論這些論題,只能就當中的幾個論題和要點給大家講解,如果在講解當中大家想到一些疑問,也歡迎大家提出來,我們將會依所知道的為大家講解。

今天我們將先討論幾個論題來做為序論:

1.八種不幸的機遇與第九難得的時機

2.劫的時程長短與種類

3.佛陀、獨覺佛、聲聞弟子的差別

4.成佛的要素

 

一、八種不幸的機遇與第九難得的時機

 

佛陀出現在世間的「時機」是很難遇到的,在《增支部八法集》(Aguttara Nikāya, Atthaka Nipāta)列舉了在生死輪迴中的八個「非時機或不幸的機遇」,即一般所謂的「八難(akkhaa)」[1]。它們是:

(一)生於地獄(niraya),這是一個不幸的時機,因為生在這裡的眾生時時刻刻都受到極端痛苦的折磨,他們是不可能行善的。

(二)生於畜生道(tiracchānayoni),這是一個不幸的時機,因為這些眾生時常活在恐懼裡而不能修善,而且他們也不能分辨善惡。

(三)生於餓鬼道[2]pettivisaya),這是一個不幸的時機,因為這裡的生命時常感到乾燥、熾熱、受盡極度飢渴的折磨,是不可能修善的。

(四)生於無想有情天[3]asaññadevanikāya; dīghāyuka devanikāya)或者無色界的長壽天,這是一個不幸的時機,因為這裡的生命是不可能修善的。由於他們沒有耳根,因此連聽聞佛法也是不可能的。

無想有情天的眾生是投生在色界的第四禪天,他們稱為一蘊有,只有色蘊而已,沒有四種名蘊,所以無法修善。

 而無色界的有情則稱為四蘊有,只有四種名蘊而已,沒有色蘊。由於他們沒有耳根,因此連聽聞佛法也是不可能的。但無色界的有情假如他們在過去世曾聽聞佛法的話,如果依法來修習,還是可能體證四聖諦的,只是當生無緣聽聞佛法,也就無法依法修行罷了。

(五)生在沒有佛法的邊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 paccājāto),這是一個不幸的時機,因為生在這個地方沒有機會接觸到比庫、比庫尼及其他的佛弟子與信徒。這裡的人民都很落後與缺乏知識,因此他們不能修甚麼善法。雖然他們有耳根,但卻沒有機會聽聞佛法。

(六)生為一個持有「定邪見」[4]niyata-micchādiṭṭhika)之人,他們持有堅固的常見、斷見、無作用見的錯誤見解;這是不幸的,因為即使持有「定邪見」的人生於佛陀出現的國度,法音之吼[5]不斷響遍全國,他也不能聽聞與修習佛法。

(七)生為諸根不具足的人;這是不幸的,由於過去世的惡業,他的「結生心」(patisandhicitta)缺少了三善因,即無貪、無瞋、無痴(ahetuka-paisandhika無因結生)。因此他的眼、耳等諸根不具足。即使他生於「中國」[6],也沒持有「定邪見」,但是由於諸根不具足,他不能得見聖者,也不能聽聞與修習他們所教導的佛法。

(八)生於沒有佛陀出世的時期;這是不幸的,因為在這段時期,即使人們生於「中國」、五根具足與持有正見(即業報智),也沒有機會修習戒、定、慧三學。

不像上面的八「難(akkhaa無機會)」,第九個時機是很幸運的,它稱為「佛陀出世的第九無難時機」(Buddhuppāda-navamakhaa),因為這是有佛陀出世的時機。生於這時機、五根具足又持有正見的人,將有機會培育與修習佛陀所教之法。「佛陀出世的第九無難時機」包括佛陀在世的時期以及佛法住世的時期。

 

現今的佛教徒有幸生為人身、五根具足、持有正見及生在正法住世的時期,大家已遇到稀有的「佛陀出世的第九時機」。雖然已經遇到如此殊勝的因緣,假如他們懈怠而不修習戒、定、慧,也會錯失了黃金機會。生於八個不幸時機的機會是很高與頻密的,反之生於正法住世時機的機會是非常渺茫的。只有在很漫長的無數劫之後,才有一尊佛出世。因此「佛陀出世的第九時機」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現今的佛教徒已經獲得了兩種機遇。第一即是生於非常難得的正法住世時期,第二即是生為一個持有正見之人。因此,對於這「佛陀出世的第九時機」,我們應該認真與正確地省察:「我們如何才能瞭知佛法?我們不可錯失這個正法住世的黃金時機。假如錯失它,我們將會很悲慘地在四惡道裡長期受苦。」

 

二、劫的時程長短與種類

 

由於成佛必須經過至少四阿僧祇與十萬劫時間來積累巴拉密。而且從燃燈佛到我們的果答瑪佛陀成佛這四阿僧祇與十萬劫期間只有二十五尊佛陀而已。

阿僧祇(asakheyya)意即「不可數」。在《闡明名詞復註(Abhidhānappadīpikāṭīkā)》等認為它的數目是一個一之後再加上一百四十個零,即是10140次方

為了讓大家瞭解佛陀出現世間的難得,以便把握這難得的時機,我們先來討論「一劫到底有多長」這個論題,接下來再來討論有幾種劫。

劫(kappa)是時間的單位。

 

在《相應部‧無始相應》有一部《芥子經(Sāsapasutta)》:

 

6. Sāsapasutta

129. Sāvatthiyaviharati. Athakhoaññatarobhikkhuyenabhagavāpe ekamantanisinnokho so bhikkhubhagavantaetadavoca – “kīvadīgho, nu kho, bhante, kappoti? Dīghokho, bhikkhu, kappo. So nasukarosakhātuettakānivassāniitivāpe ettakānivassasatasahassāniitivāti.

Sakkāpana, bhante, upamakātunti? Sakkā, bhikkhūtibhagavāavoca. Seyyathāpi, bhikkhu, āyasanagarayojanaṃāyāmenayojanavitthārenayojanaubbedhena, puṇṇasāsapānaguikābaddha [cūikābaddha (sī. pī.)]. Tatopurisovassasatassavassasatassaaccayenaekamekasāsapauddhareyya. Khippatarakho so, bhikkhumahāsāsaparāsiimināupakkamenaparikkhayapariyādānagaccheyya, natvevakappo. Evadīghokho, bhikkhu, kappo. Evadīghānakho, bhikkhu, kappānanekokapposasito, nekakappasatasasita, nekakappasahassasasita, nekakappasatasahassasasita. Takissahetu? Anamataggoya, bhikkhu, sasārope alavimuccitunti.

第六 芥子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答林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比庫來到世尊那裡。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禮敬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比庫對世尊如此說:「尊者,一劫有多長呢?」

世尊回答說:「比庫,一劫的時間是很長的,是不容易用幾年、幾十年、幾百年,或幾十萬年能算的。」

比庫問說:「尊者,雖然如此,可以用譬喻來說明嗎?」

世尊回答說:「比庫,是可以用譬喻來說明的。比庫,譬如有一由旬的鐵城,長一由旬,寬一由旬,高一由旬,裝滿了芥子,猶如用頭巾纏縛一般。當時有一個男子每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比庫,芥子有這麼多積集在這裡,以此方式,當鐵城的芥子取完時,一劫的時間還沒到。

比庫,一劫的時間是如此的長。比庫,一劫是如此的長,然而有情眾生的生死輪迴比幾劫還長,比一百劫還長,比一千劫還長,比十萬劫還長。為甚麼呢?比庫,生死輪迴是無始的(沒有一個開端的)……足以解脫。」

 

劫的種類

劫有六種:大劫(mahā-kappa)、阿僧祇劫(asakhyeyya-kappa)、中間劫(antara-kappa)、壽劫(āyu-kappa)、減劫(hāyana-kappa)、增劫(vaddhana-kappa)。

 

「諸比庫,有此等四阿僧祇劫。云何為四?壞(savaṭṭa-kappa)、壞住(savaṭṭaṭṭhāyī-kappa)、成(vivaṭṭa-kappa)、成住(vivaṭṭaṭṭhāyī-kappa)14

這裡從劫滅的大雲現起時而至劫火的息滅為一阿僧祇,名為壞劫。從劫火息滅之時而至充滿百千俱胝的輪圍界的大雲成就為第二阿僧祇,名為壞住劫。從大雲成就之時而至日月的出現為第三阿僧祇,名為成劫。從日月出現之時而至再劫滅的大雲為第四阿僧祇,名為成住劫。這四阿僧祇為一大劫。

 

減劫(hāyana-kappa

從成住的阿僧祇劫開始,人類的壽量是阿僧祇歲,由於貪、瞋等煩惱的增長,使得人類的壽量逐漸遞減到十歲,這段期間稱為減劫(hāyana-kappa)。

 

增劫(vaddhana-kappa

相反地,由於慈愛等善法的提昇與增長,人類的壽量從十歲逐漸遞增到阿僧祇歲,這段期間稱為增劫(vaddhana-kappa)。

 

中間劫(antara-kappa

人類的壽量從十歲逐漸遞增到阿僧祇歲,再從阿僧祇歲逐漸遞減到十歲,這一個增劫和一個減劫稱為一個中間劫(antara-kappa)。

 

Three kinds of Antara-kappa有三種中間劫

 

由於眾生貪煩惱增長,導致飢荒中間劫;

由於眾生癡煩惱增長,導致疾病中間劫;

由於眾生瞋煩惱增長,導致刀兵中間劫。

然而根據《清淨道論大復註》則是:由於眾生貪煩惱增長,導致疾病中間劫;由於眾生瞋煩惱增長,導致飢荒刀兵中間劫;由於眾生癡煩惱增長,導致飢荒中間劫。

 

 

壽劫(āyu-kappa

壽劫是指人類的平均壽量。如果人的壽量是一百歲,一百年就是一個壽劫;如果人的壽量是一千歲,一千年就是一個壽劫。

 

 

When the Buddha said, "Ānanda, I have developed the four Iddhipadas (bases of psychic power). If I so desire I can live either a whole kappa or a little more than a kappa," the kappa therein should be taken as anĀyu-kappa, which is the duration of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that period. It is explained in the AṭṭhakaNipāta of the Aguttara Commentary that the Buddha made such a declaration meaning to say that he could live one hundred years on a little more if he so desired.

一個大劫=4阿僧祇劫;

一個阿僧祇劫=64中間劫;

一個大劫=256中間劫。

 

 

Divisions of Mahākappa

Mahākappa is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1) Suñña-kappa or Empty Aeon and (2) Asuñña-kappa or Non-empty Aeon.

大劫可分為空劫和非空劫兩種。

空劫是指這一劫裡沒有佛陀出現世間。

Of these two, the aeon in which Buddhas do not appear is Suñña-kappa or Empty Aeon; it means the aeon which is void of a Buddha.

非空劫則指這一劫裡有佛陀出現世間。

非空劫有五種:(a) Sāra-kappa核心劫);(b) Maṇḍa-kappa醍醐劫); (c) Vara-kappa勝願劫); (d) Sāramaṇḍa-kappa(精髓劫;核醍醐劫) (e) Bhadda-kappa. (賢劫)

The Non-Empty Aeon in which Buddhas appear is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a) Sāra-kappa.(b) Maṇḍa-kappa, (c) Vara-kappa, (d) Sāramaṇḍa-kappa. and (e) Bhadda-kappa

The Non-Empty Aeon in which Buddhas appear is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a) Sāra-kappa核心劫.(b) Maṇḍa-kappa醍醐劫, (c) Vara-kappa勝願劫, (d) Sāramaṇḍa-kappa(精髓;核醍醐). and (e) Bhadda-kappa. (賢劫). Of these

(a) the aeon in which a single Buddha appears is known as Sāra-kappa, 核心劫有一尊佛出現世間;

(b) the aeon in which two Buddhas appear is known as Maṇḍa-kappa, 醍醐劫有兩尊佛出現世間;

(c) the aeon in which three Buddhas appear is known as Vara-kappa, 勝願劫有三尊佛出現世間;

(d) the aeon in which four Buddhas appear is known as Sāramaṇḍa-kappa, and精髓劫有四尊佛出現世間;

(e) the aeon in which five Buddhas appear is known as Bhadda-kappa. 賢劫有五尊佛出現世間。


 

 

三、佛陀、獨覺佛、聲聞弟子的差別

 

(一)正自覺的佛陀是不依靠導師,而自己體證徹知四聖諦的四種道智。除了能斷除內心的煩惱之外,它也能斷除過去世的習氣(vāsanā)。一切知智是明瞭一切值得瞭解之事。佛陀除了自己體證四聖諦外,也能教導他人如果修習來體證四聖諦。

要成佛必須積累四阿僧祇與十萬劫、八阿僧祇與十萬劫,或者十六阿僧祇與十萬劫的巴拉密。

就如《中部》及《增支部》等所提到的:「諸比庫,這是不可能、不會發生的,在一個世間界不前不後有兩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這是不可能發生的。(Aṭṭhānameta anavakāso ya ekissā lokadhātuyā dve arahanto sammāsambuddhā apubba acarima uppajjeyyu, neta hāna vijjati.)」

所以世間只可能有一尊佛陀,不可能同時有兩尊佛陀。

 

(二)獨覺佛〔Paccekabuddha辟支佛〕是無師自通地體證徹知四聖諦的四種道智。獨覺佛能自己體證四聖諦,但無法教導他人如果修習來體證四聖諦。為甚麼呢?因為要體證四聖諦來修習觀禪的所緣—名色法是勝義法,太微細了,要精確地講出來是一切知智的佛陀才有這個能力的。

要成為獨覺佛必須積累二阿僧祇與十萬劫的巴拉密。

根據經典及註釋書的記載,獨覺佛則可能有幾位同時存在世間,有時甚至有五百位獨覺佛生活在一起。

 

(三)聲聞弟子是必須依靠佛陀的助力才能體證徹知四聖諦的四種道智。聲聞弟子自己無法體證四聖諦,但由於佛陀教導的關係,聲聞弟子也能教導他人如果修習以體證四聖諦。

聲聞弟子可分為上首弟子、大弟子和普通弟子三種。

諸佛的上首弟子有兩位;我們果答瑪佛陀的大弟子有八十位;而普通弟子則各尊佛有所不同。

上首弟子要積累一阿僧祇與十萬劫的巴拉密;大弟子要積累十萬劫的巴拉密;而普通弟子所積累巴拉密的時程並沒有限定。


 

 

四、成佛的要素

 

想要成為一切知智的佛陀並不是心裡想要就可以達成的,要具備很多條件的。

首先,要具備被授記的八種條件,在被一尊佛授記之後,才真正地成為一位偉大的菩薩。被授記的這八種條件,我們將在下一堂課來討論。

接著要精勤地修習、積累十巴拉密。

由於根器與性行的不同,被授記的菩薩要積累長達四阿僧祇與十萬劫、八阿僧祇與十萬劫,或者十六阿僧祇與十萬劫時程的巴拉密,在十巴拉密的三個層次—三十巴拉密圓滿了,時機成熟了,才能從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

所以,菩薩不是人人可當的,佛陀更不是時常可遇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很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1]   A.iii,p.60.依《增支部註》把「khaa」解釋為「okāsa(機會)」,在本經也把「akkhaā」與「asamayā(非時)」放在一起,所以我們把「akkhaa」翻成「非時機」。A A.iii,p.224.

[2]   餓鬼道(pettivisaya通常翻譯為亡者先亡或者「先亡鬼神」

[3]   關於第四難akkhaa),作者說在《增支Aguttara部》八集Aṭṭhaka Nipāta)的義註裡只提到無想有情地asaññasatta-bhūmi);然而在《勝莊嚴(Jinālakāra)》的復註也把無色地(arūpa-bhūmi)包括在此(第四)難(akkhaa)裡。《增支部》把它排除在外的原因作者在下一段作了解釋,由於它們太過深邃,因我們在翻譯時把這段給省略了。

[4]   定邪見niyata-micchādiṭṭhi),字義為︰持有堅固的錯誤見解。

[5]   吼(nāda),字義為︰「吼哮」猶如獅子的吼哮那般。

[6]在此「中國」是指古印度的文化中心(現在的東北部),是上等素質之人,包括過去諸佛的出生地。

14 A,ii.1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